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5-20 23:54
今天520,我們聊聊愛情。
對於愛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從一個投資者的視角看,相比財務投資,愛情和婚姻纔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
既然是投資,我們自然要請出那些投資做得最好的人,看看他們是如何做愛情這筆投資的。
今天我給大家講幾個投資大師的愛情故事,希望大家能從中悟出愛情的真諦。
1
巴菲特
「找一個長期對自己好的人」
對於婚姻,巴菲特説過兩個建議,都是給女生的:
一個是找個比自己優秀的人,在巴菲特看來,找一個比自己收入低的男人,是一輩子的麻煩,可能離婚了還要養他;
第二個是趁年輕早點把自己嫁了。因為女生很多吸引男生的特質是隨着時間貶值的。
很現實。沒結婚先想離婚,把人看作商品,婚姻就是交換。雙方容貌、收入、才識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交易天平兩端的籌碼。
這里我不評價大師的婚姻觀,其中道理大家自己去品。
巴菲特是一個「未謀勝,先慮敗」的人,這點也在他的投資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巴菲特説過,如果非要説兩個投資的原則,「第一條是不要虧損,第二條是,牢記第一條。」
這點其實我本人是贊同的,婚姻首先應該是找一個一起過着舒服的人,而不是找來一個「麻煩」。
巴菲特早期的投資風格,嚴格遵守他老師格雷厄姆的「撿菸蒂」原則。意思就是以遠低於股票賬面價值的價格買股票。
那什麼樣的公司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然是問題比較多的公司。
而爲了讓這些賬面價值體現出來,很多時候就不得不對這些公司進行清算,於是就免不了有一堆爛事,有一次他去清算一家公司,還差點被當地村民打死。
遇到他的好基友芒格之后,巴菲特終於想通了,投資是爲了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天天跟一堆「爛人爛事爛公司」在一起,人生顯然不會幸福。
於是他后來轉變為買好公司,尤其是管理層值得信賴的公司。
比如蓋可保險,華盛頓郵報,喜詩糖果,內布拉加斯家俱城。這些公司都不需要巴菲特費心,就給他創造了大量的現金回報。
他和其中的很多管理層還成了朋友,甚至和華盛頓郵報的女老闆凱瑟琳格雷厄姆有一段緋聞情史。可謂事業和人生雙豐收。
通過這些,其實可以看出巴菲特一個沒有說出來,卻很深刻的婚姻投資觀:
找一個長期對自己好的人。
巴菲特最近這幾年大舉買入蘋果公司的股票,成為他投資公司旗下最重倉的一筆投資。
很多人看不懂他這個操作,為什麼不在蘋果增長最快的十年、喬布斯還在世的時候投資蘋果,而要投資一個已經有點暮氣的大象公司。
其實仔細看會發現,巴菲特投資蘋果的時間點,正好是蘋果開始大量分紅和回購股票的節點。
巴菲特非常喜歡投資這類能給他帶來大量現金的公司。從他過去投資可口可樂、IBM等一系列企業的例子中不難看出這一點。
一家公司用真金白銀回饋股東,就是最直接的對股東好的表現。
而分紅(對自己好)這種事,一定是要長期的,一次性的高分紅很多時候往往對股東還是個傷害。
就像愛情里的渣男,用一次大型的浪漫把你騙到手,從此就不再付出,只會從你身上榨取情感。(當然,很多常年不分紅甚至虧損的公司,連渣男都不如。)
而蘋果公司在巴菲特投資之后,確實逐年提高了每年分紅和回購的金額。
我猜是巴菲特在和庫克為代表的管理層談過之后,從那里得到了這樣的承諾。
而蘋果確實也在用行動履行着它對股東越來越好的承諾。
我為什麼不喜歡阿里巴巴這家公司,就是因為馬雲説過,客户永遠第一,股東永遠最后。(當然這一點也不妨礙他股價大漲,所以有時候爲了避開渣男,也會錯過一些好男人)
找結婚伴侶和做投資一樣,要找那些長期對自己好的人。
那巴菲特的婚姻狀況如何?他的伴侶是否滿足了他的這些標準?
