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5-31 18:54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德林
5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要求把穩增長放在更突出位置。近日,國務院印發了紮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涉及財政、貨幣金融政策、穩投資促銷費等各方面。其中,明確提出要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不少企業響應政策,擴大投資、增加就業。5月27日,美的集團與順德區政府共建數字科技產業園項目簽約儀式舉行。美的集團計劃投資100億元,聚焦核心技術、高新技術、基礎技術,包括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
外界預期,以美的集團此次投資的體量和業務涉及領域來看,預計將會增加就業崗位1萬人。而在此前不久,美的集團宣佈收購國內儲能領域上市公司科陸電子。短短時間,「一投一購」,顯示了美的集團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和為穩經濟出一份力的決心。
事實上,將美的集團的一系列動作拉長時間軸來看,這與其着眼於全球產業周期變化時間窗口,順勢調整和增加產業佈局一脈相承。而這樣的周期策略,在全球商業巨頭身上都被驗證過。
國外典型的有微軟和谷歌,據媒體報道,微軟自去年以來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擴建數據中心,以提升其旗下雲計算業務的服務能力;而谷歌則加大在AI和智能硬件上的投入。
業務的變化自然也會帶來組織的變化。比如,微軟在組織調整中,原手機移動業務人員有所調整,而云計算業務則力量增加;谷歌非核心業務在組織調整,而智能硬件代表的Fitbit部門人員在增加。
美的集團的變化,則體現在覈心業務的聚焦和加大投入上,相應的對非核心業務進行調整。對於美的集團來説,數字化、AI、物聯網等是未來產業的趨勢,由此,美的集團的組織和人員調整更向高端製造和數字化、AI、物聯網領域集中。
在全球周期演變的當下,如何看待美的等所做的投資?這些商業巨頭們又有怎樣的新棋局,背后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又是什麼?
巨頭周期策:永遠不變的是變化,順應產業趨勢
站在當下的時間點上,我們可以輕松地以某一個閃光概念來定義這些商業巨頭。比如微軟的雲計算、谷歌的AI、蘋果的移動互聯網以及美的由製造成功轉型為科技集團。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如履薄冰,企業需要在每一個周期變化時提前做出佈局。
以蘋果公司為例,在PC時代,蘋果公司並不是很能打,有媒體直接用「非常失落」來形容。這也是事實,喬布斯堅持採用不同於Intel X86的結構,結果,他們被排除在主流市場之外。不説別的,買回去一臺蘋果電腦,卻發現許多流行軟件不能用,這一點就足夠勸退絕大部分人。
業務沒有贏得主流市場,公司管理層也劇烈動盪,喬布斯出走又迴歸。回到蘋果公司的喬布斯,開始大力聚焦,他先砍掉了70%的項目,終於在2007年推出「革命性產品」,這就是引發智能手機熱潮的iPhone。
藉由iPhone的開創性引領,移動互聯網時代滾滾而來,蘋果公司慢慢發展成為全球科技公司的「王者」。如今,蘋果公司的市值已經達到2.42萬億美元,長期霸佔全球市值最高企業的寶座。
蘋果公司在PC時代陷入失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稱王,而微軟在PC時代稱王,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陷入失落,焦慮得打造Windows Phone還不夠,更在2013年將諾基亞的移動智能手機部門收進囊中。
遺憾的是,諾基亞沒能為微軟獲得移動互聯網的一席之地,2013年,薩提亞·納德拉成為微軟第三任CEO。此后,錯過移動互聯網紅利的微軟將戰略方向轉移至雲計算服務領域。
當雲計算成為公認的時代趨勢,微軟、甲骨文、IBM等「傳統IT巨頭」都在努力把自己的軟件業務搬上雲端,但只有微軟取得了實質性成功,旗下的Azure雲服務規模僅次於亞馬遜的AWS。
雲計算重塑了微軟的價值鏈,成為營收的強勁驅動力,據其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2財年第三季財報顯示,該季微軟獲得494億美元的營收,所有業務增長最快的仍然是Azure與其它雲計算服務,相關營收增長了46%。
而谷歌則從搜索起家,發力於AI與智能化硬件,在之前的業務佈局中,對非核心業務進行收縮,聚焦於擅長的領域。
不難看出,蘋果、微軟、谷歌等美國巨頭不斷地審視環境和產業周期的變化,壓縮非核心業務,同時在數字化、智能化這些賽道上尋找自己的着力點,既與時代趨勢同頻共振,又加速重構自身的價值鏈。
這一方面,作為中國製造業的領頭羊,美的集團也在製造產業鏈重構的大背景下積極謀變,可以説這是美的集團根植於中國製造技術演進下的必然要求。
在美的集團的發展歷程中,中國製造經歷了以代工為主,之后建立自己的品牌與產業鏈的過程。時至今日,品牌的競爭已經演化為科技技術的競爭,AI智能化與物聯網成為競爭的關鍵勝負手。
所以,可以看到美的在AI和物聯網領域持續投入。用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的話來説,是「堅定生長」、「科技領先」。
此次,美的集團在佛山投資100億元建立數字科技產業園,即是聚焦核心技術、高新技術、基礎技術,包括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通過智能硬件和算力升級,打造國家級創新科技園,助力美的打造成物聯網時代領先的數字化集團。
