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流媒體時代, 黑膠重獲新生

2022-07-20 09:47

黑膠唱機「空軍零號」

黑膠唱機的唱臂

「黑膠盒子」視頻

黑膠唱機的唱臂

上世紀90年代,幾乎「統治」了整個二十世紀的黑膠唱片,一度被CD「取代」。近幾年流媒體的興起和日益普及又令CD逐漸退出歷史主流,而同爲實體產品的黑膠唱片反倒熱度回升,甚至有「捲土重來」之勢。

儀式感,聆聽黑膠的迷人之處

「選片、洗碟、烘乾、晾曬,上機、壓鎮、選擇唱頭、調整針壓以及最后安靜、不間斷地聽完一面大概25分鍾,聆聽音樂的儀式感拉得滿滿的。」熱衷CD收藏多年的作曲家方崬清,2020年添置了黑膠設備,成為一名黑膠「新人」。他閲讀黑膠相關書籍,學習黑膠種類、版本差異,以及黑膠設備硬件方面的知識。如果喜歡一部作品,他會盡量收齊它的數字高清文件格式、CD和黑膠唱片。在他看來,「黑膠唱片回潮,是現代人對高進階感官體驗的終極追求,以及一種深層的崇尚美的生活方式。」星外星唱片公司總裁周小川也表示,黑膠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態度,黑膠回潮與崇尚慢生活的社會潮流同頻,聽音樂開始需要專門的時間與空間。

「每次聽完黑膠唱片,不要嫌麻煩,拿吹風機或者氣吹子,把聽過的唱片的浮塵吹掉,然后再放進封套。」《中國當代作曲家系列錄音》策劃人曾偉説,爲了保證聲音的質量,對黑膠的種種保護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唱片紋槽精密,若有灰塵進入,卡在唱片紋槽中則比較難清除,會嚴重影響回放音質。」中唱集團旗下上海聯合光盤有限公司黑膠工坊技術負責人沈宇航介紹,影響黑膠音質的因素很多,唱片在運輸和存儲的過程中都要注意保持清潔乾燥、不受擠壓、禁止暴曬、遠離熱源,以防止唱片翹曲影響播放;黑膠唱片的播放和保存雖然比較繁複,但對大部分黑膠愛好者來説,恰恰是樂在其中。

儀式感之外,愛好黑膠更是出於對聲音的追求。方崬清介紹,黑膠與CD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播放方式。作為模擬錄音巔峰時代的產物,黑膠唱片以磁記錄或機械刻度的方式儲存並回放模擬的聲波,能極大限度地模擬所有聲音的波形,因此還原度高,真實性強。CD以二進制編碼儲存,聲音呈現顆粒感,在情感表達的線性延續上處於劣勢。

「在模擬錄音時代,由於沒有設備對聲音進行修正,通常認為這樣採錄下來的演唱(演奏)最為接近聲音的自然狀態,是真正的原音呈現。」沈宇航介紹,今年下半年,中唱上海公司將新推出「模擬時代系列」黑膠唱片。這組唱片均源自中唱版庫中保存的20世紀80年代前黑膠全盛時期膠片刻紋技術所制的金屬模版二版,此次進行除鏽、審聽、清洗后,直接上機翻制三版再壓片,未經任何數字化處理,具有模擬唱片温暖而醇厚的獨特音質。

此外,黑膠唱片的封面也是一件藝術品。1964年9月,中國唱片為慶祝國慶15周年製作的《北京的旋律》系列黑膠唱片集合了畫家黃胄、葉淺予、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壽等為唱片封面創作的畫作和書法家沈尹默的題字。「我們拿到一張黑膠唱片,會瞬間被它的封面以及文字信息和封面背后的故事所吸引和觸動。以最常見的12寸黑膠為例,這個尺寸大小,拿在手中,非常符合人的近距離視覺觀賞習慣。」方崬清説。

關閉20年的黑膠生產線重啟

早期,選擇黑膠唱片只是因為「沒的選」。從19世紀末到上世紀80年代期間,絕大部分錄音都是採用黑膠錄製。「CD誕生之前,人們沒有別的選擇。20世紀初的一些珍貴唱片直至今日,仍然只有黑膠唱片,沒有轉化成其他格式。」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佳林也熱衷收集黑膠唱片,但主要用於課堂教學。

