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張力父子隱匿幕后,力量發展另立山頭

2022-06-18 12:1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吳抒穎 彭強 廣州、北京報道

  相隔一月,張力父子前后腳辭任力量發展執行董事。

  2022年6月16日,力量發展發佈公告稱,因個人事務及業務,張力已辭任力量發展執行董事,不再擔任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及成員;2022年5月24日,力量發展也宣佈,張力的兒子張量已辭任公司執行董事,以投入更多時間於其他業務及個人事務。

  力量發展是張力父子在地產以外的重要產業拼圖。

  在今年及更早以前,力量發展專注於能源領域,而現在,在張力父子的地產版圖短暫入歧途之時,力量發展成爲了「反哺」張力家族的奶牛。

  雖然張力父子不再在董事會任職,但他們依然牢牢握住力量投資的控制權。也正因此,它似乎成爲了張力家族的「備選項」——過去這幾個月,力量發展的資產騰挪愈發頻繁,富力、實地的部分資產,被之一一收入囊中。

  從能源到地產,力量發展的佈局漸廣,它也逐漸走到了臺前,承託着張力家族的另類期望。

左手倒右手

  力量發展在此之前是張力家族在能源領域的重要佈局。

  2021年年報顯示,力量發展由張力及其配偶持股11.22%,張力的兒子張量持股62.96%,如此看來,張力家族持股比例超過70%。

  而根據力量發展的官網,它是一家綜合煤炭企業,業務覆蓋煤炭生產、洗選、裝載、運輸及煤炭貿易全產業鏈。

  去年下半年以來,力量發展開始轉變,不再是純粹的能源企業。

  2021年12月6日,力量發展子公司購入了烏海富量100%的股權,代價為1500萬元。在交易之前,烏海富量由張力擁有99.5%股權、張力胞兄張小林擁有0.5%股權。

  除股權轉讓代價外,力量發展還將承接烏海富量的債務,其同意在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后60天內向原股東支付貸款金額1.71億元。

  烏海富量的主要資產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的商業建築,其上的地礦大廈總建築面積3.91萬平方米,於2021年10月的估值為約2.11億元。

  同樣是在2021年12月,力量發展的附屬公司還收購了六盤水昌霖75%股權,代價為11億元,這部分股權此前也由張力個人持有。六盤水昌霖預期擁有貴州礦產的採礦權。

  這兩宗交易以后,力量發展與張力家族旗下其余公司的來往變得更加頻密。

  2022年4月29日,力量發展旗下公司與青島實昊星置業、惠州市國鵬彩印等六位賣方訂立物業購買協議,初步代價為人民幣7.69億元。

  通過這一單交易,力量發展將收入包括位於武漢、荊門、惠州、天津及青島等地的商用物業組合。

  這同樣是一筆關聯交易。層層穿透后,上述六位賣方均由實地地產直接或間接控股,而張量則是實地地產的控股股東。

  一個月后,力量發展再次出手。

  2022年5月31日,富力地產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與力量發展旗下公司簽訂協議,以10億元出售海南省海口市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區B18地塊的物業。

  公告顯示,上述物業目前仍在建設中,所在土地面積為6.44萬平方米,截至今年3月末未經審覈賬面值約為6.16億元,估值約為11.45億元。

力量的能量

  一系列眼花繚亂「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力量發展意欲何為?

  回答這一問題時,力量發展在所有公告中給出的理由是趨同的。

  在收購實地地產的資產之后,力量發展在公告中稱,鑑於集團擬繼續鞏固於華南及華北地區的銷售網絡,且考慮到目標物業的位置處於華南及華北城市,收購事項能夠進一步拓展銷售網絡及擴大地理覆蓋範圍,以探索及受惠於中國內地的潛在商機。

  這樣的理由顯然無法完全説服中小股東,在許多股票的公開交流平臺中,力量發展的中小股東對股東方與之頻密的資產來往頗有疑慮。

  仍以實地地產的資產為例,儘管交易需要經過獨立股東的同意方可成行,但力量發展卻需要在簽署物業購買協議后10日內支付5.5億元;而如果獨立股東未能同意這一交易,則力量發展向實地地產發出書面通知后30內由后者根據一年期貸款優惠利率(LPR)計息悉數退還。

