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航空運輸業與民機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借鑑

2022-07-01 12:59

牟建良 吳超

  美國在其國家戰略、外交政策和發展理念的共同支持下,航空運輸業和民機制造相隨發展、一體融合。時值我國大飛機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分析美國航空運輸業與民機制造業的發展實踐,意義鮮明。

  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單一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民航強國跨越的歷史階段,依然存在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民航與航空製造業協同領域仍有明顯弱項。民航「十四五」規劃強調,要更加註重產業協同,以國產飛機規模化商用為契機,加快構建民航產業體系,提高對產業鏈和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基於此,本文通過重新梳理美國航空產業發展歷程,尋求借鑑美國航空運輸業與民機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之道,為推動實現我國民航市場空間越發廣闊、國產大飛機戰略成功,提供一定借鑑。

美國兩業融合的發展歷程

1903年,萊特兄弟駕駛「飛行者」1號在美國試飛成功,宣告航空製造業的出現。直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航空俱樂部加速航空在美國的流行,美國民航運輸業才見雛形。自此算起,美國兩業的發展歷史均已超百年,以二戰、冷戰為時間點進行劃分,其融合大概經歷了起步、成長、成熟的三階段演化過程。

  融合起步:一戰開始到二戰前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航空產業完成了一次軍民轉換,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兩業融合起步,在美國國內市場完成初步融合。

  從民機制造業視角來看,一戰期間,美國軍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航空製造業迅猛發展。一戰結束后到二戰開始前,在美國政府的行政干預下,軍機制造訂單規模大幅縮減,戰后製造產能的消化推動了民機制造業的騰飛。政府主導的軍機向民機轉換,奠定了航空運輸業規模化發展的基礎。

  從航空運輸業視角來看,美國政府頒發《航空郵件法案》和《航空商業法》,共同築牢了美國航空運輸業騰飛的制度基礎,為民機制造業產能擴大提供了市場需求支撐。美國航空運輸業快速起步,1927年泛美航空公司成立,僅兩年時間,美國已有61家客運航空公司、47家航空郵政公司和32家航空貨運公司。1938年,羅斯福總統簽署《民用航空法案》,成立民用航空管理局(CAA),賦予了當局更多民航領域的政府職能,包括制定航空票價及分配航線資源的權利。愈加規範的市場環境,穩固了美國兩業在國內市場的初步融合。

  融合成長:二戰開始到冷戰結束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到1991年冷戰結束,美國航空產業體系持續完善,航空運輸業與民機制造業蓬勃發展。這一階段,美國兩業融合在政府的強力引導下,實現了全球市場融合成長。

  從民機制造業視角來看,這一階段,美國航空製造業在「戰時總動員」及《國家安全法》的推動下,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加速了飛機制造商生產更快、更大飛機的進程,加快了航空製造業的升級進化。得益於美國政府《聯邦採辦條例》《國防部規範與標準目錄》《聯邦技術轉讓法》的出現,飛機制造技術得到了法律保護,民機制造得到了更為積極的市場發展空間。噴氣式技術在民機制造上的應用,推動航空運輸業同步進入噴氣式時代,兩業融合在噴氣式時代加速成長。

  從航空運輸業視角來看,自二戰開始,美國加快推動航空產業的全球化佈局步伐。美國政府支持設立「機場發展項目」(ADP),先后在多個拉丁美洲國家建造或翻新機場基地、加油設施、塔臺等。二戰結束時,美國已經具備了航空快速到達世界各地的能力。冷戰期間,美國航空運輸業並未停止向全球市場的持續擴張。這一階段,全球航空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帶動民機制造向更長航程、更大空間的技術與能力不斷提升,兩業融合在全球市場規模化發展中成長升級。美國政府從1978年頒發《美國航空業放松管制法》起,頒佈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加速了航空運輸業的市場整合。到冷戰結束時,美國在80年代超過200多家的航空公司,經過破產、兼併、重組,整合為30多家,著名的泛美航空也因為自身債務問題而消失。大型航空公司超遠程航線開拓需求,促進先進民機的製造,疊加美國政府一系列政策加持,美國兩業在全球市場的可持續融合穩固前行。