「在我印象中,CD取代黑膠唱片成為唱片市場的主流產品就是那麼‘一瞬間’的事情。」張佳林説,品質不高、調校不良的黑膠唱機,加上無法避免的靜電、灰塵、磨損造成的不規則噪聲,使得黑膠與乾淨、透亮、穩定的CD一比,顯示出巨大劣勢,其差距之大是令人毫不猶豫就要「除舊換新」的。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黑膠生產線大量被淘汰。1998年,中國唱片廠也關閉了國內最后一條黑膠唱片生產線。

而CD因性價比高、使用方便,「取代」了黑膠唱片。如今,它又被性價比更高、使用更方便的流媒體音樂擠出了主流。而黑膠唱片在CD的衝擊下不絕如縷,始終有着相對穩定的受眾羣體,在流媒體時代更是重獲新生。

近十年,黑膠唱片銷量穩步增長。2014年,傑克·懷特的專輯《Lazaretto》在全球售出4萬多張,打破了20年來黑膠銷售的紀錄。2015年,全球賣得最好的兩張黑膠專輯是阿黛爾的《25》和泰勒斯威夫特的《1989》,銷量分別為11.6萬和7.4萬張。2017年,全球黑膠唱片銷量達到4000萬張;2021年,黑膠僅在美國地區的銷量就達到3970萬張,帶來了10億美元的收入,並出現了自1991年以來的最高單周銷量,在2021年最后一周售出了211萬張。

「海外的黑膠唱片熱潮也蔓延到了國內。」周小川説。2017年6月,星外星音樂率先推出「黑膠復興計劃」,開始了一系列的黑膠唱片製作和發行,首張唱片是「87版紅樓夢紀念版黑膠」。作曲家王立平珍藏的1987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主題歌、插曲原始錄音母帶,由央視首席錄音師李小沛重新制作,以更好的音質、更原始甜暖的模擬味道重現。「黑膠復興計劃」啟動初期,黑膠唱片僅佔星外星音樂唱片銷售收入的5%,現在這個比例已經達到25%。

黑膠銷量的持續升溫,也使得全球範圍黑膠生產產能捉襟見肘。在國內,上海、廣州、青島等地先后恢復黑膠生產線。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從德國引進了一條生產線,包含全自動黑膠唱片壓片機、刻紋聲學系統及母版製版系統,於2018年5月在上海投入生產運營。曾經關閉了20年的黑膠生產線正式重啟。

「目前,全球能夠全流程生產黑膠唱片的國家並不多。」沈宇航介紹,黑膠唱片多數需要三家企業分序生產:刻紋工作室刻紋,製版工作室製版,壓制工作室最終進行黑膠的大量複製。長期以來,黑膠唱片大多處於跨國生產的狀態,生產周期普遍較長。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擁有黑膠唱片製作全流程的產線,大大縮短了製作周期,不僅能滿足國內黑膠唱片生產的市場需求,也在全球提升了黑膠唱片「中國製造」的知名度。

音樂人為重要作品發行黑膠

黑膠生產線恢復以來,保存着大量上世紀珍貴黑膠模版的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全面推進黑膠唱片業務,發行、生產的黑膠唱片涵蓋經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戲曲等類型。其中,《夜上海》《周璇》等翻制「老唱片」不僅是上海華洋雜糅的海派文化普及與流傳的標誌,在市場上仍能引起極大的反響,「上海老歌」系列黑膠唱片多年熱銷。

復刻經典之外,很多新作品發行專輯也會採用黑膠唱片的形式。在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有限公司發行的專輯中,黑膠唱片發行量處於僅次於CD的位置,大概佔10%的比例。他們今年已發行韓紅的器樂作品《晨霧》和劉雲志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三張黑膠唱片,每張發行量為500張左右。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有限公司宣發主管崔萍表示:「近兩年隨着黑膠業務的增長,相信這個比重還會增加。」

「現在發行唱片,我們會根據不同載體要求製作不同母帶。」周小川舉例,星外星音樂投資創作錄製併發行的新專輯《鼓宴·須彌三國》分別製作了CD、黑膠唱片、流媒體音樂、HIFI數播、全景聲等五個版本的母帶,以提供給不同平臺使用。

