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精選> 正文
2022-07-14 19:14
編輯:Judy
上半年來美股半導體行業陰霾不斷,阿斯麥、NVIDIA等公司股價近乎腰斬,半導體大起大落,下半年會如何表現?現在到了可以投資的時候了嗎?今天我們華盛价值課堂《跑贏美股》專題請到了大佬何鯤 Eric(@阿浦美股 創始人,美國SEC持牌投顧,美國NCI投資管理合夥人)來分享相關投資機會。以下是他的主要觀點:
半導體四小龍
為什麼會消費,為什麼會買房,為什麼會投資,都是因為覺得它們未來預期好;所以在進行半導體投資前,我們要理解在做產業鏈投資,換而言之,以半導體為例,我們進行的就是以芯片為核心的投資。
這就有三個方面:一個是芯片標準制定,第二個芯片的製造,第三個芯片的設計。那我們做投資同樣也是從這三個方面着手,去尋找其中可以投資的企業和上市公司,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趨勢投資一條邏輯線,這樣就主要集中在四家公司,我們叫做半導體四小龍,今天我在這里也會詳細去給大家分享這個投資邏輯。
臺積電,可以説是芯片獨立生產製造上的龍頭企業,從去年二季度的數據來看,就整個晶圓代工廠的市場佔有率來説,臺積電基本是一家壟斷,第二名是三星。它的客户羣體基本上就是蘋果,英特爾、高通等企業。臺積電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代工廠商,它做到了足夠的強大。其實這也是我們投資它的一個核心原因,它在市場佔有率這個邏輯里面是第一名,而且長期持續保持第一。
從臺積電的上一季報中可以發現,與21年相比,一季營收佔比已經產生了變動,高性能計算機就是HPC佔到了41%,首次超越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份額,這可能意味着整個半導體產業開始逐漸從移動設備轉移到下一屆計算應用技術的領域,或者稱為高性能計算機。
那同時大家也可以關注智能汽車相關,雖然市場熱度很高,但從財報來看營收佔比尚且不到10%,可以發現從整體半導體產業邏輯來看,汽車電子這個板塊對於整個半導體產業,其實還是非常小的一個板塊,高性能計算機依舊是非常強大的一個部分。
目前來看,臺積電龍頭的位置幾乎沒有辦法去撼動,它的生產影響着整個產業鏈,所以儘管臺積電的股價從年初的這個140一路跌到現在的80,幾乎是腰斬的狀態,但是,這家公司的訂單依然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臺積電作為產業底層的設計領域,它的產出產入都十分明確,利潤鏈也非常龐大。從這個邏輯來看,臺積電是值得去長期投資的,並且TSM現在股價低迷與它的業務能力無關只是因為美聯儲持續加息縮表。
第二個是阿斯麥,阿斯麥的股價最好的時候去年直接到了800,雖然現在下跌到了400,跌了差不多40%,和NVIDIA差不多。但大家去看公司的股權架構可以發現,它基本是屬於美國持股,是製造板塊里面光刻機的壟斷霸主,壟斷地位已經超過了90%以上。
ASML為光刻機壟斷霸主,其產品供不應求。其壟斷技術護城河極其強大,這導致光刻機市面難求的同時產品利潤值非常高。ASML從1984年毫無名氣到如今行業巨頭依靠的是資本注入(純美系資本)+ 一機難求供不應求 + 壟斷技術利潤高 + 市場佔有率90%以上,這也是投資邏輯線所在。
阿斯麥的股價完全來自於他們股東怎麼樣去合理的調整和調配這家公司的故事,因為它既有明確的硬技術、硬科技,甚至已經一機難求。同時它還有來自於這個國際和貝萊德這樣的純美系的資本的注入。
在現在一輪之前的邏輯里面,其實它是一直在漲很少跌,所以你在那個之前的35年當中,這個這個股票是非常容易賺錢的。因為它的邏輯很簡單,就是發佈財報之后拉昇發佈之后,財報回調再拉昇,然后一直往上走,因為它貨不愁賣利潤有非常高,誰還拿不走的壟斷技術,你就知道它的護城河有多麼好。
所以,這樣的一個趨勢當中,我們為什麼去投這樣的一個企業,首先是它的佔比90%以上,幾乎毫無對手,而且它的下游就是三星、臺積電、英特爾三個,這樣阿斯麥就出現了一個新邏輯,就是所有的股東還是我的供貨商,是我們彼此之間是甲乙雙方的關係。這套邏輯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當我們去做投資的時候,我們要明確這種美資佔比達到了65%以上的份額的企業,股票幾乎只有漲沒有跌,或者是有波段但是大方向還是很好的,這與中概股不同。
AMD和NVIDIA雖然不是龍頭,但是也是行業里異軍突起非常有機會的企業,更重要的是它們很懂華爾街。
這兩家公司可以投資的原因,一方面是它們在芯片領域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小座位,而且因為半導體行業足夠大,所以互相彼此之間都在往外拓新的時候,他不會產生內卷。如果當供應的需求端是無限需求,然后供給方,即產即銷,這個時候就看誰的利潤值相對大和小,誰在市場中的份額是大和小,那麼這個時候AMD更加的會説故事。
另一方面,它們非常的會迎合整個華爾街的需求,迎合整個資本市場的需求,如NVDA在7月13日發佈量子混合編程品牌故事,給投資者展示了顯眼的數據,在業務能力同樣強的情況下,AMD&NVDA帶給投資者驚喜,超越投資者定的目標,但實際上他們也不知道所規劃的市場蛋糕具體多大。這種能造夢的能力是資本方非常喜歡聽到的故事。
