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精選> 正文
2022-07-21 15:40
作者:Simon
2022年7月16日,中國正式「入伏」。
這也意味着,自古以來最熱的「三伏天」纔剛剛開始,或持續超過30天。
而在近日,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地都報告了史無前例的高温天氣:
7月17日,法國氣象部門發佈最新公告稱,預計自當天16時起,法國全境15個省份將處於高温紅色預警狀態,另有51個省份處於高温橙色預警狀態。
7月18日,根據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本輪西班牙高温熱浪天氣已導致510人死亡。高温天氣從當地時間7月10日開始,西班牙境內最高氣温達到39攝氏度至45攝氏度之間。
事實上,整個歐洲正在經受致命熱浪的考驗,許多媒體甚至形容歐洲高温「如同地獄」。
歐洲氣温 來源:環球網
大部位於海洋性温帶闊葉林氣候區的歐洲,夏季涼爽、冬季温和纔是該有的特徵。但這片「天賦異稟」的大陸如今也正遭受極端氣候的考驗,可見地球其他區域該有多麼慘烈。
根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在「入伏」之前,高温天氣就已經持續超過一個月,覆蓋了中國502.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影響了超過9億人口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在北美,美國國家氣象局6月就已經對美國多地發出高温預警,CNN稱全美東部和南部地區每天創下的高温紀錄或多達100多個。這導致美國用電需求激增,美國大型區域電網運營商表示,「從來沒經歷過範圍如此之大的電力短缺」。
一、天氣為什麼越來越熱了?
據BBC報告,連續多日的極端高温天氣正是所謂的「熱蓋現象」所造成的的結果:滯留在某片地區上空的阻塞高氣壓導致大量熱空氣生成,而熱空氣出不去又被高氣壓向下壓縮,從而變得更熱。
來源:BBC
專家表示,全球氣候變化將增加這種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氣候科學高級講師弗里德里克·奧托表示,受人為將温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等因素影響,高温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在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指出,由於氣候變化,熱浪來得更早了。如果温室氣體的排放繼續上升,全球變暖的幅度也會更大,目前所經歷的一切將只是「未來的徵兆」。
顯然,雖然極端的天氣並不能全部歸咎於温室氣體,但毫無疑問的是人類活動是導致當前氣候變化的最主要推手。特別是在工業發展早期,各國均向空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到2000年以后,中國異軍突起高速發展,但也同樣伴隨着大量温室氣體的排放。
來源:雲岫資本
根據2020年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表明,自1950年代以來,全世界幾乎每個地方的熱浪頻率和持續時間都在增加。疊加上圖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可以清楚地發現,1950年代后正是二氧化碳加速排放的年代。
很明顯,如今全球氣候變暖正帶來越來越多的麻煩。不僅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高温熱浪天氣,全球海平面也可能因温室效應進一步升高。據香港天文臺的數據顯示,全球海平面在1901-1971年平均上升速度為每年1.3毫米,到2006-2018年,這個速度增至每年3.7毫米。自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較過去最少3000年內任何一個世紀都要快。
來源:香港天文臺
這意味着,人類的生存可能遭遇巨大威脅。一些海拔較低的國家、城市都可能在未來被海水吞沒。一項用人工智能進行校準的研究顯示,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的影響將是之前預計的3倍,屆時包括上海、曼谷、胡志明市等主要沿海城市都可能被淹沒。
二、「碳達峰、碳中和」,關係「生死存亡」的大計
因此,應對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極端天氣和變化,是關係到整個人類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略意義處於制高點。
2021年9月,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並指出這是着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可見其在中國政策中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並實現穩中有降。
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事實上,關係到全球的氣候問題,是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纔有可能有效解決的。到目前為止,全球有135個國家(佔到全球温室氣體排放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已經做出承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目標。
但根據IMF的統計數據來看,如果全球政策維持不變,那麼2030年的碳排放量將遠高於實現1.5攝氏度目標所需的水平。也就是説,爲了實現降温目標,則迫切需要在2030年將碳排放量較基準水平再降低55%。而要想實現2攝氏度的控温目標,則需要將碳排放量降低30%。
來源:IMF
這種現實存在的差距就意味着,節能減排在接下來的至少10年內,將成為全球都需要加速的項目。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 • 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如果我們不盡快在目標、政策和資金領域縮小我們的差距,2030年以后的碳減排工作將面臨十分危險的懸崖效應——屆時,轉型成本將大大增加,我們也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全球控温目標。
三、12個「長坡賽道」將長期受益
爲了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們就必須搞清楚碳排放的來源。按照經濟部門的數據,碳排放源可分為5類:電力與熱力部門(主要為發電環節碳排放)、工業部門(主要為金屬冶煉與化工品製造環節碳排放)、交運部門(主要為陸運、航運、空運碳排放)、建築部門(建築施工及家庭生活碳排放)、其他部門。
基於2018年的數據來看,中國電力與熱力部門碳排放佔比最高,達到51%,其次是工業部門(28%)、交運部門(10%)和建築部門(4%)。而發達經濟體與中國相同的是電熱部門均為碳排放主力,差異點在於工業部門碳排放佔比更低,建築部門更高。
來源:華泰證券
基於上述5大碳排放源,華泰證券研究院認為實現碳中和的策略基本也可分為:
①電力部門深度脱碳
②非電力部門深度電氣化
③終端設備節能提效
④碳排放端「綠化」
其中重中之重,當屬電力部門的深度脱碳目標。這也意味着,這個行業的能源替代是最有潛力和空間的。2018年,中國煤炭發電佔比高達66%,其次為次優能源(水電、核電、天然氣),風光等優質能源發電合計僅佔9%。
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合作組織測算,到2050年,中國煤炭發電佔比將大幅下降至6%,風光發電上升爲主力,合計佔比將達到2018年煤炭的水平——66%。氣電、水電、核電等次優能源佔比維持在28%左右。
來源:華泰證券
發展至今,電力相關行業的部分領域諸如光伏、風電、儲能等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技術和市場規模,且已被投資者充分關注。從未來的發展規劃看,或仍是主力軍。華泰證券認為,以下12個細分領域將是「長坡賽道」,有望受益於碳中和和頂層設計下后續產業規劃跟進,在未來5-10年增長空間高於其所屬行業。具體包括:
來源:華泰證券
①電力脱碳解決方案:儲能系統、分佈式光伏、特高壓。港股主要概念股有比亞迪股份、贛鋒鋰業、天能動力、超威動力、理士國際、澳能建設、信義儲電等。
②終端電氣化+清潔化解決方案:廢鋼處理、石墨電極、氫能-燃料電池、生物燃料、裝配式建築。港股主要概念股有中國石墨、京城機電股份、中集安瑞科、新天綠能、協鑫新能源、濰柴動力等。
③節能提效解決方案:功率半導體(IGBT)。港股主要概念股有比亞迪股份、中車時代電氣、賽晶科技等。
④排放綠化解決方案:生物降解塑料、塑料回收、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港股相關概念股有碧瑤綠色集團、東江環保、海螺創業等。
此外,美股方面也有不少碳中和概念的明星股。如果確實不知道選擇哪隻個股的話,可以考慮全球碳策略ETF—— $KRBN 。個股方面可關注新紀元能源( $NEE )、普拉格能源( $PLUG )等。
欄目簡介
盛言牛熊:華盛通美港股觀點類欄目,精選主流財經媒體和意見領袖評論。即時分析行情熱點,揭示投資機會,縱論宏觀大勢。
作者簡介:
Simon,華盛資訊觀察員,專注於全球交易市場的頑強小韭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