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拆分受熱議!從金融機構過往案例 看匯豐亞洲業務拆分價值幾何?

2022-05-27 20:57

財聯社5月27日訊(記者 徐川) 近期,關於匯豐拆分區域業務又有新動向。

5月26日,有市場消息稱,匯豐正考慮將印尼業務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該行瞄準了印尼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截至目前,匯豐尚未正式提交IPO申請,但售股談判已進入后期階段。對於該消息,印尼金融服務管理局拒絕置評,匯豐也未迴應媒體的置評請求。

事實上,匯豐業務拆分動議已久。此前就有股東提議,可將匯豐一分為二,一家為總部設在中國香港的上市公司,專注於亞洲業務;另一家則經營全球其他地區的業務,由設在英國的公司持有。

上述提議一出,得到廣大投資者的認可。作為匯豐的大股東,平安集團此前回應稱,「凡是有投資者提出對於匯豐的經營管理有幫助、對長期價值增長有幫助的改革,我們都是支持的。」

業務拆分是利是弊?業內人士表示,短期內或使成本上升,但從長期來看,以往多個案例顯示,拆分業務進行獨立上市,不僅有助於提升地區管理層及員工的積極性,還能憑藉亞洲地區業務的高發展潛質,進一步推升盈利能力,並在未來有望重啟每年四次分紅,為投資者帶來穩定分紅與估值向上的「雙回報」。

為何拆分:派息政策生變疊加亞洲業務強勢

有觀點認為,拆分業務的重要推力來自於匯豐派息政策的變化。作為傳統的高股息標的,匯豐一度保持着穩定的股息分紅。數據顯示,在2019年前,匯豐每年分紅四次,派息率在20%-60%之間。如此優異的派息政策,也吸引了平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2017年至2019年期間,平安持續大舉買入匯豐股票,目前平安持股份額約佔8%,為匯豐第一大股東。

不過,穩定的派息節奏在2020年被打破。當年4月1日,匯豐公告稱,董事會決定取消派發2019年第四次股息,並在2020年底前暫停派發季度和中期股息,以及暫停股份回購事宜。據瞭解,這一決定是由於匯豐在內的7家英國系統性重要存款機構收到來自英國央行審慎監管局的書面通知,要求取消派息。

因此,匯豐在2020年僅派發了一次股息,每股普通股派發現金0.15美元。進入2021年,雖然匯豐恢復了分紅,但全年分紅從4次縮減為2次,全年累計派息0.25美元,與過去相比縮水50%。

除派息政策低於投資者預期以外,近年來匯豐亞洲業務的利潤「引擎」作用也是另一大動因。業績顯示,2019至2021年,匯豐在亞洲地區實現的税前淨利潤分別為184.68億美元、128.32億美元、122.49億美元,佔集團税前利潤的138.4%,146.2%和64.8%,遠高於全球其他地區。

2022年一季度,雖然亞洲地區僅貢獻了集團48.31%的經調整收入,但卻實現了28.57億的美元經調整除税前利潤,佔集團比重為60.71%。在戰略層面,匯豐在去年提出,未來將重心轉向增長更快的亞洲市場,五年內將向亞洲業務追加投資60億美元。

業內:業務拆分有望推動盈利增長與估值回升

對於亞洲業務拆分這一「靴子」迟迟未落,有市場人士認為,匯豐管理層的顧慮可能集中在短期成本的上升以及監管審批的繁雜。但從長期視角來看,金融機構拆分業務或將收穫良好的業務回報與價值發現。

「匯豐拆分並不會破壞原有的全球客户網絡,恰恰相反,金融業的中后臺往往具有集成效應和規模效應,且通過監管體系下的一攬子交易協議便可共享渠道。「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銀行拆分中銀香港獨立上市便是最佳案例,儘管中銀香港的架構完全獨立,但其通過與中國銀行在監管要求下籤署一攬子協議,依然能充分受益於母行在全球的網絡渠道,以及金融機構中后臺運營的規模效益,進而實現了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業內觀點認為,保誠的案例表明業務拆分將有助於估值提升。2021年9月,保誠通過賣出傑克遜金融(Jackson Financial)剝離了美國業務,將戰略重點轉向亞、非市場。拆分后的成效顯著且超出市場預期,2021年,保誠實現年度保費等值銷售額增長8%至41.94億美元;新業務利潤同比增長13%至25.26億美元。

隨着業績增長,業務拆分在一定程度上重新修復了保誠的估值。里昂證券指出,對於保誠這樣的高增長壽險企業,估值方式應從PE倍數向P/EV倍數轉變。而當前市場仍在以PE等通用指標對保誠進行估值,未能展現出一家不斷增長的人壽險企的全部估值。后續隨着市場對保誠認知的修復,其估值水平也將逐漸向上修復,並在短期內實現股價上漲。

此外,亞洲地區的業務具備高發展潛力,適當的獨立性也有助於公司抓住區域機會,專注於制定與當地市場需求相匹配的發展策略,充分享受地區的增長紅利。

「匯豐股東希望拆分的市場消息,中期而言對股價具正面效益,因可釋放亞洲地區的業務價值。」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此前表示,未來匯豐拆分亞洲業務獨立上市,亦能夠釋放價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