  融合成熟:冷戰結束至今從冷戰結束至今,美國的「軍民融合」戰略,推動美國民機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一體融合、成熟發展。進入21世紀,在技術領先計劃等政策的引領下,美國民機制造業在規模化生產的同時,更加註重新一代民機的研發。美國的兩業融合發展,開啟了匹配未來航空運輸市場需求的全新融合之路。

  從民機制造業視角來看,冷戰結束后,美國國防戰略調整,提出「軍民融合」戰略,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工業基礎。美國政府通過出台政策法規,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到航空製造中來,推動軍民機制造技術共享,放松採購合同管制,降低飛機生產成本及採購成本,航空製造業併購重組浪潮興起,產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1996年,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合併完成,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制造企業,生產出商用最為成功737系列飛機,已經累計交付10000多架。當前,波音公司與美國NASA正加快未來民用飛機研究,開發滿足2030年至2035年左右服役的全新機型,比如「新中型客機」以及「超綠色亞聲速客機」等。可以預見,未來波音公司全球航空製造業的壟斷地位難以撼動,美國民機制造與國內航空運輸市場持續融為一體,在新一代民航飛機時代到來之時,依然保持着向全球航空市場輸出的強大力量。

  從航空運輸業視角來看,時至今日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客貨運市場,擁有世界上最發達完整的航空運輸產業,超過兩萬座機場、機隊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現有機隊895架)等。新冠疫情發生前,美國人年均乘機次數超過2.6次,機場年旅客吞吐量18.4億人次(2019年),亞特蘭大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22年雄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美國政府提供更多聯邦救助資金支持,推動美國航空運輸市場復甦領先,2021年全年客運航空公司載客6.7億人次,同比2020年增加了83%,遠好於國際航空市場整體平均情況。美航、達美、美西南、美聯航的運力投放位居全球航空公司前4名,運力均恢復至2019年的70%以上。拋開疫情影響因素,在美國交通運輸結構不發生大幅改變的前提下,美國的航空運輸市場依然是支撐未來新一代民航客機時代兩業融合最強的后盾。

美國兩業融合的主要特點

從美國民機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的3階段歷程來看,美國兩業主要呈現以下4方面特點。

  1.多主體融合強大的國家優越感,強勁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支撐美國按照其「航空的邏輯」來行事,長期堅持「保持美國在全球航空業中的領導地位」的戰略目標,推動美國大國崛起。在該「航空的邏輯」的指引下,美國政府與以波音公司為代表的航空製造業主體、與以美國航空公司為代表的航空運輸業主體形成高度融合的狀態。美國政府的鉅額採購為飛機制造商提供了研發商用飛機的資金,民用航空製造業是在軍用飛機的研發與製造基礎之上起步和發展的,軍用市場的穩定性和高利潤,彌補了商用市場的不穩定性和低利潤,扶持了商用航空產業。在政府資金的支持下,軍民航空製造業和運輸業實現了一體融合。

  2.雙機制並行美國航空產業的成功是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引導航空製造業及運輸業主體相互支持、融合發展。航空運輸市場需求的擴大,促使航空製造業規模經濟優勢的建立。一戰后旺盛的市場需求牽引了一批民用機場強勢崛起,第一款現代民航客機研製成功;二戰后噴氣式飛機給航空公司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業機會,巨大的市場需求吸引着鉅額資本向民航領域聚集。龐大的國內市場,讓美國飛機制造商獲得絕對的成本優勢,因規模經濟性而取得競爭優勢。美國政府在研發、採購、貸款擔保和航線監管等方面的措施,刺激了飛機產業的需求和競爭,大大加快了民航市場全球化的速度。

  3.兩市場互補噴氣式飛機時代,唯有全球化的市場才能滿足航空運輸業及航空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和競爭原則。國內市場是建立良性循環成本優勢的先決條件,全球市場是建立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更大支撐,兩個市場互為補充、缺一不可。美國政府通過大量的政府干預,確保龐大的國內市場可以培育出完善的航空產業體系;通過大量的國際化運作,推動「開放天空條約」的簽訂、泛美航空ADP項目的建設等,打開國際航空市場,為國內航空業發展奠定市場基礎。波音公司在全球打造了一支完整的國際化銷售網絡,始終將全球化的理念根植在其全產業鏈條中。

