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7-16 19:34
讓英格蘭銀行破產的男人
1992年9月16日,倫敦籠罩在連綿的秋雨之中。對於英國人來説,這是一個不普通的星期三。
下午五點,時任英國首相的約翰・梅傑在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這場會議持續了近2個小時。
晚上七點,一臉沮喪的財政大臣拉蒙特出現在媒體面前。
他向全國人民宣佈:
由於英國保守黨政府無力維持英鎊的下跌與貶值,即刻起英鎊退出歐洲匯率體系(ERM)。
此言一出,全球譁然!
隔日,英國各大證券市場一片下滑。
此后的一段時間,物價上漲、失業率大幅增加。歷史上這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三」。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在20世紀末慘遭經濟危機。這場風波也蔓延到西班牙和意大利,歐洲的老牌資本市場,在一片哀嚎中迎來90年代。
但在首相梅傑和拉蒙特一臉沮喪的背后,有一個人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就是「讓英格蘭銀行破產的男人」――喬治・索羅斯!
冷戰之下的「抱團取暖」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歐洲各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
戰后,東方社會主義蘇聯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共同佔據了歐洲。隨之而來的,是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意識形態對抗。
早在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提議建立「歐洲合衆國」。
其用意在於重建英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以及恢復歐洲的經濟秩序,更重要的是擁有能與美蘇抗衡的實力。
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旨在緩解德國魯爾工業區被封鎖后,對歐洲工業的影響,此舉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上邁出了第一步。
經此以后,從煤炭鋼鐵擴展到其他市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管理核能的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相繼建立。
隨着美蘇兩極的日益強大,歐洲不甘心被他們當做附庸。
1965年4月8日,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聯邦德國,共同簽署《布魯塞爾條約》,建立了歐洲共同體,這也是歐盟的前身。
1973年,丹麥、英國和愛爾蘭正式加入歐共體。
要不怎麼説英法是冤家!
英國曾3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是法國政界認為英國是美國人放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因而前兩次是竭力反對的。
1970年的第三次申請,隨着美蘇攻守態勢轉變,英國主動放棄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再加上戴高樂競選失敗,種種原因使得英國順利申請成功。
英、法這對千年冤家,哪怕到了今天,在歐洲歷史上都是最出彩的一筆。
西歐地區國家眾多,貨幣政策各有不同,隨着歐共體的擴大,急需一個適合各國的統一貨幣政策。
從1973年4月起,各成員國設立歐洲貨幣合作基金,他們以各國20%的黃金儲備和美元儲備,作為發行歐洲貨幣的基礎,也作為干預貨幣匯率變化的手段。
1979年3月13日,歐共體開始實行歐洲貨幣體系(EMS)。
該體系的核心,是建立一個固定且可調節的匯率制度,由歐共體各成員國根據本國貨幣的特點,設置固定的匯率範圍。
德國馬克
由於德國馬克是市場表現最強勁的貨幣,也是當時國際市場交易最頻繁的貨幣之一。歐洲匯率體系(ERM)即以馬克的匯率波動作為標準,支撐起歐洲貨幣體系的運作。
這個體系的建立,不僅削弱了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霸主地位,也讓歐洲經濟在七八十年代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踏上快車道
作為老牌歐洲金融霸主,剛開始英國對歐洲貨幣體系是持對抗態度的。
但是隨着歐共體影響力的逐步擴大,德、法等歐陸國家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一味的抗衡並不符合英國的切身利益,因此他們的態度發生了大逆轉,由抗衡轉向積極申請加入。
當時英國的首相是撒切爾夫人,她對歐洲貨幣體系態度的轉變,其中最重要的推手,就是財政大臣約翰・梅傑。
梅傑認為,無論是在經濟建設,還是在海外殖民地的問題上,此前英國多次受到打擊。
而東歐劇變,讓梅傑認為大英帝國重新領導歐洲,壓制法、德的關鍵時刻到來了。
他力主撒切爾政府,應該搭上經濟、貨幣一體化的這輛大車。
1989年,對東歐來説是動盪不安的一年。
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紛紛出現鉅變,而且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11月9日,矗立在東、西德之間近30年的柏林牆被迫開放。
1990年,兩德統一。
迫於形勢改變,加之對重回霸主地位的渴望,最終,英國決定加入貨幣一體化,英鎊和德國馬克在貨幣體系中進行了綁定。
不過在1990年10月加入ERM之時,英國國內的經濟已然不堪重負了。
早在1982年,英國經歷馬島戰爭后,國內經濟就出現了衰敗的趨勢,當他們加入ERM后,爲了能維持這樣的體系,英國還需要保持極高的匯率才行,同時英鎊的匯率也受到德國馬克的制約。
馬克之變
