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萬物新生(愛回收)發佈2021年度ESG報告:實現碳減排46.4萬噸

2022-06-09 16:41

2022年6月9日,中國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與服務平臺萬物新生(愛回收)集團發佈《2021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簡稱「ESG報告」),這也是萬物新生集團上市后第二次發佈相關報告。該報告首次引入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框架,梳理、整合、更新了20個重要ESG議題。其中,「產品治理」和「公司治理」兩大議題在萬物新生內外部利益相關方重視程度提升,成為新的高度重要議題。

在本次報告中,萬物新生首次採用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法,披露了2021年內,集團成功銷售的二手手機的平均單台碳減排貢獻為30.41千克,全平臺二手手機年內碳減排貢獻總量為463,692噸,相當於230萬畝城市森林一年的碳匯效果。報告同時指出,集團進一步完善二手電子產品品質等級定義、質檢流程和售后體系,通過打磨自動化質檢技術顯著降低人工檢測的主觀因素,以行業領先的品控體系帶領二手電子行業向透明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

《全球風險報告2021》中指出,未來十年全球前十大風險中ESG相關風險超過半數,其中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應對行動失敗等氣候相關風險已成為未來十年內發生可能性最高的風險。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與挑戰,萬物新生集團依託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披露(TCFD)框架,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 SDGs),參考國際資本市場指數與ESG評級機構的建議,識別和評估氣候變化相關風險和機遇,完善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報告指出,萬物新生集團將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未來擬設立脱碳目標、提出脱碳承諾。

本次報告中提到,萬物新生採用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法,分析成交每台二手手機的平均碳排放量,通過循環足跡公式(Circular Footprint Formula, CFF), 披露了2021年內,集團成功銷售的二手手機的平均單台碳減排貢獻為30.41千克,全平臺二手手機年內碳減排貢獻總量為463,692噸,相當於230萬畝城市森林一年的碳匯效果。此外,報告還提到,對於沒有二次使用價值的廢舊電子產品,萬物新生選擇具有相關資質的處置機構進行環保處置,並全程監督其使用的處置技術、處置過程和最終的處置結果。2021年內,萬物新生共回收並監督綠色處置廢舊電子設備共計22.3萬台,減少電子產品污染約35.7噸。

長期來看,萬物新生致力於以更綠色低碳的方式——通過循環利用延長更多產品的生命周期,在滿足同樣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實現碳排放總量的降低,也為響應國家循環經濟的政策導向與共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發揮二手行業模範作用。

報告還介紹了萬物新生關於綠色循環產業鏈的建設。報告中指出,萬物新生集團將綠色可持續理念融入運營全過程,在產品回收、質檢、運輸及處置環節植入綠色基因,打造綠色循環產業鏈。具體來説,就是以大數據和標準化為核心,立足遍佈全國的運營中心,逐步延伸、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形成多種回收途徑並行、線上線下同步、流通渠道因「場景」制宜的循環產業體系。此外,集團還制定了《愛回收環境管理制度》,並通過了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通過搭建綠色健康的辦公環境,開展綠色公益活動,打造綠色品牌效應,持續助力綠色消費。

技術投入方面,萬物新生專注於打造自身核心技術壁壘,不斷增強自身研發能力,持續提高的科技化質檢能力和數字化供應鏈技術,實現多項行業領先的技術能力大範圍落地推廣,鑄造企業核心護城河。 ESG報告數據顯示,萬物新生2021年non-GAAP口徑下的研發費用為2.19億元,同比上漲50.6%,新增知識產權授權數量 146 件,為公司的科技創新助力加碼。

萬物新生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陳雪峰表示:「2021年度ESG報告首次採用TCFD框架,為制訂減排目標與系統化的行動方案打下基礎。在制訂報告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與各界的交流,加深了對ESG與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解:一方面,如果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具有環境與社會友好屬性,意味着企業有更多的社會貢獻、更契合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綱領,潛在的政策風險比較小;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企業具有較高的治理水平,則説明企業在產品質控、供應鏈管理、風險防範等方面比同業投入更多,也意味着在財務表現相當的情況下,該企業的財務安全邊界更高。因此,我們堅信二手電子產品交易與服務行業與中國所制定的雙碳目標和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長期契合,也承諾將致力於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ESG水平,為消費者和商家用户、循環經濟生態系統中的合作伙伴及股東創造長期價值。」

(文章來源:環球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