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民營房企,等待救援

2022-06-08 17:51

  來源:財經十一人

  房地產行業的「手術」已經完成,「術后恢復」是當務之急

  文 | 王博 鄭慧 張光裕

  房地產行業的主力民營房企正處於羣體性危機之中。

  5月28日,國盛證券發佈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克而瑞銷售百強房企中,2021年下半年至今有30家房企出險(發生融資或理財產品違約、展期、交換要約等流動性風險事件)百強房企中有70家民企,其中有29家出險,比例逾四成。並且出險企業的排名從靠后端逐漸向前端蔓延,民營房企的流動性危機愈演愈烈。

  5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22年1月-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情況,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48522億元,同比下降23.6%。

  其中,國內貸款6837億元,下降24.4%;利用外資38億元,增長129.4%;自籌資金16271億元,下降5.2%;購房定金及預收款15357億元,下降37.0%;個人按揭貸款8037億元,下降25.1%。

  《財經十一人》採訪了眾多國有銀行、民營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券商,及出現資金危機的民營頭部房企,得到的反饋一致:雖有監管層喊話,但銀行的開發貸審批仍未有明顯好轉。少量能申請開發貸的民營企業抵押率(貸款本息之和÷抵押物估價×100%)從兩年前的70%,下降到50%,這意味着拿到的貸款金額少了近三成。

  民營房企另一個主要融資渠道——企業債,也在迅速萎縮。

  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5月,100家典型房企境內債權融資390億元,環比減少36%,同比減少17.4%;境外債權融資61億元,環比增加133.5%,同比減少84.4%。

  據貝殼研究院統計,4月房地產板塊境內、境外債券發行63筆,較上月減少23筆,發行規模約617億元,環比減少30%,同比減少34%。

  郵儲銀行一位負責債券投資的高管認為,目前,房企債券發行呈冰火兩重天,少數優質企業融資容易,如保利、萬科;大多數民營房企融資困難,尤其是已經出現債務風險的房企。

  2022年前四個月,民營房企融資幾近枯竭。據《財經十一人》調查,已出現流動性危機的頭部房企,如富力、佳兆業、世茂等,用於保交樓的現金流幾乎全部來自銷售回款和出售資產。

  但行業下行,疊加疫情影響,房企的銷售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其資產價值也大幅縮水,機構投資人手握現金,觀望不前,等待抄底。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4月房地產行業基本面已跌至2014年以來的低谷:4月商品房銷售、房企融資額、拿地、新開工面積均同比下滑至少50%,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0%。銷售弱、融資難、投資清淡。

  中信證券研究部宏觀研究團隊測算,2020年,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鏈貢獻了17.7%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房地產的急劇下滑,正在波及鋼鐵、水泥、建材、家電、裝修等上下游行業。

房地產的急劇下滑,正在波及鋼鐵、水泥、建材、家電、裝修等上下游行業。 房地產的急劇下滑,正在波及鋼鐵、水泥、建材、家電、裝修等上下游行業。

  中國房地產行業經歷了近20年高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也是大多數地方政府的第一大財政來源,但也因高槓杆發展,導致許多房企抗風險能力較弱,部分地區房價虛高,有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隱患。

  因此,自2020年以來,金融監管層對房地產行業動了大手術:設定房企三道紅線(即剔除預收款項后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淨負債率不超過100%、現金短債比大於1),設定銀行兩道紅線(房地產貸款佔總貸款的比例、個人住房貸款佔總貸款的比例),強化預售資金監管、限制房企跨城使用預售款。此外,各城市也強化了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調控措施,強力擠出房地產行業的泡沫。

  這是一場爲了房地產行業長遠健康發展而必須經歷的痛苦調整,現在,各界專業人士普遍認為,「手術」已經完成,「病人」身體虛弱,「術后恢復」已成當務之急。

  幾乎貸不到款

  《財經十一人》獲悉,今年以來,央行除了公開表態,也曾多次在內部會上呼籲金融機構支持房企合理新增貸款、合理展期還款需求。大多數銀行每半月,甚至每周都會向監管層匯報進展。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安全要保住」之后,央行、證監會、銀保監會平均每五天就組織一場會議,關鍵詞大體一致,「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積極支持房地產企業債券融資」「要區分項目風險與企業集團風險,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

