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熱門新基來了!8只碳中和ETF基金正式開售,基金經理好看主題發展紅利

2022-07-06 17: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葛愛峰 見習記者 齊萌 深圳報道

  7月4日,廣發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大成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南方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正式開售,此外其他首批碳中和ETF也紛紛開售,包括易方達基金、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招商基金、工銀瑞信基金,這8只基金跟蹤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主要以「深度低碳」和「高碳減排」兩大方向為股票池的產品一經獲批就備受關注。

  實際上,除「碳中和」主題基金外,近年來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信託方面,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金融業在「雙碳」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祕書長王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如果説‘雙碳’是一場持久戰的話,那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金融業就是‘雙碳戰爭’的糧草,在‘雙碳’工作中扮演了資金供應、流動性支持、風險管理、價值實現等重要角色。具體包括對綠色減排項目和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開發綠色金融工具預防氣候風險並建立應對氣候不確定性的投資組合;開展金融業務創新以實現生態產品和污染物排放權的價值變現等,不斷滿足‘雙碳’目標所需的金融資源支持。」

首批碳中和ETF正式開售

  6月28日,國內首批跟蹤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下稱「SEEE碳中和」)的8只ETF產品正式獲批,廣發基金、大成基金等8家指數投資管理能力領先的基金公司做為國內碳中和被動指數基金的「先行者」。隨后,各家公司快速啟動相關碳中和ETF產品發售前期工作,發佈了相關招募公告。7月4日,8只基金正式發售。

  根據中證指數官網介紹,此次碳中和ETF追蹤的「SEEE碳中和」指數(指數代碼:931755)以2017年6月30日為基日,是從滬深兩市中,選取100只業務涉及「深度低碳領域」以及「高碳排放」行業減排潛力較大的上市公司,再根據各領域碳中和貢獻度得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名。其中,深度低碳領域,具體是指清潔能源、儲能、綠色交通、減碳和固碳技術等;高碳減排領域,具體是指火電、鋼鐵、建材、有色金屬、化工、建築等。

  廣發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擬任基金經理陸志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作為綠色股票指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引導社會資金向低碳轉型的企業加大投入,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為市場參與者研究、投資綠色低碳上市公司提供有效工具。

(圖片來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圖片來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首先,從「SEEE碳中和」行業分佈情況看,根據Choice數據顯示,截至7月5日,前三大權重行業依次是:電力設備(41.66%)、有色金屬(14.47%)、公共事業(10.45%),其它行業還包括建築材料、汽車、基礎化工、鋼鐵、石油石化、機械設備等。

  其中,電力設備是該指數權重最大的行業,這是由於我國發電方式的演變,綠電的成長性機會和火電的周期性機會成為市場的焦點,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火電佔比達53.76%,仍是主流,但較十年前超七成的佔比已經大幅下降;水電佔比達16.38%,近十年中佔比一直緩慢下降;而風電、太陽能、核電的增長趨勢則十分強勁,其中風電佔比達14.02%,較十年前的5.31%增長近2倍;核電佔比達2.25%,較十年前的1.1%增長1倍;太陽能佔比達13.54%,較有數據記錄的2018年底增長近1倍。

  對此,大成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擬任基金經理劉淼對本報記者表示:「碳中和指數的選股範圍比較特別,它是結合我們國家現有的能源結構和碳排放情況,從碳中和實現的基本路徑來選股的。此外,樣本股的評估還要綜合考量上市公司温室氣體排放水平和碳中和管理舉措等等。」

  其次,從「SEEE碳中和」成分信息來看,據Choice數據顯示,截至7月5日,前十大成分股依次是:寧德時代(10.89%)、隆基綠能(6.33%)、比亞迪(4.89%)、紫金礦業(4.32%)、長江電力(4.28%)、東方雨虹(3.22%)、海螺水泥(2.71%)、通威股份(2.50%)、恩捷股份(2.20%)、天齊鋰業(2.07%),其中東方雨虹及紫金礦業為6月13日新納入成分股。

  而就「SEEE碳中和」市場表現來看,據Choice數據顯示,自基日以來,截至2022年7月5日,該指數累計漲幅121.13%,三年年化33.38%,最大回撤34.13%。

  最后,就本次發行的8只ETF基金來看,它們都是被動的指數型基金,都跟蹤同一指數,與主動型基金不同,它不需要基金經理進行主動擇時、選擇標的等操作,主要投資目標就是緊密跟蹤標的指數,追求跟蹤偏離度和跟蹤誤差最小化,所以指數型基金對基金經理的要求也就沒有那麼高,基金經理只起到一個管理維護的作用。

  對此,瑞融資產首席研究員梁曉曼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ETF指數基金複製指數的特點導致其表現和基金經理投資能力沒有太大關係,長期來看和費用直接相關。另外投資者要考慮ETF的規模、活躍度和流動性。活躍度高的ETF,流動性比較好,交易獲利機會相對也多一些。」