所以像這樣的企業,他們不單有自己的硬實力,同時,他們會在整個資本上,里面去玩兒故事,這個事情是非常非常牛的。
説回半導體,其實大家可以發現,整個半導體邏輯里面,我們會為什麼會投這個半導體產業的領域是因為,有四個原因。第一理解行業格局趨勢、第二企業核心技術是唯一硬本領、第三巨頭合作共贏、第四金融投資是順道賺錢。這個行業格局很大還會繼續前進,因為沒人可以放棄智能設備,只會更大更強更快,半導體最近走向趨勢即零耗能新能源&回收零部件二次利用。
在此基礎上半導體行業利潤足夠&長期持續。最后半導體行業之間沒有內卷一直往外拓新,無限需求&巨頭之間彼此之間持股,彼此是上下游關係。資本方大量持股也為這個領域增添一道強勁保險栓。
哪些半導體指數可以關注和操作
我們可以直接在華盛證券app中直接買三倍做多和三倍做空的半導體。大家看到的這個三倍做多半導體 $SOXL 4月走勢圖,你可以看到它的股價是從74跌到了現在10,這樣的一個跌幅在這個階段確實認識很差的。但整體而言此前的大盤也並不是很好,在這種情況下,半導體三倍做多也是跌的很明顯,但是如果當它反彈的時候,它的反彈也是最快的,當科技板塊復甦回調時可以考慮SOXL。
對於三倍做空半導體 $SOXS ,它其實是不斷向下的,因為以長期趨勢來説,半導體現在的下跌是因為近半年的情況,產生了做空的操作。但是如果更加長的周期邏輯來説,其實做空是很難的。所以在三倍做空半導體SOXS前復權情況下,邏輯里面就一直向下的,所以如果大家去做短線的話,還是可以去做三倍做空半導體的,但是並不建議,可能存在爆倉風險。
半導體的財報策略
第二個部分,我們來講一下半導體的財報策略,從數據可以發現,臺積電就是今天公佈財報,然后AMD是7月26,然后高通至7月27,英特爾是連續的財報,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關注這方面的策略。財報策略是一個以時間角度為節點的一個技術分析策略,首先大家必須冷靜看待財報財報發佈的結果,直接影響股價與企業價值,但與企業價值短期沒有任何關係,這是一個基本邏輯。
根據財報的定時發佈特性,採取「財報前」,「財報后」, 「財報日」三種策略來操作。
財報前邏輯買點:底層邏輯為CFO比任何人瞭解規則,總有人比我們先佈局,我們可以抓住一波漲勢。賣出點:財報發行日前一定要走,財報是個定時炸彈,我們要做到把風險降到最低。
具體做多指標條件為:1.當天蠟燭圖為綠色;2.Fisher指標藍色指標突破橙線第一天or第二天;3.Stoch RSI跟隨Fisher;4.測試RR值(測試風險可控比),運用MA線進行配合,目標價可以找MA或歷史前高。(做空相反)
我們可以一起看下實盤,TSM在7月14日發佈財報,TSM目前財報前、財報日買點邏輯不適合(因為財報當日必須創歷史性新高)。
其次AMD在7月26日發佈財報,我們可以觀察財報前買點:滿足買點條件前3條,同時測試RR值:MA15為阻力位向上漲3.5%(可能達到11.6%),前低位置為支撐位向下跌7.6%。(最重要是否接受下跌7.6%)。
同理,高通實盤Fisher指標藍色指標已經突破橙線第四天了,同時MA線基本上是卡住的,錯過了一個買點,所以在我的邏輯里,它也有可能向下有可能臨近財報之間向下下去,現在或許是一個可以做空的機會。
而英特爾到底是做多還是做空,它28號公佈財報,大家可以再等兩天,或許能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機會。
半導體行業下半年預期
第三個部分就是半導體下半年行業預期,總體來説下半年半導體領域會更糟,疫情加速了邏輯的演變和誕生,英特爾很真誠表達出企業目前的關注點及收縮計劃。從上季度報告來説,關鍵就是芯片、特定加速器內存和這個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三部分,但是人工智能仍然在一個非常早期的初級階段,我們不建議大家去深度的投資所謂的人工智能企業或者行業。
全球芯片短缺將持續至少到2024年,因為芯片商難以取得足夠的生產設備來提高產能和滿足需求,即便如此,晶硅依然供大於求。所以2022年的下半年會比今年上半年更糟,公司正在開始逐漸的通過縮緊支出投資和眼前的現實保持一致性。
那我們總結一個現狀,就是訂單不斷前景很好,股價下跌。這半年,我們依然認為這件事情沒有什麼變化訂單,不斷前景很好,股價下跌,只要美聯儲持續的加息縮表,美股就會一直處於這個階段。但半導體公司資金貯備還是非常強大,在研究半導體領域時我們要搞懂上下游的相互平衡過程,同時蘋果是半導體企業的潛在威脅,其M2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果下半年美國情況明顯好轉,在我們看來拐點可能會在10月份以后。
欄目簡介
盛言牛熊:華盛通美港股觀點類欄目,精選主流財經媒體和意見領袖評論。即時分析行情熱點,揭示投資機會,縱論宏觀大勢。
作者簡介
何鯤 Eric:華盛特邀講師,@阿浦美股 創始人,美國SEC持牌投顧,美國NCI投資管理合夥人;十年投資經驗,主導投資多家美國上市企業IPO及增發項目,服務美國上市企業總市值超過100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