  這意味着,在獨立股東尚未同意之前,力量發展就已經提前把一部分錢給出去了。

  中小股東的意見也正在於此——力量發展所收購的物業多數位於三四線城市,而且公告中甚至未披露這部分物業資產的財務數據,僅表示初步代價由實地地產評估目標物業市價於2022年4月29日的總目標售價約7.6億元而定。

  此外,力量發展也披露稱,實地地產所持有這部分目標物業的原收購成本合併爲約5.3億元。

  因此,中小股東普遍認為,這宗交易有馳援大股東的可能,價格公允與否也未有定論。

  一位從事收併購的律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交易本身來看,的確是解決了大股東的資金需求,但至於收購價格,則要看裝入資產的質量來評估收購價格是否公允。

  但這是一個複雜的估算過程。

  一位房企負責投拓的人士指出,看待價格是否合理,如果是單個項目的話,可以看收購價格和項目債務,這樣差不多是總資產再除以總面積就是樓面地價;但如果收購一批的話,那就相對複雜,要把每個項目的負債加起來,即便這樣也很難直接估算確切數據。

能源能飯否?

  不斷置入股東資產的同時,力量發展並未放棄在能源領域的佈局。

  2022年6月5日,力量發展公告稱,其子公司內蒙古力量將斥資27.36億元收購首鋼手中持有的寧夏陽光51%股權以及相關債務。寧夏陽光此前由內蒙古力量和首鋼按照49:51比例持股,交易完成后,寧夏陽光將變成力量發展全資附屬公司。

  寧夏陽光的財務指標並不好看。根據公告,2020年寧夏陽光除税及非經常性損益后淨虧損4787萬元,2021年為4747.2萬元,截至2021年底,其總資產和負債淨值分別為9.27億元和13.17億元。

  儘管財務表現平淡,但力量發展認為,若收購事項最終實行,將進一步強化集團煤炭業務,推動在華北地區的煤炭銷售佈局,也有助於公司參與更多礦場開發、建設以及開採煤炭資源。力量發展認為這符合股東整體利益。

  持續加碼能源業務也不無道理,畢竟去年受到行業景氣度提升的推動,力量發展的業績表現是十分喜人的。

  根據力量發展財報,2021年,力量發展實現總收益55.8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88.4%;5000大卡低硫環保動力煤平均噸價達到813元,同比大幅上升約59.7%;歸母淨利潤24.69億元,同比大增203%。

  力量發展還預計,2022年工業用電及地產政策放松等都對煤炭需求形成支撐,但煤炭保供政策或將導致煤炭行業由供給緊張迴歸供需平衡,煤價預計將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在高位。

  但是,就是這樣一份亮眼的年報,也仍然被審計機構出具了保留意見提示風險。

  這主要是由於力量發展去年的兩項收購。

  在公告中,力量發展坦言,在這些建議收購完成后,估計總代價約為20億元,而在商業運營前開發相關礦業項目的資本開支總額至少為30億元。力量發展需要向銀行或其他商業機構尋求融資,為這些收購和未來資本開支提供資金。

  力量發展指出,預期資本開支規模及未來現金流量預測可能錯配表明重大不缺定性,或會對之持續經營能力帶來疑慮。

  力量發展的審計機構畢馬威在審覈報告中強調,力量發展2021年決定就建議收購和礦業項目產生重大的資本性開支。而力量發展爲此資本性開支提供資金支持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未來經營所得現金流入和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取得貸款,這些事實會對力量發展的持續經營能力造成重大疑問,畢馬威對此事項的意見並無修改。

  由此,力量發展未來的造血能力的確值得畫個問號,而張力家族能否持續從這頭奶牛身上獲得分紅抑或其它,也難以預測。畢竟是「兄弟企業」,許多時候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大股東難挽狂瀾,力量發展又何談獨善其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