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怎麼看牛熊周期

2022-07-23 03:05

經濟下行時,告訴自己「冷靜下來」或者「這都會過去」並不能完全解決對財務狀況的焦慮。很多人覺得熊市來臨,大事不妙,這很正常。但是如果經濟形勢一轉好就跟風買入,一走弱就不迭賣出,一定會讓投資人處於更糟糕的境地。

Ally的首席市場和貨幣策略官Lindsey Bell表示,經濟衰退平均持續11個月。有記錄以來最短的衰退是2020年疫情引發的經濟下行,僅持續了三個月,就迎來了意想不到的牛市。

更意想不到的是,市場又一次走向了低迷。

根據調查,大約15%的美國股市投資者表示,他們第一次開始投資是在2020年。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紐約梅隆銀行的首席投資官Leo Grohowski説,這些投資人競相購買了meme股票(一種通過社交媒體在散户投資人中流行的股票,受歡迎程度通常基於交易者在Reddit的r/wallstreetbets等平臺上發佈的meme)、SPAC、NFT,存在很多不分青紅皁白的購買行為。芒格將這一時期的股市描述為「幾乎是一場投機狂潮」。

Grohowski認為,現在人們可能會感到恐慌,但他們不應該完全退出市場。他希望從中學到的教訓是,「先買后問」從來都不是一個好策略,基本面和估值確實很重要。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説,這將是一個比退出更好的切入點。

因為當你身處充滿樂觀和繁榮的市場時,會不由自主地把關注重點放在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而不是現在正在發生什麼。

01 繁榮是快樂的隱憂,衰退是痛苦的機會

股價會持續下跌很久,這個事實很容易被忘記。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股市暴跌57%,跌入了一個看似無底洞的深淵。12年積攢的收益在17個月內消失。

在這樣的市場中,最大的挑戰是抵制加入競相退出的衝動隊伍。歷史一再表明,有時候「坐以待斃」是股市投資成功的關鍵。如果像很多人在2008年做的那樣,選擇賣出,虧損就會鎖定在你的這場投資里。

在心理學中,人們會產生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也就是説,一個人從得到10塊錢中獲取的快樂的分量,並不正好等於失去十塊錢給他帶來的痛苦的分量。那麼,如果知道自己可能會面臨多大的痛苦,熊市會更容易忍受。

紐約Scarsdale的財務規劃師Larry Elkin建議,假設你的股票一夜之間可能下跌50%,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下跌(自1900年以來的熊市平均持續時間約為14個月,平均跌幅為31.5%),如果不能忍受總儲蓄下降25%以上,就應該將portfolio的50%投資於股票。

投資人不能通過避開股市來規避風險。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樣,投資需要權衡。就股票來説,市場下跌,就會虧損。但只考慮這種風險,就像過馬路時只朝一個方向看一樣。

科技公司的股價最近有所下跌,給人們帶來了21世紀初網絡泡沫破滅的回憶。Cathie Wood旗下的ARK創新ETF的價值較峰值下跌了75%,經濟晴雨表上的其他指標也不容樂觀。

但是衰退通常是短暫的,隨后是長期的增長和繁榮。這一點從我們上周講的經濟復甦曲線中可見一斑。無論是石油禁運(1973-1975)、能源危機(1981-1982)、互聯網泡沫破裂(2000-2002)還是金融危機(2008-2009)之后的幾年,每次衰退之后,經濟增長期都會比衰退期長。

但更重要的是,衰退提供了一個機會,將稻谷和稗草分開。互聯網泡沫破滅是對公司大規模上市的逆轉,當時許多像webvan這樣的公司都擁有不錯的想法,嘗試在半生不熟的商業想法中賺錢。20世紀90年代初,這類上市公司的數量急劇增加,導致1997年上市公司數量達到峰值,大概有7400家。

后來泡沫破裂,導致了許多公司破產和退市,而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兩次危機中survive and thrive的科技巨擎,成爲了投資人最大的財富創造者。

所以,面臨着不可逆轉的困境,公司依舊可以把自己從人羣中分離出來,併爲下一個階段做好計劃。

02 牛熊的腳步,有自己的韻律

1990年,John Galbraith在《金融狂喜簡史》中寫道,

「人們對金融市場的記憶非常短暫,這就導致金融危機很快就會被遺忘。

而當相同或者非常相似的情況再度重演時,就算發生在幾年之內,在年輕且自信的新一代眼中,這場危機也會被譽為是金融界和經濟領域的重大發現。

在某種程度上,歷史經驗成爲了回憶的一部分,對於那些對眼下盛景有所顧慮的人而言,成爲了他們的原始避難所。」

Oaktree Capital的聯合創始人Howard Marks在今年5月的memo中對這個觀點做出了迴應,講述了他對於牛熊周期的觀點,可以用5個點來概括:

(1)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歷史有其自帶的韻律。下一次牛熊周期可能會以完全不同的形態出現,就像2020疫情后的牛市沒有任何徵兆一樣。

(2)上世紀50、60年代的高成長性公司,80年代的磁盤公司和千禧年前的互聯網公司,都被當時的年輕人認為是能夠改變世界的公司。它們的確改變了世界,但它們的價格也經歷了劇烈的起伏。

(3)在很多場牛市中,通常是一兩家「超級股」公司憑藉亮眼的增長脫穎而出。然后通過可比法估值,同一行業公司也被給予了高估值。

(4)而在2020年后的牛市中,「超級股」就是FAAMG,而由於這5支股票的市值對於整體市值的支配作用,FAAMG帶高了整個市場,讓人們忽略了剩下公司的平庸增長,而對市場擁有了普遍樂觀情緒。

(5)牛市中的人們並不是不知道存在風險,只是低廉的利率、一哄而上的人羣和持續上漲的價格讓他們對風險更加漠視。而當市場下跌時,一哄而上的人羣也一鬨而散。

03 積極和專注,是跑贏逆流的兩股充能

市場是一個系統自我調整、直到迴歸平衡狀態的過程。這個世界也是這樣不斷反覆着,無論每次起伏具有多大的扭曲性或者顛覆力,最終都會歸於平衡狀態。

《老子》的「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回靜,是謂覆命」是同樣的道理。

在躁動和沉郁之后又歸於平靜的往復中,積極和專注是投資人做好長期投資必需的心態。不管市場的門前是門庭若市還是門可羅雀,做事的手都要穩。

積極在於居順居逆都處變不驚。順境中人理所當然地容易積極,逆境中能同樣做到的人並不多。

Fred Wilson在六月初發博客説,過去半年對科技公司來説是充滿挑戰的時期。估值大幅下降,收入增長放緩甚至停滯,整個行業都在裁員。

他的許多同事都很沮喪。叫停有潛力的項目,讓能干的人離開,他們感到很難過。但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做的事是留在比賽中,這樣你就可以再打一輪。

同樣,現在更需要保持積極的態度。當你是一家公司的領導者時,以樂觀、熱情和積極的能量繼續下去。

有人宣佈科技已死,新事物的時代已經結束。忽略這些聲音,因為總是有新問題需要解決,新市場需要創造。宏觀經濟的上行下行不會改變這一點。所以,讓你的團隊專注於你們能做好的事情,並以積極的心態向前邁進。

2010年初,和芒格相濡以沫五十年的太太不幸病逝。幾個月后,手術意外又導致他的右眼幾乎喪失了全部視力。在一連串的打擊下,芒格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消極放棄,只是在平靜中積極地尋求應對方法。

專注是留下自己最擅長做的事。巴菲特在商學院上課的時候和學生説,他用一張考勤卡就能改善一個人的財務狀況。卡片上有20格,所以只有20次打卡的機會,這代表着這個人一生中所能擁有的投資次數,把卡打完就不能再進行投資了。

在這樣的規則之下,人們會真正地慎重考慮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得不花大筆資金在最想投資的項目和自己的能力上,表現就會好很多。

芒格也認為,迅速殲滅不該做的事情,接着對該做的事情「發起全面攻擊」。合適的機會來臨時,就採取果斷的行動。

「投資只是低下頭,盡最大努力度過順風和逆風,每隔幾年摘取結果而已」,芒格這樣形容自己的投資評估過程。

投資人並不需要預測水流的波動,而是通過預測哪些人和公司會逆流游泳來強調可知因素。把股票當成企業的所有權,並根據它的競爭優勢判斷這家企業的持有價值。如果它未來的貼現現金流比你現在購買的股價要高,那麼這個企業就有投資價值。找到優勢時機,等待出擊和收穫。

無論順境、逆境,都保持客觀積極的心態,這是一條簡單但又不容易做到的道理。在這樣的心態下,更能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持之以恆、樂此不疲地把它做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