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阿里財報泄露國際站新佈局

2022-05-31 18:22

5月26日晚,阿里巴巴集團公佈2022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過去一年,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加速推進。截至2022年3月31日,整個財年海外年度活躍消費者總數淨增6400萬,突破3億大關。

作為全球化業務的重要基本盤,阿里巴巴國際站表現尤其亮眼。過去一年,外貿中小企業在阿里巴巴國際站平臺上完成的交易額同比增長46%。

國際站是阿里成立以來第一塊業務,1999年上線之初的定位就是跨境B2B,為中國供應商提供與海外批發買家之間的詢盤、線上交易、數字化營銷服務。作為阿里最早的業務,阿里巴巴國際站近年來找到新增長點:向更多商家開放沉澱多年的數字化外貿服務能力,加速轉型成為數字化外貿全鏈路服務平臺,由此帶來的增值服務收入大幅增加,增速達到38%,成為增長最快的業務。

大廠的財報一向字字珠璣,對於重要的戰略佈局通常閃爍其詞。但往往就是這些隻言片語里,可能藏着一個賽道、甚至一個行業未來的財富密碼。

(1)23年的老業務,何以保持穩健發展並在近年來保持強勁增長?

(2)新一輪全球疫情,讓全球市場充滿不確定性,阿里巴巴國際站如何幫助外貿商家做大蛋糕穩增長?

(3)阿里國際站從最早的撮合交易平臺轉型升級為全鏈路外貿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商,透露出跨境電商未來怎麼樣的發展信號?

伯虎財經基於阿里最新一期的財報數據和疫情以來的國際站新動作,為您解密。

疫情下的輝煌、機遇、困境

全球經濟進入一個頹靡期。根據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為負的5.2%,今年初,世界銀行把2021年的經濟增長率下調至5.5%,大概恢復到了2019年的水平。也就是説,一來一回,全球經濟停滯了兩年。

有「危」就有「機」,不過過去兩年,這個「機」主要指在中國。

中國製造成了首選。據公開數據,2020年中國在全球貨物出口總額中佔比14.7%,全球最高;2021年,出口規模21.7萬億元,同比增長21.2%。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2021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了56.7萬家,其中民營企業47.6萬家,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58.2%。過去兩年無疑是中國民營企業的春天。更關鍵的是,從中國走出去的企業,也逐漸走向品牌化、高端製造,有了更高的賺錢空間。

猶記得十多年前,那個時候温州以鞋服、小家電等低端製造為主,並誕生了國內第一批鞋服上市公司,如森馬、奧康國際。

不為外界所知的是,這些年隨着本地的產業升級,當初遍地製鞋廠的温州,如今已經慢慢轉向高端製造,比如這些年很熱的新能源,許多工廠做起了光伏設備、充電樁,或者相關的配件:光伏逆變器。

我們知道特斯拉有一個主打家用的電池「Powerwall」,它可以存儲太陽能面板的直流電,不僅可以向汽車供電,還可以變為民用交流電后向空調等家電供電,這個就需要用到光伏逆變器。歐洲那邊對環境的追求比較高,環保意識強,所以這類新能源設備的銷路很好。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的民營企業已經有了強大的製造與完備的產業鏈能力,在國際上的產品競爭力不輸其它國家。比如山東海拓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主營小型挖掘機、小型工程設備,從疫情以來,海拓集團連續兩年成交額300%的增長。

據瞭解,海拓集團的機械產品一個是銷往歐美國家,用於那邊的家庭改造花園;另一個是銷往「一帶一路」國家,用於基建——因為他們工程的利潤不高,而中國這些智能化、自動化的小型機械則極具性價比。

如果製造領域還有壁壘,那麼賣帳篷就完全靠商業嗅覺了。這個五一最火的就是户外露營了,而在歐美國家,露營已經火了三年多了,畢竟疫情困久了,和三五好友、家人一起去大自然里沐浴陽光,豈不美哉?所有就有了很多民營公司去國外做帳篷的生意,而且是「秒開版」的帳篷,就跟打雨傘一樣,不成爆款都難。

作為一家對外貿易企業,放眼全球,不管是製造挖掘機,還是做帳篷,只要抓住一個風口,都有實現訂單爆滿的機會。

但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的機會與挑戰同在。

如今全球的產業鏈都在往東南亞這些土地與勞動力低廉的地方轉移,中國某些產業不再具有價格上的比較優勢。

最主要的是,在國內外疫情的此起彼伏之下,對於民營外貿企業來説,怎樣在無法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實現讓客户看貨、保障物流、應對結算時匯率變動等不確定因素,事關企業利潤甚至存亡。無數因素的疊加,導致了中國今年以來在外貿上面臨的挑戰。

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出口總值6.9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0.3%;而最新4月的數據顯示,出口額只有2736億美元,同比增長3.9%,相比3月下滑了10.8個百分點。

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與許多人的飯碗有關,所以就有了5月20日,上海、浙江、山東等12地政府部門及協會與阿里巴巴國際站聯合推出了外貿「紓困十條」:以數字化的確定性置換外貿的不確定性,幫助民營企業在外貿上抓住商機。

壓艙石「十條」:從交易撮合到交付保障

這兩年頻繁變動的匯率已經司空見慣了,這對一些做外貿的中小民營企業來説就是噩夢。

以2020年下半年為例,美元兑人民幣從6.9掉到6.4,人民幣升值,直接的結果就是到手的尾款少了。「如果2020下半年出口額是400萬美元,結匯后可能導致營收差出近200萬元。」蘇州一家做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從業人員説。