  目前,部分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房企的貸款展期已談妥,但想要新增開發貸款非常困難。

  惠譽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貸增速轉負,達到2007年以來的最低值。

  開發貸是房企用於不動產項目開發建設的中長期貸款,一般不超過三年,利率根據不同的項目和開發商資質,一般為基準利率上浮15%-30%,優質公司可把開發貸利率談到4.75%以下。

  作為成本較低、額度較大、使用期限較長的「三好貸款」,開發貸是房企保證低成本施工、開發的重點融資產品。其還款來源為借款項目的銷售回款。為防止資金被挪用,開發貸一般按建設進度提款、按銷售進度還款。

  一位在全國性民營商業銀行從事多年開發貸業務的負責人表示,雖然近兩個月他們陸續收到央行的窗口指導,但政策對授信審批部門沒有約束力。當下對房地產行業的預期嚴重下滑,購房者信心尚未恢復,項目售賣情況很不確定,這種情況下無法説服風險控制部門發放新增項目貸款。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儘管市場交易量出現了復甦,但環比房價仍在下跌。5月貝殼50城二手房價格指數環比下跌0.9%,跌幅較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

  據《財經十一人》調查,目前還能拿到新增開發貸款的民營房企均是行業模範生,如龍湖、濱江等,這類房企全行業不超過五家。但若民營房企的項目是同國企、央企聯合開發,拿到貸款的概率就更大。

  從項目位置看,在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大灣區核心地段獲批開發貸可能性大,而位於三四線城市的項目,由於存在成交量和房價下跌風險,幾乎無法獲批。

  一位華南頭部房企高管表示,今年1月至今,公司現金流95%來自賣樓和資產處置,融資僅佔5%。

  上述開發貸業務負責人透露,一些中小民企,沒有債務逾期,抵押資產也優良,但仍難獲批開發貸。對於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房企,因為主體風險與項目風險無法切割,審批部門寧可不批,也不想出了問題擔責。

  一位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理説得更加直接:「以前民營房企出問題是個別現象,現在沒出問題是個別現象。爲了規避風險,金融機構自然會嚴控放貸。」

  「民營房企幾乎都在渡劫,能否熬到市場回暖難以判斷。」這位經理説。

  企業債也發不出去

  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從拿地到開發建設各個環節都有多種融資產品。除了開發貸,企業債及資產證券化(ABS)產品都是房企的融資工具。對於民營房企,這兩個主要工具現在都失效了。

  華泰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2年1月-4月,房企境內債發行約1950億元,同比下降43.17%,境外債發行約456億元,同比下降68.52%。境內債方面,央企和國企與民營企業兩極分化,2022年初至今,央企國企背景的房企發行的境內債佔比高達93%。

  在境外債市場,民營房企也步履維艱。房企在一級市場新發債券,能否發出去,債券利率高低,均受二級市場債券走勢的影響。一年來,二級市場上民營房企美元債價格普遍下跌、利率普遍走高,這導致房企很難以合適的利率發行新債。

  一位負責地產企業債的金融機構研究員告訴《財經十一人》,一般美元債的二級市場價格低於90美元(票面價格100美元)后,企業就很難在境外再融資。

  具體到每個房企,財務風險越大,負面輿情越多,美元債二級市場價格越低。以龍光集團(3380.HK)為例,其2026年7月到期的美元債(XS2342970402),5月30日的二級市場價格僅為23美元,到期收益率則高達51.48%。這意味着2022年5月30日花23美元買龍光債券的投資人,2026年7月要連本帶息收回約120美元,已經形同高利貸。

  即便是狀況相對良好的民營房企,情況也並不樂觀。碧桂園一筆2025年10月到期的美元債(XS2240971742),二級市場中間價約64美元,到期收益率約17.64%。旭輝一筆2026年8月到期的美元債(XS2342908949),二級市場中間價約73.58美元,到期收益率約12.75%。

  據《財經十一人》瞭解,基本面相對不錯的民營房企,目前一級市場發債的票面利率約為4%-5%。這就是説,如果投資者還想投民營房企,直接在二級市場撿券即可,沒有必要再追一級市場。如此一來,房企就很難在一級市場發行新債。