巴菲特21歲時就娶了當時19歲的蘇珊。很早。
當時他們有一筆存款,巴菲特問蘇珊這筆錢是用來買房還是給他開自己的投資公司。
蘇珊果斷選擇了讓他炒股,然后兩人住在一個夜晚能聽到老鼠在黑暗中四處奔跑的房子里,他們的大兒子出生時,沒有嬰兒牀,只能睡在他們梳妝檯的抽屜里。
而巴菲特本人是一個冷漠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蘇珊一直照顧他的生活,忍受着他的冷漠。
在《成為沃倫巴菲特》這部紀錄片里,蘇珊曾説過兩句讓我紅了眼眶的話:
「身體上的接近,並不意味着他和你在一起……我們是兩條平行線,但是他開放時我們是相連的。」
「我以為我嫁給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誰知道他是一個只會賺錢的人。」
在生活上受不了巴菲特以及面對巴菲特和凱瑟琳格雷厄姆的緋聞后,蘇珊選擇了離家出走。
而離家出走前她還給巴菲特介紹了一個女生,讓她照顧巴菲特。她叫阿斯特麗德,之前是一個餐廳的服務員,她事無鉅細地照顧着巴菲特,宛如一個護士。
他們三個經常一起愉快地玩耍。在蘇珊去世后,巴菲特馬上和阿斯特麗德結了婚。
我不知道你看了這些之后作何感想,但是我覺得,巴菲特應該是找到了兩個長期對自己好的人了吧。
就像他自己説的,「我在愛情這件事上很幸運,一般人學不來。」
2
芒格
「愛情里的純粹理性者」
芒格,也就是我們前面説到的巴菲特的好基友,是一個非常強調理性的人。這點我們都知道。
他曾經説過,如果他只能保留一個好的品質,那一定是理性。
這一點也體現在他的婚姻觀上。
在《滾雪球》上,提到芒格説過的一句話:
」我怎麼才能找到那個人呢?加利福尼亞2000萬人口中,有一半是婦女。在這1000萬婦女中,只有200萬人的年齡合適。200萬人中,150萬已經結婚,只剩下50萬。50萬當中的30萬人太愚蠢,另外5萬人又太聰明,剩下的15萬人,我想和她結婚的也就只能裝滿一個籃球場,我要從中找到一個,而且我還必須在她的那個籃球場里。「
且不説芒格設置的這些「篩子」合不合理,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很能説明問題。
芒格的偶像是美國國父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曾經説過他如何判斷要不要和一個女人結婚:
在一張紙的中間劃一條線。左邊寫這個人的優點,右邊寫缺點。如果優點多於缺點,就去和她求婚。
富蘭克林還説:「結婚前要睜大雙眼,結婚后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芒格則對這句話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這種方法也許是對的,但我喜歡一種更難的,實事求是地看清現實,依然去愛。」
芒格還説過:「生命就是一系列的機會成本,你應該和能方便找到的最好的那個人結婚。」
真的是絕對理性啊。
芒格離過一次婚離過婚,又結了一次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叫南希,也離過一次婚。
在他們結婚前,芒格的一個兒子正身患白血病,身子日漸虛弱,然而芒格還是選擇了在這時候和第二任妻子結婚。
理由是:「不要讓一個不幸增加為兩個或者三個。」
芒格很喜歡儒家文化,相比巴菲特是一個很重視家庭的人。
巴菲特和蘇珊都對南希的評價非常高。説芒格因為她變成了更好的人。他們的婚姻很穩定,巴菲特説如果他開婚介所,一定不希望遇到芒格這樣的客户。
他們有8個孩子,他和南希生的第一個兒子小查理説,「媽媽和爸爸都找到了第一次婚姻中缺乏的東西。」
從以上這些故事里,我們能看出芒格的理性中是透着一絲温情的。
我很喜歡他説的一句話:
「想要追到一個人,就要先讓自己配得上她。」
3
彼得林奇
「嫁給股票的男人」
彼得林奇是傳奇基金經理。在他從業的十幾年里,他掌管的基金大幅跑贏大盤,年化收益達到31%,是當之無愧的股神。
然而在他自己寫的《戰勝華爾街》一書里,我卻看到了這樣的故事:
彼得林奇自己説他最愛的是股票,而不是他的妻子,他做夢的時候喊的都是股票的名字,而不是他老婆的名字,哪怕他們睡在同一張牀上;
由於工作太忙,他多年來和妻子最浪漫的一次相遇是很久沒見到面之后的一個早上,他們在車庫里相遇了,他妻子要接送孩子上學,而他要去公司處理事務,他們的車子分開的瞬間,他們打了個照面;
