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7-05 18:59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閲號:techsina
作者 | 國勝 編輯 | 小白
來源:市值風雲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看不到未來的人,沒有未來。這句話對於人工智能(AI)企業來説,意味着如果看不到以數據驅動的機器智能時代的商業生態、不能在AI真正登上歷史舞臺的奇點時刻到來之前完成技術佈局,那麼這些AI企業也就沒有未來。
在技術創新浪潮中,只有破壞經濟循環的慣性軌道,纔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們今天的生產、生活無一不與過去250多年里的六次技術創新浪潮息息相關。
那麼,如今的AI浪潮進行到了什麼階段呢?
我國人工智能在國家戰略層面上越來越強調系統、綜合佈局。依照技術突破的角度,AI正從單點技術應用走向集成化發展,汽車電子、虛擬現實、5G通信等與AI技術的集成化創新逐漸成為主流。
AI技術應用進入「弱人工智能」階段后的過渡期。這個階段,單一技術逐步難以滿足複雜場景下的智能化需求,AI將作為一種標準模塊化產品和服務出現,開始向側重思維能力的「強人工智能」過渡,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將全面鋪開。
在進一步談論《黑客帝國》《西部世界》這樣的「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如何達到那里。
首先,我們從專利入手,以商湯-W(00020.HK)科技(商湯)為樣本,審視高度重視技術創新的AI企業需要怎樣的積澱。
商湯科技:計算機視覺領域領頭羊
商湯科技創立於2014年,是繼百度(BIDU.US)、騰訊控股(00700.HK)、阿里巴巴-SW(09988.HK、BABA.N)、科大訊飛(002230.SZ)之后,科技部授權的第五家國家人工智能創新平臺。
2021年下半年,商湯科技繼續佔據國內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最大的份額,達到22%,領先第二名曠視科技12個百分點。
計算機視覺技術應用領域是人工智能最大的細分領域。IDC預計2021-2026年計算機視覺市場規模CAGR將接近29%,機器學習平臺、NLP(自然語言處理)等細分領域受益於當前市場基數較小,將保持較高增速。
隨着國內AI企業爭先恐后地在各類技術浪潮中追逐向前,中國AI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2018-2020年中國AI企業數量在全球佔比由20%提升至約25%。
這是一場國與國的競爭,競爭力的背后是技術創新能力,而專利的數量與質量則與技術創新能力互為因果。
(一)無專利不足以語創新
招股書顯示,商湯自成立以來在各項全球競賽中已獲得70多項冠軍、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
截至2021年末,商湯擁有的全球專利資產(包括已申請了專利的技術及已獲批的專利技術)累計11494件,較2020年底增長了96%,其中發明專利佔比78%。
11494件專利中,包括國內的5653件及海外的5841件;全球累計獲授權專利2020件,其中國內授權1487件,海外授權533件。
此外,商湯還擁有註冊商標及商標申請4478件、軟件版權登記569件、作品版權登記66件以及560件註冊域名。
不久前,全球知名知識產權媒體IPRDaily公佈了2020年1月-2021年12月VR、AR領域全球發明專利排行榜TOP100,商湯以2194件專利殺入全球前十。
專利數據庫智慧芽數據顯示(因統計方法略微差別,該數據與相關公司披露數據存在一定滯后或差異):截至2022年6月末,商湯的專利資產達到11447件,而另一家行業龍頭科大訊飛的專利資產為5138件,商湯的專利數量是科大訊飛的2倍還多。
再以另外兩家AI新鋭為例,截至2022年6月末,曠視科技的專利資產為2928件,第四範式的專利資產為751件,二者在專利數量上已與商湯存在較大差距。
專利數量上,商湯已較國內對手建立起了明顯的領先優勢。專利內容方面,商湯則圍繞着算法、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形成了全面的知識產權佈局。
(二)研發投入強度對比
專利優勢與商湯的高強度研發投入密不可分。2019-2021年,商湯的研發投入規模逐年增加,2021年達到30.6億元,與此同時,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的較高水平,2021年這一比例為65%。
橫向對比來看,2021年商湯的研發投入規模比雲從科技要大得多;與科大訊飛相比,研發投入規模二者相近,但商湯的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是科大訊飛的4倍。
商湯的研發投入主要用於構建算力硬件基礎設施以及軟件產品體系,在數據大爆炸的時代,這些就是基礎能力。
2021年,商湯23個投入使用的超算集羣總算力為每秒1.17百億億次浮點運算,而2022年1月落成使用的新一代AI智算中心,它的設計峰值算力可達3.74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可在一天之內完成訓練目前全世界參數量最大的AI模型。
AI基礎設施加強產生的效果很明顯,2021年,商湯的研發人員每人年均生產商用模型數量為5.94個,較2020年提高了72%,較2019年提高了13倍。
所有長期主義的踐行者,都希望前期的投入,能夠落地生根、長出果實。拋開商湯的高投入與基礎能力的提升,我們重點看一下它的技術落地情況。
商業化持續推進
(一)落地、落地、還是落地
持續的商業化成功對於AI企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像那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樣,能否在市場中生存壯大是檢驗公司價值的唯一標準。
億歐智庫認為,「行業贏家」(A線企業)具備如下特徵:技術或經驗能夠充分複用,由此帶來邊際成本大幅降低,並在各細分領域推廣落地。
標準化和可複用的產品與服務纔是AI企業實現全面、深入的商業落地的關鍵,能有效助力企業在短時間內走上高效盈利之路。
商湯一直奉行平臺型戰略,佈局智算中心擴大規模投建新一代的更大規模的算力基礎設施,提高AI算法的產能、提高技術落地效率,讓客户通過SaaS和IaaS模式更加易購、易用新的AI技術。
在億歐智庫統計的2021年國內AI企業落地規模潛力100強榜單中,商湯排名第一,預計商業落地規模超過40億元。
實際的成果超出預期。2021年,商湯的智慧商業實現收入19.6億元,同比增長32%;智慧城市實現收入21.4億元,同比增長57%。此外,智慧生活實現收入4.2億元,智能汽車實現收入1.8億元,同比增長16%。
2021年商湯的四大業務板塊合計實現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36%,近四年營收CAGR為36%。
各業務板塊客户數量增長方面,2021年智慧商業與智慧生活的客户數量同比增幅均為9%,智慧城市與智慧汽車的客户數量同比增幅分別為49%及36%。
(二)除了盈利,還有哪些財務亮點?