  一般房企發債有三種用途:補充流動資金、借新還舊、項目投資。現在,低迷的國內外債市環境,讓民營房企的處境雪上加霜。

  房地產行業的危機已經蔓延到產業鏈上下游。5月16日,爲了給市場帶來信心,緩解民營房企及產業鏈上游供應商融資難題,深交所發行了由中證金融和中信證券聯合增信的龍湖供應鏈ABS產品,發行規模4.02億元,利率3.5%,票面利率比上個月同類產品低了超過0.2個百分點,但認購倍數達到2.3倍。

  部分民營房企高管認為,連行業模範生龍湖都需要信用加持,側面驗證了整個行業已非常脆弱。

  由於行業下行,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房企過多,出於穩健投資考慮,很多機構對民營房企的債券和ABS實行一刀切。即使龍湖這樣資質好,海外評級高的公司,也不予投資。「有了中證金融、中信證券為龍湖背書,就拓寬了龍湖ABS的購買客羣。讓這些有投資門檻的機構,可以放心購買。」前述知情人透露。

  但多位業內人士均認為,此次龍湖ABS產品融資主要是政策面爲了釋放積極信號,對於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房企,這種靠外部增信的融資產品其實無法指望。

  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100家典型房企資產證券化融資69億元,環比減少62.6%,同比減少62.1%。

  爲了保交樓,監管層曾引入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中國東方、中國長城、中國華融)來為民營房企化解債務危機。

  今年4月末,金融監管部門提供了一份內含12家房企的名單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它們是:恆大、世茂、融創、融信、佳兆業、中梁、中南建設、綠地、奧園、榮盛、陽光城、富力地產。

  多位接近此事的知情人士向《財經十一人》透露,雖然資產管理公司對接都很積極,但是落地項目有限,主要原因是雙方無法談妥價格。

  「資產管理公司精打細算,沒有利潤,絕對不碰。它們會把價格壓得很低。」多位知情人士推測,資產管理公司預期價格還會走低。

  前述華南房企高管表示,房企對資產管理公司的表現並不意外。它們作為獨立覈算、自負盈虧的金融實體,其經營邏輯與其他金融機構並無不同。

  反腐敗=遠離民企?

  多位房企高管和金融人士接受《財經十一人》採訪時認為,銀行不敢給民營房企放貸,還在於看不清監管層對恆大問題的定性。

  作為中國房企三強之一,中國恆大(3333.HK)自2021年6月后就被債務危機所累,難以正常支付供應商款項和員工工資,難以按期還本付息銀行貸款。

  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國恆大總負債1.97萬億元,剔除預收款項后的資產負債率為81.0%,淨負債率為99.8%,現金短債比為0.67,三條紅線踩線兩條。

  2021年9月,恆大債務危機開始蔓延,此后高槓杆房企的新增貸款斷崖式下跌。

  隨恆大債務危機一起出現的是金融機構的反腐風暴。

  2021年9月13日,中紀委網站發文表示,不僅要加大力度查處金融風險「大鱷」,也要堅決懲處監管機構里的「內鬼」,以強監督促進強監管。

  2022年5月11日,中紀委網站公佈,中國建設銀行機構業務部原總經理黃曦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查。黃曦被調查時的身份是泰禾高管。

  泰禾(000732.SZ)是千億陣營中較早出現流動性危機的閩系房企。2022年4月末,泰禾發佈公告稱,2021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9.11億元,歸屬股東淨虧損40.13億元。5月6日,泰禾股票由「泰禾集團」變更為「ST泰禾」。

  據《財經十一人》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中紀委網站同銀保監會共計公佈了27條與地產行業違規批貸相關的調查信息,涉及五大國有銀行及全國性民營商業銀行,被調查人員職務基本為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副行長。

  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孟曉蘇認為,反腐敗是必要措施,但要避免把審查問題干部的貪腐行為,簡單化地轉換成審查與民營企業家的關係,這會讓一些銀行干部對民營企業避之不及,進而加劇民營企業的經營困難。

  孟曉蘇指出,爲了規避風險,在項目招標、土地拍賣、貸款發放、貸款利率等各個方面,銀行系統都出現了刻意避開民營企業的現象,以及「不擔當、不作為、不做不錯」風氣。甚至有金融機構加大抽貸、斷貸、減貸力度,加劇了民營房企的資金惡化,導致出現羣體性的房企坍塌事件。

  銀行、房企、地方政府,如何避免三輸?

