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6-21 23:20
圖源:Shopee官網
「東南亞小騰訊」Sea Limited旗下知名跨境電商平臺Shopee的出海業務踩了急剎車。
今年3月6日,Shopee關閉了法國的站點,該站點僅運行了4個月。同一個月,Shopee再次關閉印度站點。6月18日,Shopee繼續關閉西班牙站點,有商家向時代財經反映,他們已經收到了閉站的通知。至此,Shopee的歐洲站點只剩下波蘭一個獨苗。
屋漏偏逢連夜雨,Shopee的壞消息不止一個。近期,有媒體爆料稱,Shopee正在執行裁員計劃。一位新加坡員工向時代財經表示,他也收到了集團的內部信,裁員的範圍主要集中在支付和外賣業務。
裁員、撤站,就在Shopee敗退全球化之際,與Shopee廝殺多年的老對手Lazada選擇把歐洲市場作為全球化的第一站。雖然二者避開了同一片戰場,但是開拓東南亞以外的增長點,已經成為巨頭們達成的共識。
小賣家半個月無訂單,靠618找回希望
剛剛過去的618,Shopee商家李薇曬出了大促的戰績,當天的銷售額終於有了質的飛躍,三個店鋪的利潤加起來突破了1000元。
此前半個月,李薇的店鋪營業額幾乎陷入停滯。作為一項兼職副業,1000元的利潤足以支撐李薇長期做下去。
Shopee,亦稱蝦皮,成立於2015年,憑藉着低價模式很快收割了東南亞市場,並且被冠上了「蝦多多」的稱號。
李薇屬於無貨源的鋪貨式大軍,被稱作國內電商平臺的搬運工,搬運平臺包括拼多多、1688、中國供應商、批發户網等。他們不需要花費大量成本採購產品、囤貨,往往通過「一件代發」投遞到Shopee位於中國的中轉倉,再由Shopee完成余下的物流服務。
業內用一句話概括廣大商家的生存模式:拼多多進貨,蝦多多賣貨。
無流量、零訂單是Shopee新商家的常態,在后台訂單量持續掛零的日子里,李薇唯一能做的是堅持每天上新鋪貨,這是通往流量和轉化率的必經之路。「如果50款不夠,那就上新100件,前期一定要用上新換來訪客量。」
門檻低意味着競爭壓力大,看似0成本開店的模式,隱藏着一場有關低價的腥風血雨。
「價高了沒人買,價低了不賺錢。大陸的商家是最卷的,比如開店只有半年的商家,只有在定價比其他人低的時候纔有可能出單,這已經壓到了保本的程度。」李薇説道。
選品和定價是無貨源賣家運營店鋪的關鍵因素。每次上新前,瀏覽抖音視頻、偷窺同品類賣家的選品是她的必修課。全平臺跟風抄襲已經成為商家們公開的祕密,任意一個同品類的商家,幾乎都有爆款店鋪的影子。
由於產品同質化嚴重、貨源質量參差不齊,退貨、物流問題成為家常邊飯。「賺不賺錢就看物流能不能算明白了,物流佔了成本的1/3,海外運回國內的代發倉成本太高了,尤其是客單價較低的品類,只要有一單退貨,商家肯定要虧錢的。」
與李薇的零經驗入局不同,黃波是有着8年電商經歷的老手,他能在Shopee上一路避坑。
隨着Shopee全球開店版圖的遍地開花,黃波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有潛力成為黑馬的站點,他幾乎在每個站點都開店。不同於鋪貨式大軍,黃波通過自己搭建供應鏈以及和工廠合作等方式,在效益比較好的地區,大促一天的銷售額能達到3萬元,訂單量超過2000單。
連關三站,擴張后急速剎車
「走,去東南亞淘金去。」
這是黃波2020年在電商圈里最常聽到的話。小紅書平臺上有關Shopee的筆記超過6萬條,熱度遠高於只有1萬條筆記的競爭對手Lazada。此外,圍繞Shopee開店還衍生出一門有關小白商家的進階培訓課程,價格從3000元到6000元不等。
Shopee所依託的母公司Sea,成立於2009年,於2017年10月25日在紐交所上市,成為東南亞地區的第一家上市的跨境電商公司。
今年年初,市場研究機構Apptopia的數據顯示,Shopee成為2021年全球下載量最高的購物APP,排名第二的是sheln,阿里系Lazada排名第九。
像黃波這樣的電商老手,往往是從淘寶、拼多多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在黃波看來,國內電商平臺免不了要交推廣費,一旦有一段時間停止繳費,數據就會遭遇斷崖式下跌,於是他決定把賺錢陣地轉移到海外市場。
與國內電商大促拉長戰線不同,Shopee的大促節點只持續一天,這意味着商家能把所有熱情和優惠力度集中在大促當天,去年雙11大促,黃波當天的銷售額是平日里的5倍。「旺季能看到實實在在的爆單。」
與此同時,Shopee把搶人的目標放在了國內重要的互聯網大廠。一位頭部互聯網大廠員工向時代財經説道:「當時Shopee重點挖技術人員,辦公點是新加波,還給出當地落户、高薪酬等誘人的條件。」
