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5-28 10:3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嘉實基金HARVEST FUND
如果説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指數則是繪製景氣冷暖變化圖譜的指針。這個指針的跳動不僅代表了無數投資人的財富變化,更記錄着經濟增長和產業變遷的歷史足跡。
滬深300指數有着A股核心資產之稱,成分股由滬深A股中規模大、流動性好、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股票組成,反映A股市場整體表現。如果以動態眼光重新解讀這個指數的定義,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符合上述三大標準的300只核心資產股票不盡相同,指數權重股排序和市值結構變化生動詮釋着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變遷。
跟蹤該指數的嘉實滬深300ETF成立於2012年5月7日,至今恰好是十年時間。2012-2022,這十年對於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其間跨越了「十二五」到「十四五」三個五年規劃。以五年為時間跨度,選擇節點時刻切入,我們可以發現嘉實滬深300ETF,也成為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特殊記錄。
「十二五」 2011-2015
首次提出兩個不尋常的目標
2011年3月16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發佈。「十二五」規劃中,出現了兩個不同尋常的「首次」:首次主動將GDP增長目標下調到7%;首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增幅要跑贏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
從2005年起,每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都設定在8%左右。「十二五」規劃調低GDP目標,調高收入增速,意味着中國經濟在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開始更加註重調整優化,推動居民消費率的上升,釋放長期增長潛力。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在產業規劃方面,以金融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被列入重點。「十二五」規劃提出,全面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不斷增強金融市場功能,更好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金融市場,繼續鼓勵金融創新,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資本市場發展、機構投資者興起,指數化投資工具需求日益旺盛。在「十二五」規劃正式實施的第二年,2012年5月7日嘉實滬深300 ETF成立,募集規模193.33億份,有效認購户數為88,720户,刷新了六年以來ETF認購户數紀錄。
作為首批跨市場ETF之一,嘉實滬深300ETF不僅提供了配置中國優質資產的指數化工具,也推動了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發展,成為「十二五」期間資本市場金融創新的重要標誌之一。
「十二五」規劃推動金融業大發展的成果,被記錄在2015年的嘉實滬深300ETF年報里。當年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嘉實滬深300ETF前十大持倉股票囊括了中國平安、民生銀行、中信證券等金融業龍頭企業,保險、銀行、證券三大子行業悉數入選,金融業佔比34.34%位居各行業首位。
同時,居民收入提速與消費升級也有所體現。在10-15位重倉股中,出現了貴州茅臺、格力電器、伊利股份。飲酒、喝奶、吹空調,中國消費升級成為市場高度認同的長邏輯,以至於后市逐步演繹出「茅指數」的概念。彼時,列入「十二五」規劃的新興產業小荷才露尖尖角,在滬深300指數中的佔比尚不明顯,「寧組合」與「茅指數」一爭雌雄要到5年以后纔會發生。
「十三五」 2016-2020
GDP突破100萬億元有量又有質
2016年3月17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發佈。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成為規劃重點,新興產業的戰略性意義進一步凸顯。「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力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15%的目標相比「十二五」規劃中的8%,增長了近一倍。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拾級而上。2016年至2018年,經濟總量相繼突破70萬億元、80萬億元、90萬億元,並於2020年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在全球遭遇新冠疫情衝擊下,中國成為當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強大韌性,來自完善的產業結構、強勁的產業升級、巨大的消費需求,最終形成了中國領先世界的綜合國力。
折射到滬深300指數,這一年的指數市值結構更加均衡,權重股排行榜上出現了不少新面孔。
嘉實滬深300 ETF 2020年年報顯示,第一大權重股易主,貴州茅臺取代中國平安登頂,白酒、生物醫藥、免税、乳品等行業的龍頭公司集體進入前十大,金融業佔比由2015年的34.34%下降到26.27%。11-15位權重股中首次出現了光伏、電子、工程機械等行業的代表。在內需潛力充分釋放的同時,高端先進製造逐步崛起,成為中國經濟穩步前行的另一大支撐。
「十三五」期間,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深化,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進一步完善。2019年,嘉實滬深300ETF完成「交易申贖模式改制」,為期權市場發展奠定基礎。同年年底,深交所滬深300 ETF期權誕生,嘉實滬深300 ETF成為深交所首個且唯一一個ETF期權標的。
「十四五」 2021-2025
7萬字規劃綱要規劃全新藍圖
2021年3月12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佈。7萬字的「十四五」規劃綱要,用一系列首次提出的新目標規劃高質量發展的藍圖。
首次對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設置指標,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究經費的比重從2020年的6.16%上升到2025年的8%以上。首次提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將科技強國根基夯築得更加紮實。
首次提出「數字生態」概念。數字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數字技術全面地融入到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各個領域。
首次提出碳達峰、碳中和兩個目標,非化石能源佔比提高到20%左右。中國開始確立全球新能源革命的領跑地位。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一批新興產業龍頭公司快速發展壯大,成為A股市場新的力量。2021年12月10日,中證指數公司對滬深300指數樣本進行調整,寧德時代、天齊鋰業、邁瑞醫療、中芯國際等新興產業龍頭公司納入成分股。
滬深300指數編制以往需要遵循「創業板證券進入指數樣本空間的時間為三年」的規則,這一年的11月19日,中證指數公司將該規則調整為「上市時間超過一年」。這次規則的修訂,意味着滬深300向更多新興產業公司敞開大門,這隻經典指數從此更加富有活力。
2021年年報,成立已經近十年的嘉實滬深300ETF在「十四五」第一年變得格外朝氣蓬勃。相比「十三五」最后一年,金融業佔比由26.27%下降到20.85%;製造業佔比提高到了58.35%排名各行業首位。此時光伏茅、鋰電茅的説法開始流行,寧德時代、隆基股份、比亞迪等標誌着能源革命的行業龍頭進入了持倉權重前十五位。
新面孔不斷涌現,成分股結構變遷,生動演繹着中國經濟活力的淘汰與新生。投資指數獲得經濟增長的平均增速收益,這是市場給與的紅利。嘉實滬深300ETF 成立十年以來,經歷市場風雲跌宕起伏,一路陪伴長期投資者堅信中國經濟向上的力量。截至5月26日,滬深300ETF成立以來總回報77.76%。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5月,嘉實滬深300ETF管理規模超過174億元,在全部股票型ETF中規模排名前十,同時也是目前深市規模最大的ETF產品。自成立以來,該基金累計成交額達7912.67億元,日均成交額超過3億元,ETF及聯接基金持有人合計已達129萬。
嘉實滬深300ETF超百萬持有人的規模紀錄,不僅展示着嘉實基金的品牌影響力,也在某種程度上凝結着投資人對中國經濟和中國優質資產長期成長的信心。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認真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