  對於碳中和主題的基金的未來發展,劉淼對本報記者表示,新能源發展的必要性和廣闊空間將持續為碳中和主題下的投資板塊帶來良好收益;而減排板塊則會因碳中和背景下供需錯配帶來盈利性,以及企業轉型帶來成長性,進而被重新定價。對於資本市場來説,碳中和在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維度,可能將是一個重要主題。

雙碳目標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爲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氣候目標,碳中和產業所需資金缺口仍在持續增長過程中。根據清華大學發佈的《中國中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公開報告顯示,為達成全球温控1.5度目標,我國能源供應、工業、建築、交通各部門低碳化所需累計投資需求約為174.38萬億元人民幣(2020-2050年)。

  在政策驅動下,資金需求旺盛,綠色金融投融資浮出水面。

  目前,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正在不斷推進。在2016年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2018年《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方案(試行)》、2019年《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2021年《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等一系列碳中和政策的推動下,綠色金融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對此,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制度體系,頂層設計日漸清晰。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首個構建較為完整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國家,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方面,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走在世界前列。」

  綠色信貸是當前中國綠色金融市場中規模最大的綠色金融產品。截至2021年9月末,綠色信貸規模為14.78萬億元,存量余額佔總貸款的比重為7.8%,佔比較2018年的6%提升1.8個百分點;綠色債券是綠色金融市場中規模僅次於信貸的綠色金融產品。截至2021年9月末,綠色債券存量余額為1.62萬億元,在債券市場的佔比較低,僅為1.3%,存量余額同比增速25.2%;每年淨增規模相對平穩;綠色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據保險業協會調研統計,2018-2020年,保險業累計提供45.03萬億元的綠色保險服務;綠色信託取得較大發展,截至2020年末,綠色信託資產存續規模為3593億元,同比增長7.1%,全年新增資產規模為1200億元,存續項目數量為888個,同比增長6.73%,全年新增項目數量為360個。

  除此之外,碳中和主題基金表現亮眼。其中,私募基金在碳中和主題上的投資的自2020年7月開啟。

  2020年7月,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發起設立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正式成立,註冊資本885億元,這是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的第一支國家級投資基金。該基金已於2021年10月完成首支基金產品備案,正式投資運作。據IIR研究院不完全匯總及覈查統計,截至2022年4月10日,具備「碳中和」主題、中基協備案的私募基金,共計150只,累計註冊資本共計2521.51億,13%數量的基金佔據樣本基金總規模的77.76%,大額基金幾乎均由國資系產業資本主導,且集中在能源、電力領域。

  此外,碳中和相關股票也已經成為公募投資中非常重要的領域。

  據平安證券在2021年末發佈的基金深度公開報告《權益基金專題十一:綠色能源革命,碳中和主題基金的優選》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從公募基金在碳中和上的投資現狀來看,全市場一共有4208只公募基金有投資於碳中和,剔除不能投資股票的公募外,70%的基金都有投資碳中和相關股票,持有市值也高達8531.44億元,佔基金市值比例達到11.36%;從公墓基金在碳中和上的持倉行業來看,公募基金重點配置在儲能、光伏、氫能板塊,三個行業的基金持倉市值佔比分別達到5.60%、3.15%、1.76%,均處於超配狀態。

  針對綠色金融發展正面臨的挑戰及建議,王文表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金融發展雖然在世界範圍處於領先地位,但進入‘雙碳’時代后綠色金融仍需要改善諸多問題。首先,綠色金融與‘雙碳’目標的切合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其次,‘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的融資結構需要調整。截至2021年底綠色債務類融資佔綠色融資總量超過95%,綠色融資構成不夠合理,金融業應注重發展股權類融資,積極開展綠色證券和基金業務,探索中小企業綠色信貸創新和綠色創投融資創新,發展多層次綠色資本市場體系;再次,小型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缺少開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但存在很大的市場潛力。例如地方農村信用社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服務‘三農’綠色升級、私募基金開展綠色信託業務、資產管理公司提供綠色融資租賃業務等,應完善綠色金融的多層次發展體系;最后,我國綠色金融還需積極提升其全球化水平。例如綠色債券和綠色標準的國際化帶動綠色資金的國際流動,不斷打通各個區域綠色金融市場並擴展國際範圍。同時應加快把上海和香港建設為國際化的綠色金融中心,形成綠色金融的國際重要樞紐,加強與倫敦、紐約等金融市場的綠色互通,並通過綠色金融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地位。」

  在吳琦看來,金融服務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在部分領域中,金融機構與行業、企業難以實現有效對接和合作共贏,綠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綠色金融發展,關鍵在於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一方面要完善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和標準體系。理順資源環境定價機制,實現資源環境的科學合理定價,對開展綠色金融的企業給予税收減免、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加快環境立法,尤其是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發揮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作用,探索建立區域性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發展綠色金融市場。着力提高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構建和完善多層次金融組織體系,明確大中小金融機構的不同定位,加快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多方協同合作的金融服務模式,進一步建立健全專門的綜合服務機制、風險管理機制、資源配置機制、考覈評價機制,提升金融服務效能,拓寬金融廣度和深度。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