音樂人也樂於把作品製成黑膠唱片,甚至「不惜重金」全球嚴選刻紋工作室,尤其關注刻紋和製版品質,還原作品音質與聽感的最高標準。張佳林擔任鋼琴演奏的「基因三重奏」組合最近發行黑膠唱片《超越時代的聲音》,收錄國內首次錄製的錄音室三重奏版貝多芬《D大調第二交響曲》。方崬清也發行過兩張黑膠唱片,分別是大型三重協奏曲《俠》和大提琴作品集《使命》,「作為HIFI愛好者和音樂創作者,我覺得有必要把自己滿意的作品,以黑膠形式發行,留下回憶與感觸。」

2020年11月,音樂人周杰倫發行出道20周年黑膠紀念套裝,將出道至今的14張專輯做成28張黑膠唱片,集成一套,讓黑膠在國內成功破圈。很多周杰倫歌迷因為偶像「入坑」黑膠,他們稱,買的不只是黑膠唱片,而是自己多年來對周杰倫的喜愛,是20年的青春。不少歌迷爲了唱片專門置辦黑膠唱機,網友「huanhua」因為預定了周杰倫的黑膠,開始研究黑膠唱機,並順便淘了幾張自己比較心儀的黑膠專輯。「在年前開箱了周杰倫20周年黑膠唱片,20斤的重量沉甸甸的。」B站up主(視頻上傳者)「閆紫境GwAwa」因此製作了一期視頻《我就聽個周杰倫,為什麼非要買黑膠唱片》,在B站播放量超過200萬。

從文化奢侈品到炫酷潮玩

黑膠唱片似乎真的捲土重來了。其實,「黑膠唱片並不是重新迴歸並佔領主流市場,而是經過升級、改造后成為一種奢侈品,成為特定人羣的小眾消費和收藏品。」張佳林指出,新的黑膠播放系統大多是走高端路線,一般唱機、唱頭、唱頭放大器一套下來,過萬元僅是「入門級」,而這個價位的CD機或硬盤播放器則屬於高端器材了。「正確選擇一對喇叭、一套音源、一組線材、一款避震釘,並不比在寫交響樂總譜配器時面對幾十個聲部,來選擇幾百種樂器的音色搭配更容易。」方崬清説,搭建黑膠播放系統雖説豐儉由人,但是門檻確實不低。

即便到了今天,黑膠也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但國內黑膠唱片市場卻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對於生活在數字「雲端」的年輕人來説,黑膠唱片不是復古,而是很酷。北京最早的黑膠唱片店之一萊蒎黑膠唱片開在受年輕人喜愛的798藝術區,店長馬迟發現,「逛唱片店買黑膠唱片的顧客很多都是90后、00后。唱片店有一種多元的、年輕的藝術氛圍,這是很好玩的事。」與發燒友走技術流不同,現在聽黑膠的年輕人,不太在乎播放器材,而更關注音樂,他們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寬闊的視野,對不同類型的音樂更加包容,對欣賞更有耐心。馬迟認為,黑膠唱片是音樂文化奢侈品,雖然回潮但仍屬小眾,未來不會持續高速增長。

「對我們來説,黑膠並不是復古老物件,而是從沒有接觸過的新事物,是很新鮮的體驗。」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年輕人阿野,平時極少使用實體書籍、唱片等,但在2020年,她「入坑」了黑膠,成為B站音樂文化IP「黑膠盒子」主理人,與搭檔陳可樂一起拍攝視頻,聊黑膠、聽音樂。「黑膠盒子」團隊成員半數都是95后,其用户羣體為18歲到35歲之間的黑膠入門「小白」。「比起器材,我們對黑膠承載的音樂更感興趣,無論使用什麼設備,最終聽的還是音樂本身。而設計用心的黑膠唱片拿在手中,更像個有設計感的潮玩。」經營B站賬户兩年來,阿野看到粉絲因為「黑膠盒子」愛上黑膠,愛上音樂,很受鼓舞。

周小川認為:「90后、00后整體綜合音樂素養比我們這代高,他們不僅購買自己喜愛的偶像的黑膠唱片,也樂於體驗不同類型音樂帶來的多樣感受。」就像《我就聽個周杰倫,為什麼非要買黑膠唱片》的up主説的那樣,聽黑膠追尋的是聲音的還原。這種還原,並不僅是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尋找現代科技帶來的純淨,而是尋找曾經開啟最喜愛的音樂時那份崇敬感和儀式感。黑膠,讓當下的年輕人「回到過去」。 本報記者 盧暘

方崬清、阿野/供圖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繫。版權侵權聯繫電話:010-85202353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