這其中「數字化」戲份很重。這背后邏輯在於,AI與物聯網的關鍵能力是數字化能力。
要知道,數字化是美的集團2012年開始轉型的抓手,從1.0階段打通集團數據到2.0階段實現柔性製造,再到如今,美的正在推動全價值鏈100%數字化運營,成功由製造型集團躍升爲科技型集團。
同時,對於美的集團而言,需要站在當下和未來的周期中,洞察產業趨勢,培育增長極。在業務側,發力B端,重點圍繞機器人與自動化、樓宇科技、能源管理、智能出行四個方向。
比如,在機器人與自動化上,收購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四大巨頭之一的庫卡。最新數據顯示,儘管2021年受全球供應鏈緊張的影響,庫卡去年收入仍然逼近33億歐元,同比增長28%,其技術能量與經營韌性不言自明。
再比如,美的集團22億元收購科陸電子,是其ToB業務中的能源管理的重要一步。科陸電子是國內最早進入儲能系統集成領域的企業之一。根據浙商證券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2025年的新增裝機有望達45GWh,十四五期間CAGR達到70%,對應市場規模接近500億元。儲能產業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從外部視角看,美的集團要跳出原有的製造業格局,取得上述的成績,沒有轉型優化是不可能的,即使意味着爭議可能伴隨其間。
所以,但凡要穿越周期的商業巨頭,均需要在周期變化的節點,抓住產業趨勢,進行業務佈局,同時,對組織結構進行變革,以期實現基業長青。
當企業順利實現轉型之后,將會進入高速發展期,這意味着,企業的體量會增大,投資需求和人員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其將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穩定和人員就業提供空間。
企業轉型升級背后:價值重估與社會責任
蘋果、微軟、谷歌等巨頭都在深耕數字化、智能化賽道之后,企業價值得到了重估,反映在資本市場上,這些公司的股價也呈現整體上行的態勢。
以蘋果為例,就在今年3月29日,根據道瓊斯市場數據顯示,蘋果股價創下了自2010年10月以來最長的連續上漲紀錄。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喬布斯病逝后、蒂姆·庫克掌舵的十年,庫克依靠一款又一款產品,帶領蘋果公司穿越行業波動與震盪,給股東帶來了深厚的回報。
這些投資者中,包括「股神」巴菲特。2016年,巴菲特開始投資蘋果,六年多以來,為其公司伯克希爾帶來巨大收益。在伯克希爾2022年度股東周年大會上,巴菲特透露,每年近千億的回購就意味着我們的股息有0.01%的增長,每年會帶來上億的收益。
巴菲特直言:「今年一季度,我們對蘋果的持股也在增長。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股權,我們對他們有興趣。」
同樣得益於價值重估,薩蒂亞·納德拉治下的微軟以雲計算等業務為支點,逆轉了市場預期,實現強勢翻盤,微軟市值從約3000億美元增長到一度超過2萬億美元。
企業根植於社會,當企業價值得到重估,不斷壯大后,其帶來的社會價值也是巨大的。比如,蘋果公司在2019年就表示,其給美國市場直接和間接帶來就業人數240萬人。
儘管一家企業的業務聚焦與價值重估,常常伴隨着市場感知與接受的「時間差」,這個過程中,也常有震盪、低谷乃至陣痛發生,但就企業發展的整體趨勢而言,或者説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深耕數字化、智能化,擁抱時代趨勢,將看不見的趨勢轉化為看得見的業績,企業的長期價值必然會因此凸顯,也必將會得到廣大投資者的信賴與支持。
照此邏輯,國內的美的集團亦正處於價值重估、投資潛在空間有待擴展的關鍵節點。
為何説是關鍵節點?
因為當下,恰恰是美的集團站在周期視角下佈局頻頻的節點。這其中,既有非核心業務的調整,更有看準賽道后的大布局。
無論是此次投資100億,還是22億元收購科陸電子,其都是美的集團用真金白銀在未來佈局的例證。
這樣的決心也開始回報投資者,特別是在第二增長極,B端業務上,2021年年報顯示,當年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營收253億元,同比增長22.8%,工業技術業務營收201億元,同比大漲43.5%,樓宇科技業務營收197億元,同比大漲54.8%,數字化創新業務營收83億元,同比大漲51.4%,以上四個板塊總計營收達734億元。
同時,美的集團生態下的萬東醫療、美雲智數、安得智聯、美智光電等公司也在各自領域成長。
綜合來看,接下來,美的數字化轉型繼續向前推進,包括100億數字科技產業園的打造和落地,機器人與自動化、樓宇科技、能源管理、智能出行等四大核心ToB業務的發展與進擊,也包括將「元家居」概念落地智能家居領域,還包括將生產製造、數字研發等資源整合對外輸送,為千行百業賦能等,處處展現出一個「數字美的」的強大能量和高價值。
那麼,美的集團會不會像微軟、谷歌、蘋果一樣因為抓住周期的變化順勢佈局,最終也會贏得價值的重估,實現市值的長期增長呢?時間會最終給出答案。
更為重要的是,美的集團升級業務中涉及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樓宇科技、能源管理、智能出行,每一個都對應着萬億級的賽道,隨着美的集團在這些賽道的深耕,其要投資的總量和解決就業的人數也將會成數量級增長。
這也許便是美的集團應對周期和產業變化下所做決策的最大社會價值了。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財經作家、《德林爆語》主持人。三分鍾財經脱口秀,每天一個資本真相,微信公眾號:delin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