伴隨東南亞主戰場的取得階段性勝利后,Shopee開啟了全球化的野望。出走東南亞的第一站是巴西,2019年10月,Shopee開始在巴西運營,一路順風順水,成為巴西下載量最高的購物APP,到2020年底,Shopee巴西站跨境電商團隊超過250人。
巴西市場的小試牛刀給了Shopee擴張的勇氣,之后,Shopee把站點範圍擴張到拉美地區的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等國家。次年,Shopee又盯上了歐洲市場,進駐西班牙、波蘭兩國。
不過,「燒錢補貼」模式的弊端很快顯露出來,Shopee背后的母公司sea,仍然處於連續虧損的狀態,且虧損仍在擴大。2019年至2021年的淨虧損分別達到14.58億美元、16.24億美元、20.43億美元。
不到三年的時間,Shopee的發展版圖涵蓋了拉美、南亞、歐洲三大地區。就在Shopee高歌猛進之時,持續的虧損讓Shopee不得不急速剎車。2022年第一季度,Shopee電商收入15.2億美元,低於2021年第四季度的15.9億美元。Similarweb數據顯示,Shopee法國站點在運營期間每月僅吸引幾十萬獨立訪客。
「大多數大陸商家都優先考慮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因為拉美和歐洲的運營點不夠穩定,物流成本以及消費習慣都是避免不了的問題,商家也不敢冒然開店。」黃波向時代財經説道。
今年3月,以法國、印度、西班牙站點相繼關閉,Shopee不得不思考盈利問題。
巨頭大戰燒到海外電商
谷歌、淡馬錫和貝恩諮詢聯合發佈的報告《e-Conomy SEA 2021報告》預計,2025年,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340億美元。
資本的嗅覺往往最為敏感,海外電商逐漸成為互聯網公司的第二戰場。Shopee母公司背后最大的投資方是騰訊,持股18.7%,另一個盤踞東南亞十余年的公司則是阿里巴巴的全資公司Lazada。
東南亞電商之戰又回到了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正面交鋒。交戰初期,Lazada是先入局者,隨后Shopee以低價補貼彎道超車,在獲得印尼市場領先地位后,Shopee逐漸在各項數據中超過Lazada,並且率先開啟全球化。
暫時處於下風的阿里巴巴不得不加快步調,今年年初,任命蔣凡為國際零售商業業務的負責人,具體包括速賣通、Lazada、Trendyol以及Daraz等子公司。
阿里巴巴2021年全年財報顯示,Lazada全年訂單量增速達到60%,是阿里體系內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截至2021年9月底,Lazada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在過去18個月中增長了80%,達到1.3億,月度活躍用户在過去18個月中增長超過70%,達至1.59億。Lazada的訂單增長量超過60%。
巨頭的競爭態勢不是西風壓倒了東風,便是東風壓倒了西風。自從Shopee退敗歐洲市場、收斂鋒芒之際,Lazada選擇進攻歐洲市場。
6月初,42歲的董錚成為Lazada的新任CEO。在這之前,Lazada的本土化走得並不太平,遭遇四年更換四位CEO的尷尬處境,有媒體報道稱,阿里曾試圖將在中國市場驗證后的經營和管理辦法複製到東南亞,但這套策略並未快速奏效。部分從中國派遣的中、高層員工無法融入 Lazada,很快又被調回中國。
回到今年的全球化版圖,出海遇挫的Shopee選擇了保守戰略,繼續保全拉美市場,Lazada則選擇把歐洲作為全球化的第一站。
不過,Lazada和Shopee的競爭並沒有緩和的跡象。有媒體報道,在新加坡三大名校的校招上,Shopee的數據分析崗位爲了從Lazada搶人,開出5500新加坡元(2.6萬元人民幣,職位:數據分析師)和6500新加坡元(3萬元人民幣,職位:數據分析師)的薪水,而當地普通應屆畢業生的薪水為3500-4000新加坡元。
可以看到的是,兩大東南亞電商巨頭在鞏固主戰場之外,都在為攻克下一個堡壘準備着。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拉美站和歐洲站誰能率先開花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