二戰時,英國戰勝了納粹德國,然而這一次,英國在金融上被德國擺了一道。
合併后的德國急於為自己的國家重建昔日輝煌,只是東西德的經濟存在較大差距,因而出現了極大的財政赤字。
以德國馬克匯率為標準的歐洲匯率體系(ERM),也難免會受到震盪。
當時經濟嚴重過熱的德國,面對國內不斷加劇的通貨膨脹問題,他們拒絕了其他歐洲國家的降息要求,反而採取提高利率來平衡國內經濟。
此時的英國,一面追隨美國參加了海灣戰爭,對外支出高額軍費;一面要維持貨幣體系內的利率。
他們也在要求德國降息的國家行列,但是沒人搭理。
自1992年7月起,德國再次提高馬克利率,引起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里拉(意大利貨幣),而搶購馬克的風潮。
這一行為致使里拉和英鎊匯率大跌。
對於德國加息的行為,最先做出反應的是芬蘭。
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一直是掛鉤結算的,當德國提高利率后,芬蘭人紛紛把芬蘭馬克換成德國馬克。
兩個月后,芬蘭馬克對德國馬克的匯率持續下跌,迫使芬蘭政府宣佈,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脱鈎。
如此一來,歐洲的貨幣匯率體系,出現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芬蘭馬克
不過這種情況,並未引起英格蘭銀行與英國政府的足夠重視。反而是國際金融巨鱷喬治・索羅斯一直在關注此事。
金融大鱷的凝視
索羅斯1930年出生於匈牙利,天生具有高超的商業頭腦。
十多歲時,他就參與了匈牙利黑市貨幣交易;
1956年遷居美國后,在華爾街從事金融投資工作;
1970年,他與吉姆・羅傑斯共同創立了量子基金。
在接下來十年間,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對衝基金,以每年大約142.6%的回報率,共獲取了33.65倍的利益。
索羅斯是個做空高手。
所謂做空,就是把短期內購進的股票、貨幣等先拋售,然后在其股價、匯率下跌時,再將其買回來賺取差價。
索羅斯以敏鋭的洞察力、對投資時機的精準把握聞名於世。
在華爾街,他與巴菲特齊名,巴菲特代表金融的秩序與規則,索羅斯就代表着混亂與無序。
兩德統一后,德國爲了解決國內的金融危機,拒絕了歐共體其他國家降息的要求。
芬蘭主動與德國馬克脱鈎的行為,再次印證了德國人的固執。
因此,在歐洲鉅變的90年代初,索羅斯決定把寶壓在德國人的固執上。
他相信,處於東德重建且經濟嚴重過熱的德國,不會冒着加重本國通脹的危險,而降低馬克利率去幫助英國。
事實證明索羅斯是正確的。
爲了抑制國內房地產的泡沫,德國顧不上其他國家而一再加息。
與此同時,一場阻擊英鎊的大幕,就此拉開!
巨鱷啃噬日不落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看準時機,決定啟動對衝基金做空英鎊。
但是做多大是個問題!
當時索羅斯的重要助手斯坦利・德拉肯米勒針對英國財政的漏洞,預想是30億到40億美元。
不過習慣大手筆的索羅斯,則大膽的將倉位做到了100億美元。
這個數額是量子基金全部資本的1.5倍,同時也意味着索羅斯要借貸30多億美元來一場豪賭。
如果英國政府成功阻止了英鎊貶值,他將萬劫不復。
索羅斯的操作其實很簡單。
首先利用資本從銀行借貸大量英鎊,然后拿到外匯市場去賣掉,換成德國馬克和美元,巨大的賣出壓力,將迫使英鎊貶值。
而量子基金再將高價賣出的英鎊,低價收購回來,英鎊貶值中間,產生的差價便是利潤。
索羅斯拋售英鎊的行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遊資跟風賣盤。
英國政府面對拋售者的猛烈攻勢,只能硬着頭皮防守,不斷用美元或馬克買入英鎊,這些美元和馬克,就是英國的外匯儲備。
然而經過幾輪的防守,英國政府的護盤資金已經消耗殆盡。
由於外匯市場上到處都是賣出英鎊,英鎊不斷貶值,連英國人自己,也受不了自己口袋里的錢不斷貶值。
他們開始涌向銀行,擠兑美元和馬克。
雖然后來也有來自美國和日本的資金施以援手,但為時已晚,英鎊遭受內外夾擊,倫敦宣告失守。
9月16日,僅一天時間,那個曾經充當過全球中央銀行的英格蘭銀行,向國際投機者們投降了。
面對大幅跌破匯率區間的英鎊,政府已經無力挽回,因此英國單方面退出歐洲貨幣體系,並宣佈降息。
他們硬生生的被索羅斯從歐洲一體化的快車上給拉了下去。
此次事件導致英國損失270億英鎊的外匯儲備,以及34億英鎊的財政損失。索羅斯賺到的錢,等於從每個英國人手中拿走了12.5英鎊。
黑色星期三,成爲了英國經濟史上的災難,也給英國人心中,留下了無盡的苦楚。
這一天對英國的衝擊,導致執政的保守黨在5年后的大選中,收穫了165年以來最大的慘敗。布萊爾領導的工黨,全面取代保守黨的地位。
1998年,歐元區建立,英國明確拒絕加入;
2020年,英國公投脱離歐盟,徹底的從歐洲一體化中出列;
這一切都離不開黑色星期三的慘痛經歷。
尾聲
索羅斯在這場英鎊狙擊戰中一戰成名,他幾乎是以個人的力量擊潰了英國,使運行了三百年的英格蘭銀行宣佈破產。
1998年,索羅斯以同樣的方法,掀起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政府通過擴大內需,幫助香港設立外匯儲備基金等方式進行反擊。
最終讓這個在數個國家掀起金融海嘯的巨鱷,在對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博弈中鎩羽而歸。
如今,隨着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一些大國對自身的經濟都設置了一系列應對危機和儲備機制。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並行的今天,政府單一掛靠某一種貨幣或者交易工具,進行經濟運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然而在這個看似規範的體制下依然暗流湧動,要擁有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就必須要有強大的國力和團結的民心。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需擁有一條,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