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6-27 10:44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莎莎 通訊員 趙威 孟婧
來源|法治日報
把毒品隱藏在指甲蓋大的「郵票」里,通過「翻牆」軟件使用境外網站註冊軟件,創建聊天羣組,然后通過該羣組發佈販賣「郵票」信息,再用比特幣、門羅幣等虛擬貨幣達成交易。近日,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人民檢察院以販賣毒品罪將王某訴至法院,目前該案正在審理中。
2022年2月,連雲區郵政管理局收到一封因收件人地址不詳而退回的信件,郵局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將退回的信件放在陽光下照射判斷是否為可疑信件,卻發現信封中有一張張類似於小郵票的東西,懷疑是此前警方介紹的新型毒品「郵票」,隨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公安機關通過對信封內「郵票」的鑑定,確認其含有麥角二乙胺成分(簡稱LSD,俗稱毒品「郵票」),遂順藤摸瓜,於2月26日抓獲犯罪嫌疑人王某。
近年來,國外毒販爲了吸引青年人,費盡心思把紙張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圖樣,浸泡在含有毒品的LSD溶液里,這種含有LSD溶液的紙片被稱為「郵票」,「郵票」具有強致幻性,社會危害性高,在我國法律上被認定為毒品。
經查,王某在高中時期就通過網絡瞭解到「郵票」,爲了悄悄販賣「郵票」,王某通過翻牆軟件在境外聊天軟件telegram上組建了名為「綠雲」的聊天羣,用於和買家交流。因該軟件具有用户匿名、信息端對端加密、聊天記錄定時銷燬等功能,讓毒品交易更加具有隱蔽性。
「我在這個網站上購買了200張LSD郵票,通過國際快遞郵寄到國內,沒被發現。」2021年12月,王某通過翻牆軟件進入國外專門銷售毒品LSD的網站,購買了一批「郵票」。
隨后,王某就在一個有六百余名羣成員的聊天羣內兜售毒品,毒資必須通過比特幣或者門羅幣等虛擬貨幣進行交易。不久后一名自稱「李李」的人通過毒品交易羣找到他,向其購買5貼「毒郵票」,經過協商,二人最終以人民幣220元一貼的價格達成協議。2022年1月以來,王某通過將毒品偽裝成普通信件以平信方式寄出,在telegram上發送虛擬幣收款地址給購買毒品人員完成交易。2個月時間,其與李某通過這種方式先后完成3次交易。
之后,連雲區檢察院提前介入案件,針對telegram、比特幣、門羅幣均在境外網站,相關記錄調取困難等問題,建議公安機關將雙方telegram賬户進行交叉辨認,進一步確定雙方身份的唯一性,並對王某手機進一步技術偵查,查明王某的聊天記錄、支付記錄等進一步完善證據鏈條。同時,針對犯罪嫌疑人使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進行交易,建議公安機關與中國人民銀行等專業反洗錢部門聯繫,查清王某使用比特幣、門羅幣等虛擬貨幣進行毒品交易的記錄、其將虛擬貨幣轉換為人民幣的過程以及與相關人員的聯絡信息、資金流向等。
檢察官表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因不需要綁定銀行賬户信息等去中心化支付的特點,備受犯罪分子青睞,企圖逃避監管,使資金來源和去向難以追查。但再隱蔽的犯罪手段也總會有破綻。所謂數字貨幣、匿名聊天軟件等逃避監管、阻礙偵查的手段並不能讓犯罪行為真正「隱形」,所有違法犯罪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責任編輯:張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