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又一家巨頭要分拆!輝瑞、西門子都靠分拆更專注於核心業務 | 企業漫談

2022-06-28 06:35

近日,美國食品巨頭家樂氏(Kellogg's)宣佈將分拆為三家公司。理由是公司的零食業務增長較快,而傳統的谷類食品業務表現平淡。對於新興的植物性食品業務,則需要有新的評估方。


曾幾何時,企業爲了更快做大,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併購。不過,同業之間的併購做到極致,就是壟斷。而多元化的併購,則很難在每個領域都做到最好。在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下,把優勢業務和非優質業務分為兩家或多家公司的分拆上市也頻頻出現。下邊,全球君就為大家介紹幾個典型的大集團不斷分拆業務的案例。


輝瑞:在併購和分拆中成為全球最大製藥企業


輝瑞(Pfizer)就是一家靠不斷的併購和分拆成長起來的醫藥巨頭。2000年,輝瑞與華納·蘭伯特(Warner-Lambert)合併。2003年,輝瑞又與法瑪西亞(Pharmacia)合併。2009年,輝瑞又收購了惠氏(Wyeth)。經過持續的併購,輝瑞進入了全球最大醫藥企業行列。


不過,后來輝瑞又在不斷分拆整合業務,專注於專利藥業務。2012年,輝瑞將惠氏奶粉業務出售給雀巢公司(Nestle)。同年,輝瑞還將動物保健業務分拆為新公司「碩騰」(Zoetis)獨立上市。2019年,輝瑞將仿製藥業務獨立組建成輝瑞普強(Pfizer Upjohn),隨后與仿製藥巨頭邁藍(Mylan)合併,成立暉致(Viatris)。同年,輝瑞與葛蘭素史克(GSK)合併了消費保健品業務,成立一家合資公司Haleon,Haleon也將於2022年中獨立上市。


至此,輝瑞成為一家更純粹的專利藥企業。


儘管拆分業務后,輝瑞的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517.5億美元,下降到2020年的419.08億美元。但之后隨着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輝瑞生產的新冠疫苗銷售大增,2021年輝瑞的總營收暴漲到812.88億美元,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製藥企業。其中,新冠疫苗銷售額370億美元,成為全球有史以來單年度最暢銷的藥物。而銷售疫苗帶來的鉅額利潤,也讓輝瑞有更充分的資金收購新的專利藥物,實現更多的營收。


西門子:在不斷整合分拆中穩健前行的工業巨頭


創立於1847年的西門子公司,是德國最著名的綜合性工業公司。1966年,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正式成立。這家集團曾經涉獵的領域非常廣泛,但也在通過分拆,不斷的調整業務結構,以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變化。


1967年,西門子股份公司和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成立主要生產白色家電的合資企業博西家用電器公司(BSH),博西家電成為德國和西歐家電市場的領導者,博世和西門子也成為家喻户曉的家電品牌。不過,在2015年,德西門將博西家電50%的股份出售給了博世集團,徹底退出家電領域。


1999年,西門子將半導體部門分離出來,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英飛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並於2000年獨立上市,現在是歐洲三大半導體公司之一。


2006年,西門子與諾基亞(Nokia)宣佈將兩家公司的電信設備業務合併,雙方各出資50%成立諾基亞西門子網絡公司(Nokia Siemens Networks)。2007年,諾西正式投入運營。2013年,諾基亞宣佈全盤收購西門子持有的諾西公司50%股份。收購完成后,諾西成為諾基亞的全資子公司。對於西門子而言,退出諾西意味着徹底離開通信業。


2013年,西門子剝離了名列全球前三位的照明業務,分拆歐司朗公司(OSRAM)獨立上市。2020年,西門子又宣佈出售其持有的歐司朗17.34%股權,徹底退出歐司朗公司。


2014年,西門子重組醫療業務部門獨立運作。2017年,西門子醫療形成了影像診斷(Imaging)、實驗室診斷(Diagnostics)、臨牀治療(Advanced Therapies)三大業務的格局。2018年,西門子醫療公司(Siemens Healthineers)正式拆分上市。目前,西門子股份公司持有西門子醫療的多數股權。


2017年,西門子與歌美颯(Gamesa)合併了風力發電業務,成立了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風電整機制造商。2020年9月底,西門子能源公司(Siemens Energy AG)正式在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西門子能源持有西門子歌美颯67%的股份。目前,西門子股份公司持有西門子能源的少數股權。


2017年,西門子曾經宣佈與法國軌道交通設備巨頭阿爾斯通(Alstom)合併相關業務,但最終沒有獲得歐盟監管部門的批准。


目前,西門子股份公司專注於工業、基礎設施、交通和醫療領域。



以上兩大企業集團,都通過不斷的分拆重組,保持了企業的穩定發展,但也有通用電氣(GE)和東芝(Toshiba)這樣曾經的企業巨頭,因為經營失策導致了巨大的財務危機,最后不得不靠變賣業務的手段「堵窟窿",企業規模也逐步縮小。想成為企業的「常青樹」,很難。


相關:

別懷疑了,「燃油車」就是「功能機」,智能汽車纔是未來 | 企業漫談

風雲變幻的「世界500強」與動盪的《財富》 | 企業漫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