2021年,商湯調整后虧損額為14億元,除此之外,其財務有哪些亮點呢?
首先,現金充裕。2021年商湯的「定期存款+現金及等價物」的合計金額達到215億元,同比增長了24%。
其次,毛利率提升顯著。2018-2021年,商湯的毛利率由57%提升至70%,提高了13個百分點。毛利率的顯著提升與商湯的高強度研發投入不無關係,研發投入的正面效應有所顯現。
股價走勢與市場觀點
我們注意到,6月30日,商湯股價遭遇重挫,跌幅46.77%,4日仍處於跌勢,今日開盤后大幅反彈,收漲8.27%,報2.75港元,市值921.45億港元。
市場的主要擔憂是限售股解禁。
其實就在30日上午,商湯科技曾發佈公告稱:為表達彼等對公司長期價值及前景的信心,公司高管徐立、王曉剛、徐冰及公司若干管理層成員自願承諾,於2022年12月29日之前,不會出售公司總數為20.02億股的B類股份(佔已發行股份總數約5.98%)。
元禾控股直投部負責人劉文浩此前對媒體表示:「商湯科技股票解禁后出現股價波動,但從市場規律上來看,解禁日股價異動,實屬正常現象。那麼我們要怎樣看待商湯,商湯的本質又是什麼呢?我覺得商湯科技本質上是一家俱有極強研發能力的「硬科技」企業,且在人才儲備、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成果規模化應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先發優勢。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當下,商湯科技的中長期發展前景自是不言而喻,AI是行業的未來,商湯作為AI龍頭企業,其長期價值更值得關注和投資。」
商湯早期投資者中平資本對此也表示,商湯科技解禁后的股價波動為長期投資者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佈局提供了難得的入場機遇,中平資本對商湯科技的長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匯豐及光大證券先后發表研報,分別維持商湯「買入」及「增持」評級,其中,匯豐給予5.00港元的目標價,認為商湯的現價估值已較國際同業便宜,且商湯作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業務前景、收入增長健康,未來盈利路徑清晰。
申萬宏源也在日前發佈行業研報,其中指出,對於商湯估值的爭議,不應當僅侷限於短期各項業務增速,而更應關注從長期來看,AI滲透率提升大背景下,何種模式可以勝出;大模型和泛化的AI能力是否可以在前期投入到達一定量級后,得到質的飛躍。當下市場環境注重短期利潤變現、盈利能力,僅以此依據判斷商湯整體能力可能有失偏頗。
報告同時提出,若8月后商湯順利進入港股通,將會有更多流動性注入。截至 6 月30日公司市值、流動性均符合進入港股通條件(市值:近183日中的港股交易日日均市值>=200億港元;流動性:近183日港股總成交額>=60億元港元),預計在滿足6個月+20個港股交易日的交易期時長后,有望於8月前后進入港股通。
國內AI產業正處在由「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的過渡期。這個階段,一方面要求AI企業面對與日俱增的數據量與商業場景進行算力、算法等基礎能力的搭建,另一方面,相對緩慢的商業化進程又讓諸多產業投資者感到孤苦難耐。
商湯已經是國內計算機視覺應用領域的領頭羊,其業務的選擇面向的是數據大爆炸的未來,奉行的戰略與打法屬於相對阻力較小的路徑,與國內其他對手相比,未來業績值得期待。
商湯早期投資者鼎暉投資董事長吳尚志先生曾表示:「商湯作為人工智能的龍頭企業,在人才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原創研發、規模化應用等方面均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説在這場角逐中已然佔據先機,有望成為智慧中國智能製造基礎設施的核心資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重要的是一直要走在建羅馬的路上。對於商湯和它背后的AI產業,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