  4.多因素耦合航空產業有着高資本、高技術、高價值、高競爭和高風險的特徵,決定其發展的因素除了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外,還受到國家戰略、政治、文化、技術創新、產品可靠性和營銷策略等多方面的影響。縱觀美國航空產業的發展歷程,多因素的耦合逐漸成為主導其航空產業成功發展的關鍵。國家戰略、政治、文化因素塑造了航空產業全球化發展的市場環境,技術創新、產品可靠性是航空製造業持續贏得國際競爭的核心能力,營銷策略是航空產業主體建立競爭優勢的必要支撐。

美國兩業融合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統一多主體思想認識美國的兩業融合發展實踐表明,航空運輸業和民機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本質上是國家戰略的需要,啓發我們要從戰略全局高度思考、推動兩業融合發展。我國民航產業若要實現多贏的局面,需要將多主體的思想統一到「融合」發展的共同思想上來,堅定推動兩業融合。中央、地方政府及民航局等為代表的政府主體,與中國商飛為代表的民機制造業主體,以及以航空公司、機場為代表的航空運輸業主體,需要凝聚兩業融合發展思想共識,為國產大飛機事業提供資源保障,將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切實轉化為推動國產大飛機商業成功的不竭動力,以國產大飛機的商業成功促進我國航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助推多領域民航強國目標的實現。

  系統設計雙機制運行機制兩業融合不是犧牲航空運輸業來成就民機制造業,而應處理好行政力量這隻「有形的手」和市場力量這隻「無形的手」之間的關係。美國是通過「以軍帶民」「軍民融合」的路徑推動政府與市場雙向發力,支撐民機制造業和航空運輸業實現相隨發展、一體融合。我國國產大飛機事業,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推動體制機制的創新,系統設計更具創新性、針對性的產業扶持政策,在頂層設計、財税支持、行業立法、市場拓展、人才培養、技術獲取、標準制定等方面給予更加穩定、更加長期的支持。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政府的作用是最終推動大飛機項目實現良性循環,遵循航空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注重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

  堅持國內外市場共抓導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民機制造業的全球產業鏈屬性不會發生變化,航空運輸的全球市場屬性也不會戛然終止,國內外市場共抓應該成為我國兩業融合的基本導向。當前我國民用航空製造業處於起步階段,面對一個已經被歐美佔據制高點的全球市場,要想突圍,首先需要牢固樹立「以客户為中心」的市場觀念,在技術創新、營銷和服務等關鍵方面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不斷迭代升級產品和服務,打造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大飛機;其次要精心呵護國內市場對我國大飛機發展的基本盤,充分發揮國內大規模航空市場、大型航空公司、工業鏈供應商組合優勢,實現自主製造成本優化的良性循環;再者要同時在積極融入全球航空製造產業鏈中成長,推動產品研發國際化、市場營銷國際化、供應鏈管理國際化,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為參與國際競爭做好準備。

  打好支撐兩業融合組合拳民機制造業要實現生產成本可持續,需達到全球規模,邁向全球化是必由之路。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兩業融合」的思想更多體現在各方力量的系統支撐上,需要我們使出「組合拳」。首先,確保國產大飛機規模化生產。聚焦大飛機制造全產業鏈,以更大的決心支持自主創新以實現國產替代,以更大的耐心與國際合作實現穩固供應鏈。其次,確保國產大飛機規模化運營。制定國內外市場運營支持政策,以更大的支持力度實現國產大飛機順暢銷售、無憂暢行。再者,確保國產大飛機體系化發展。遵循規模經濟到範圍經濟的發展規律,以前沿視角、突破性技術、大國外交等手段支持更多先進機型研發生產,佈局未來競爭機型同步研發。總之,藉助系統組合拳之力,推動兩業實現高質量融合,促進民航產業高質量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