銀行方面有匯率鎖定的交易服務,只不過只針對大客户,而最需要這項服務的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只能獨自承擔這份風險。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21年初阿里巴巴國際站提供了線上「鎖匯保」服務,即在買賣雙方形成交易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可以鎖定匯率成交。

不比創業之初,那時候阿里國際站只提供信息展示服務和撮合交易,通俗點説,類似於婚介網站,只管介紹人認識,能不能成,一切隨緣。

在外貿行業混久了,自然就知道這個功能太初級、單薄了。當然,也是因為后來阿里其它業務做起來了,於是從2010年到2014年間,阿里逐步完成對外貿服務平臺「一達通」的收購,開始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通關、物流、外匯,退税、金融等所有出口環節的服務。現在阿里國際站已經不只是一個婚介網站,還是婚慶公司、蜜月規劃師、育兒所,提供外貿全家桶服務。

有了這些基礎的外貿服務后,這些年阿里國際站也在進行各項服務的提質升級。

比如在物流上,2020年阿里國際站表示,未來三年將會與菜鳥一起打造貨運網絡;今年3月,國際站面向所有跨境中小企業,推出了物流品牌「Alibaba.com logistics」。

在支付方式上,去年年中,阿里國際站聯合中信等境內外金融機構測試了跨境收款工具「Alibaba.com Pay」,並於今年4月正式推出。

正是有了以上這些外貿服務能力,加上今年以來中國企業在外貿上遭遇的困境,阿里國際站推出了針對跨境外貿「紓困十條」,涵蓋了訂單、物流、金融支付、服務、人才5個方面。

疫情之下,線下交流被打破,國際站推出了數字展會、直播看廠等數字化的方式,幫助賣家與買家對接,保障商家訂單。

企業最關心的物流能力,阿里國際站也在增強,這次增投8000TEU(國際標準箱)海運運力,整合2萬條拖車線路,幫助所有跨境中小企業發的出貨。對資金流需求強的企業,國際站提供了跨境提現四小時到賬,針對一些貸款延期還款及免息。

此外,針對新商家也推出扶持幫助,包括一對一的問診、培訓,免費試用平臺的工具,享受物流、財税等一些供應鏈上的優惠。

以上,從訂單物流保障到金融支付的「紓困十條」,覆蓋了國際貿易的基本過程,給在疫情中不確定性的外貿中小企業一個厚重的壓艙石。

跨境電商的下半場?

國際上,像阿里巴巴國際站這樣的B2B跨境外貿平臺也有很多,比如沙特的TradeKey,在歐美地區比較有影響力;在拉丁美洲,最大的B2B平臺是成立於2000年的QuimiNet。其它還有一些在各個國家佔據主導地位的,比如巴西的B2Brazil、印度的Indiamart、智利的Mercantil,等等。

不管是對於一個平臺,還是一家民營企業而言,都在思考外貿的下一站是什麼?如果這個答案在2020年前不夠確定,那麼在2020年疫情之后,就逐漸清晰起來。

阿里巴巴國際站成立的20多年,正是中國外貿逐步實現數字化的20年。如果説跨境電商的爆發式增長來自於傳統外貿在交易環節的數字化,那麼下一個20年,中小商家進一步增長的紅利則來自於從交易到交付,全流程全周期數字化帶來的高效和確定性。

2020年,面對全球貿易通道受阻,阿里國際站先后投入20億,用於線上展會、B類直播、3D看廠、短視頻等,為中小企業紓困。數據顯示,在當年4至9月期間,國際站上交易額增長110%。

同年10月,阿里國際站啟動「百億生態投資基金」計劃,加快完善數字化新外貿基礎設施,幫助所有中小企業開源、提效,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拿支付來説,以往國際貿易都是採用國際電匯(TT)支付,該方式不透明、不確定、不可控、費用高。在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都看不見支付進度,賣家只能等資金到賬后,纔會發貨,買家同樣如此,這就浪費掉了許多的時間和支付成本。

2020年5月,阿里國際站上線「GPI匯可視」(現在是Alibaba.com pay),從買家付款、中轉、到賬的整個過程,買賣雙方都瞭然於胸——就像用支付寶購物一樣。也就是説,在買家付款的那一刻,即可發貨,由此,支付成本降低,下單意願顯著提升。

除此之外,阿里國際站還在物流、關務、客户管理、營銷等跨境貿易的各個環節,為商家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升級服務。

當然,數字化新外貿不只是阿里巴巴國際站一個人的戰鬥。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到了要加快貿易的數字化發展;去年7月,又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繼續談到要提升傳統外貿數字化水平,推廣數字智能技術應用。

可以預想的是,如果以后跨境貿易能像國內購物那麼便捷,賣家只要叫個物流就能實現「一鍵賣全球」,那國際貿易將會為各個地域的消費者提供更加物美價廉的商品。

現在,數字化外貿的技術已經具備,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而這波數字化外貿的最大受益者,恐怕就是這些在國際貿易體系里沒有話語權的中小企業。對於這些貢獻了中國外貿近6成的主體來説,數字化新外貿勢必會為它們開啟一個新時代。

注:文/伯虎財經,文章來源:伯虎財經,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