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6-30 17:07
新華財經上海6月30日電(記者王鶴)國際諮詢公司艾睿鉑諮詢(AlixPartners)30日發佈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以來,整車廠受供需形勢等因素影響,新車定價權持續強化,利潤空間得以提升,整車廠利潤水平跑贏零部件企業。同時,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持續抑制電動車發展,且短期難以緩解。
整車行業利潤水平跑贏零部件
艾睿鉑報告稱,去年整車企業利潤水平明顯提高。與2018年相比,2021年利潤增長了68%。與此同時,整車企業的淨負債減少了1030億美元(約11%)。
2021年整車企業的税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EBITDA)利潤率為12.6%,首次超越過去十年內10.3%的平均水平以及零部件供應商羣體的表現,零部件供應商的利潤率僅增長至10.8%,低於此前十年11.4%的平均值。
華爾街分析師預期整車廠的高利潤水平勢頭將持續到2023年,使得汽車行業總利潤翻一番到892億美元。但艾睿鉑認為,該預期實現難度較大。雖然最近整車企業盈利能力出現意外增長,2021年的EBITDA與2020年相比提高了3.2%,但零部件供應商尚未充分受益,同期EBITDA僅增長1.7%。2018年,汽車行業中的473億美元經濟利潤中有59%屬於零部件供應商。然而2021年情形完全不同,零部件供應商的利潤下滑(136億美元,佔49%)超過了主機廠131億美元的利潤增長。
艾睿鉑認為,供應短缺使得企業需要頻繁更改運營計劃,導致整體運營效率低下:每生產1,000輛汽車所需的員工數量急劇上升 ——與2020年第三季度相比,2021年零部件供應商所需員工人數增加了31%,整車廠所需員工人數增加了42%。因此,一旦供需關係恢復平衡,整車企業在補足庫存的過程中將失去現有議價能力。因此,除了對電氣化轉型的投資,整車企業也將面臨提升供應鏈彈性所需成本的壓力。
全球汽車行業供應鏈電氣化轉型需投入700億美元
根據艾睿鉑最新測算,到2035年,純電汽車將成為各大主要市場的主流選擇。
但電汽車發展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原材料成本增加(與燃油車相比,純電汽車的成本高出125%)、零部件和大宗商品的稀缺及價格上漲(包括電動車所需芯片數量的增加)、主機廠及其大型零部件供應商向電氣化時代供應鏈轉型的準備有所不足。
從現在到2030年,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在電氣化轉型中對供應體系的調整需要約700億美元。若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能夠主動解決各自供應鏈的轉型問題,則能夠省去其中40%到60%的成本。
艾睿鉑認為,零部件供應商在電氣化轉型過程中抗風險能力尤為不足,因電池及科技企業等新玩家將加劇市場競爭並導致業務份額縮減,且整車企業爲了實現工廠和工人技術的電氣化轉型,可能將在更多新零件上選擇自制。研究表明,現有零部件供應商可能僅能參與純電汽車動力總成中28%的業務。
電動車產能抑制因素短期難以緩解
艾睿鉑表示,芯片短缺問題對純電汽車產能的影響尤為嚴重。與燃油車對芯片需求的下降相比,純電汽車的需求將以每年55%的速度增加。儘管全行業都在不斷進行技術優化並加大投資,但芯片緊缺對電動車產能的抑制在短期內難以緩解。
目前在美國,燃油車的單車零件原材料總價約為每車3662美元,幾乎是疫情前的兩倍,但仍遠不及純電汽車(每車8255美元)。這種差異主要是由鈷、鎳、鋰的價格造成的。
由於鋰電池的成本受到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資源短缺的影響,降低純電汽車的成本變得更為困難。但鈷價經過近期上漲后走勢開始平緩,預計有助於緩和電池成本。
編輯:林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