  「難點在於既要又要,既要支持房企,銀行又要合規檢查不放松、有效防範自身風險,所以央行的要求落實不下去。」多位房企、券商、銀行高管對此看法一致。

  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作為獨立法人,金融機構運營要講商業邏輯。在地產全行業下行大環境下,項目的資產價值要重新評估,金融機構對於高風險項目的放貸、投資審批更嚴。銀行現在希望儘快收回存量貸款,降低風險損失;儘量不新增投放,避免造成新的損失。

  如果非讓金融機構在扶持「高危行業」和審批風險中找平衡,沒有硬性指標時,它們更願意把目光轉向相對安全的行業和標的。

  站在房企的角度,爲了提高保交樓效率,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房企更需要新增開發貸款,而不僅是展期存量貸款。

  「一旦出現債務逾期,全國人民都知道了,誰還敢買你的房子。爲了銷售回款,我們要麼打折促銷,要麼只能銷售現房,或者接近現房銷售。」一位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房企高管表示。

  他認為,銀行不願新增開發貸,還有一個原因是擔心地方政府和企業挪用監管資金。

  房企會在開發貸借款銀行開設資金存管賬户,通過項目回款進程,還本付息。目前,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房企大多數由地方政府統一協調管理。這意味着,房企的銷售回款進入預售金監管賬户后,它們要想再提取這筆錢,需跨過當地住建局和監管銀行兩道坎。如果地方政府保交樓壓力較大,會抽調這筆錢用於其他支出。

  甚至如果一家房企在同一城市有多個項目做了開發貸,有的項目回款情況較好,監管賬户資金足夠富余,銀行也有可能拿不到基於這些項目的開發貸利息、本金。

  爲了保交樓,地方政府會通盤考量這家房企在全市項目的建設情況,抽調資金給回款情況較差的項目。「任何項目出問題都是民生問題,這肯定是現在第一位的事。但如此下去,銀行更沒有積極性給房企放貸了。」上述房企融資高管認為。

  《財經十一人》獲悉,雖然開發貸是項目制,但如果整個集團出了資金風險,項目就容易被地方政府接管,此時銀行則很難實現閉環管理。目前,只要銀行想給房企做增量開發貸,一定會把當地監管政策摸排清楚。如何做到閉環管理,保障資金安全,是銀行給房企放貸的首要條件。

  如何打破這一囚徒困境?多位房企高管在接受採訪時建議:

  第一,監管層出台統一無差別規定,存量貸款在一定時期內暫緩還本付息,減緩企業失血速度;

  第二,增加監管賬户內資金的使用彈性。如果一個項目,房企剩余貨值(可供銷售的房屋面積×均價)覆蓋剩余工程款后還有結余,就可以將監管賬户里的錢用於日常經營;

  第三,希望地方政府在金融機構和房企之間更好地發揮協調作用,促使三方找到共贏方法,避免爭相出逃的三輸結局。

  爲了彌補開發貸不足,2022年以來,銀行加大了對優質民營房企的併購貸發放。一位國有銀行的高管認為,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也能給房地產行業輸血,還能讓強者更強,提高行業集中度,改善行業的整體健康度。

  《財經十一人》獲悉,1月-4月,在上海,有頭部優質民營房企獲得過一筆100億元的併購貸。但截至目前,銀行發放的併購貸總量不大,國家隊及優質民營房企也很難從市場上找到適合的併購項目。

  上述城商行經理解釋道,併購貸實際執行很難。地產併購,標的項目必須四證齊備(《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開工許可證》)。取得四證門檻不低,例如有些區域要求在建項目要達到25%的完工率方可發證。

  悖論在於,需要被併購的房企大多出現了流動性危機,這些房企往往無法讓項目達到取得四證的標準。

  此外,併購方想要的就是乾淨地塊,如果具備四證或者在建25%,意味着土地規劃已經不能調整了。存量的户型設計可能不符合併購方的需求,或者其定位不符合市場,這抑制了併購意願。同時,很多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房企,手中的項目存在多次抵押問題,表外負債難以釐清,這也導致國家隊及優質民營房企的併購意願不高。

