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7-14 19:10
美國曾經寄希望於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並鼓勵美國企業踴躍投資印度,印度政府也提出了豐厚的補貼試圖吸引美國企業,不過這些來到印度的外國公司最終要麼退出印度市場,要麼擱置了投資印度的長期計劃,印度成爲了外資的投資「黑洞」。
美國政府一直希望幫助印度崛起,並希望印度能夠遏制中國不斷增長的勢頭。儘管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但其經濟政策仍然讓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官員和投資者「乘興而來,失望而歸,大呼上當!」
印度政府對於目前的經濟發展十分滿意,印度經濟預計2022年增長8%,2023年增長6.9%。相比其他國家,印度能在全球疫情和金融危機的壓力下保持高增長確實不容易。但是印度政府顯然高興得太早了,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初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長,今明兩年分別為12.5%和8.5%,但是印度顯然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從經濟體量上看,中國目前GDP為17.7萬億美元,而印度的GDP只有3.1萬億美元。爲了追趕中國,印度迫切地希望吸引外資投資。但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全球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比例從3.4%下降至2.8%。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中的份額從14.5%上升到20.3%。
儘管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都將印度視為未來的合作伙伴,但這些國家的企業要麼撤出印度,要麼縮減在印度的業務規模。這是因為印度目前的投資環境並不適合外資發展,美國國務院發表的《2021年投資環境聲明》,更是直接將印度描述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經商之地」。
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蘇格蘭皇家銀行、知名摩托車企業哈雷戴維森和美國花旗銀行,已經宣佈了裁員或離開印度的計劃。德國零售商麥德龍被迫選擇將經營了20年的印度業務全部出售。福特汽車公司和特斯拉公司也宣佈,他們已經擱置了在印度生產電動汽車的計劃。美國通用也放棄了印度工廠,停止了在印度生產汽車的計劃。
一直銷售健康、美容和家庭護理產品的美國安利公司約1億美元資產被印度執法部門凍結,理由是該公司「涉嫌傳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安利公司在印度已經經營了30年,其商業模式一直是直銷。
幾天之前,生產芝華士和絕對伏特加的法國烈酒公司保樂力加集團也宣佈了一項決定,暫停了其在印度的新投資,原因是該集團與印度當地政府的税收糾紛可以追溯到30年前。要知道根據印度税務部門的手段,要想完全不被查出問題是有點困難的。
除此之外,自2009年以來,IBM有8.65億美元被凍結在一個第三方託管賬户中,因為IBM與印度政府之間一直存在税務糾紛,這導致IBM和印度政府誰都無法動用這筆資金,只能眼睜睜看着它們躺在銀行賬户中。
英國的電信巨頭沃達豐(Vodafone)和能源公司凱恩能源(Cairn),以及香港和記黃埔(現屬長和)也成爲了投資印度的受害者,他們都因為併購和合並等問題,被印度政府要求支付高昂的税收和罰款,並因此在印度吃到了官司。
印度對於外資「又愛又恨」。是因為過去的被殖民歷史和現在的民族自豪感相疊加,使得民間對於國外資本投資十分警惕,他們認為印度的貧困是過去殖民者的剝削造成的,因此外國投資印度應該是「還債」,不僅不應該從印度獲利,反而應該將本金也留給印度,因為這是印度應得的。印度現在成爲了一個外資「投資容易,但賺錢難」的國家。有一個順口溜形容印度十分貼切:「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但是,總的來説,西方希望擁有一個現代化、快速增長、繁榮和自由市場導向的印度,目前的印度顯然不足以滿足這些目標,也不足以成為全球經濟巨頭中國的「強力對手」。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南亞和中亞地區主任就寫到:印度經濟無法與中國競爭,因此根本無法取代中國市場,這應該引起包括總統拜登在內的美國決策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