彼得林奇從來不會帶女兒去外面的餐廳吃飯,除非這家餐廳是上市公司,他可以順便做調研;
他好不容易休年假,妻子説服他一起去歐洲旅遊,然而他卻拋下全家人,獨自跑到瑞典去,就因為那里的上市公司多,他要去做調研;
……
姑娘們,嫁給一個男人前,哪怕他再優秀,也要看看他最愛的是不是自己。或者,是不是女人。
4
索羅斯
「愛情是允許破裂的」
索羅斯結過三次婚。
1960年,他與第一任妻子結婚。兩人育有三個孩子。
1983年,索羅斯與小他25歲的第二任妻子結婚,2005年離婚。期間育有兩個孩子。
2013年,索羅斯與小他42歲的現任妻子結婚。
除了三段婚姻,索羅斯還曾與一名前女友拉扯不清。2011年,索羅斯與巴西籍前女友、肥皂劇女星Adriana Ferreyr鬧上了法庭。
很多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這麼相愛,還是分開了?」
「我什麼我還沒找到真愛,我好痛苦。」
「我和他在一起好痛苦,可我離不開他怎麼辦?」
殊不知,一個人的狀態纔是人生的默認狀態。
愛情是可以破裂的,而擁有愛情是幸運的。
把好的關係當做理所當然,纔是為愛失落的根源。
愛情這事,無的接受,有的珍惜。
5
約翰摩根
「找和你般配的人」
金融鉅子約翰摩根想必不用我多介紹。
摩根在給兒子的家書里講:「一旦婚姻投資得當,你的事業也將隨之達到高峰。假如把婚姻視為兒戲,草率決定,隨之而來的懲罰將是離婚、精神痛苦,以及存款金額的鋭減。」
至於什麼是好妻子,他講了三個基本要求一一迷人、有氣質、聰明。此外,摩根還講了一個女性應該有的基本素養:不搬弄是非而且性格好。
從信中內容可見摩根對婚姻的看重。
然而這條件也只有摩根家的兒子能配的上了吧。
對於我們普通人,我覺得巴菲特和芒格的思維更適合我們。
那就是婚姻這件事,追求的是下限不越自己的底線,而不是追求上限。
吳軍老師説美國一個相親網站的老闆和他講,他們的網站用各種標準給用户打分。
一般一個70分的男生,會期待90分以上的女生,但是,90分的女生根本不會看這70分的男生的資料一眼。
所以他們網站的匹配方法就是,不要讓70分的男生看到80分以上的女生,對女生也一樣。
所以這家網站的匹配成功度特別高,大獲用户喜愛。用户約會和結婚后都覺得很幸福。
不要讓人看見自己配不上的人,是獲得好愛情和婚姻的重要方法。
很殘酷,但也很真實。
6
凱恩斯
「為愛改變性取向」
凱恩斯,著名經濟學家。現代宏觀經濟體系都是在他的理論上建立的,而他晚年也是個非常優秀的價值投資者。
早年的凱恩斯是同性戀,而在他40歲那年變成了異性戀。因為他愛上了俄羅斯著名的芭蕾舞演員迪莉婭。
他一生的靈魂伴侶。
當凱恩斯最初見到莉迪婭的時候,莉迪婭還是有夫之婦,她已經跟劇團的一位年輕經理結婚了。
然而凱恩斯卻瘋狂迷戀上了她,他的理性被愛情淹沒。和莉迪婭見面不到兩周,凱恩斯就成了她的情人。
不到七周,凱恩斯就把莉迪婭搬到了自己住的房子旁邊,離他的住所只隔了三個門牌號。
在他和莉迪婭相處期間,他遭到了來自周圍所有朋友的白眼、鄙視甚至惡毒的非議。
但在莉迪婭解除了婚約之后,兩人還是毅然結了婚。在這之后的二十多年婚姻生活里,凱恩斯和莉迪婭相親相愛,生活得非常幸福、滿足。
爲了她,凱恩斯改變了自己的性向。在與迪莉婭舉行婚禮的時候,凱恩斯居然邀請了自己曾經的男友當伴郎。
凱恩斯爲了愛可以承受一切,改變一切。
我們在得不到真愛的時候是否想過,是否是我們的付出還不夠多?
7
段永平
「為愛拋下一切」
段永平在中國企業界和投資界想必無人不知。
曾經小霸王、步步高的掌舵人。
作為步步高子公司的OPPO、VIVO也和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拼多多的黃崢是他的學生。
他在網易、茅臺、蘋果、GE上的投資可謂個個封神。
這樣一個傳奇的男人,在2001年,步步高最巔峰的時候,放下國內的所有,到美國定居。
只爲了和他最愛的人在一起,他的妻子,華裔攝影師劉昕。
看了前面幾個讓人不太舒服的故事,我把我最喜歡的這個故事放在最后。
這是我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樣子。
愛和家庭不就是一切麼?
希望看到最后的你,不至於對愛情和世界失望。
和我一樣,相信真愛永存。
祝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愛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