  資金緊繃,導致民營房企無力參與公開市場拿地。

  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5月民企投資拿地幾乎停滯。30家重點監測房企中,僅龍湖、碧桂園、金地三家民企在5月份有投資動作。多位房企高管預測,下半年,民營房企拿地熱情仍然不高。

  籌資救命是標,恢復信心是本

  《財經十一人》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民營房企當下已經無暇考慮未來發展,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避免債務「爆雷」,以及處理與施工方、供應商、業主的各種糾紛上。

  民營房企的信用也變得脆弱,上游水泥廠、鋼鐵廠只有付現金纔給房企供貨,下游建築公司、裝修公司也不敢再墊資開工。

  民營房企亟須系統性的救市方案,讓公司可以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恢復造血能力。

  5月12日,在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公開表示「房地產市場金融化、泡沫化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后,各種紓困政策開始從供給和需求兩側為房地產市場注入生機。

  5月21日,上海市政府印發《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通知,其中50條新政,約11條同房地產相關,涉及減税、融資、拿地、復工復產等各方面。

  5月27日下午,上交所為碧桂園、龍湖集團、美的置業、旭輝集團、新城控股5家開發商舉辦了投資者路演,這相當於為它們背書。

  在需求端,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支持合理住房消費。5月,爲了激活樓市,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樓市刺激政策。

  據貝殼研究院統計,5月約有50個城市放松了限購、限售、限貸,轉而鼓勵居民購房。杭州、大連、武漢、濟南、太原還通過調整户籍和社保政策來降低購房資質。

  5月20日,央行下調基準利率15個基點,首套、二套房貸利率下限均隨之下調。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5月50城二手房成交量環比增長約14%,同比降幅收窄。

  但部分民營房企對市場在短期內回暖仍持謹慎態度。它們認為,銷售端體會到行業利好政策一般需要三個月,但今年可能更晚。

  它們給出的理由是:因為疊加了疫情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購房者會認為房價還有下降空間,不着急出手;同時有實力買房的人在減少,因為即期收入和預期收入都在下降。

  「僅靠給房企增加貸款是治標不治本,讓房地產市場重新活躍起來纔是治本之道。如果只是放寬金融政策,允許給房企‘增貸、延貸’,卻仍然管着樓市不讓買房賣房,這些貸款不就很快變成呆賬壞賬了嗎?」孟曉蘇説。

  孟曉蘇認為,房地產行業的危機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灰犀牛」事件。而危機之所以不期而至,是三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是忽視保障性住房建設,第二是把調控重點放到了「降低商品房價格」上,第三是金融政策上先用「加槓桿」擴大房企負債率,隨后的「去槓桿」又過急過快,形成了「上樓撤梯」效應。

  另有不願具名的專家認為,目前房地產陷入全行業危機,並非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而是在包括政策、疫情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狀態,因此政府有義務幫助房地產行業脫困。但政府並非無條件地救助所有房企,而是有選擇地救助兩類房企,第一類是規模巨大,破產倒閉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系統性風險的房企;第二類是資產質量和經營管理都不錯,只是暫時面臨流動性危機的房企。

  對於前者,政府在救助的同時,需要讓導致企業陷入危機的人承擔責任,大股東易位、管理層出局,都是應有之義;對於后者,主要是協調債務展期、新資金注入等事宜,不涉及企業控制權變更。

  亦有專家指出,緩解房企的流動性危機,除了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企業自身的銷售回款更加重要。提振銷售回款,首先要恢復市場信心,復甦因信心不足被壓制的購買力,這一點僅靠簡化購房手續、降低按揭成本是不夠的,還需要整體經濟恢復增長,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恢復樂觀。

  能迅速見效,緩解房企資金壓力的措施,則是放松預售資金的監管,使房企能夠合理地跨城市跨區域調度資金,避免繼續出現明明賬上有錢,卻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債務爆雷的現象。

  作者為《財經》記者和研究員,《財經》實習生王文彤、龐敏、孟達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李墨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