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潘偉明最終還是想通了 福晟國際賣給順安集團

2022-05-19 16:23

  文/樂居財經 曾樹佳

嘗試過多種自救方式之后,潘偉明最終還是想通了,他決定將上市平臺福晟國際(00627.HK),賣給潛在投資者順安集團。

  按照方案,順安集團將注入2000萬美元現金,幫助福晟國際完成一些過渡性工作,並據此擁有后者75%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雖然這意味着福晟要從資本市場上撤退,但它仍認為這是「恢復公司業務的契機」。

幾乎在潘偉明宣佈賣「殼」的同時,中房股份則收到了上交所的一份退市通知,從5月25日開始,它將進入為期15日的退市整理期。自此,中房股份也將成為繼四年前的中弘股份之后,第二隻退市的地產股。

  這種結局,無疑讓人唏噓。因為中房股份也曾積極地賣「殼」,在六年時間里,它與忠旺集團的重組終止了又重啟,但仍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擱淺。顯然,這家業績起伏的上市公司,並沒有福晟國際那麼幸運。

  在地產圈,一些業績欠收的上市平臺,「披星戴月」了一段時間,慢慢淪為殼公司。他們就像散落在沙灘上,擱淺了的破損船隻,靜靜地等候着新的主人。

  然而,它們面前的那條河,卻一直在奔流,一直在變化。尤其是眼下,地產老闆人人自保,手頭都不富裕,沒有心思再去打同行的「殼」主意,有的地產「殼」無人問津后只能直接退市。

誰在買「殼」?

  福晟國際,是潘偉明手中最后的底牌。哪怕在2019年福晟集團暴雷的最至暗時期,這個上市平臺也沒有打包一起「賣身」予世茂。

  當年9月,潘偉明夫婦使了一招,將福晟國際56.45%股權轉讓給兒子潘浩然。從此福晟集團、福晟國際變成了兩個完全獨立的主體,在經營架構和管理團隊上也從屬於兩套班底。

  但在小潘執掌公司的3年里,福晟國際經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2019年-2021年,其營收分別為15.96億元、11.65億元、22億元,淨利潤則為1.37億元、-13.67億元、-5.80億元。

  截至2021年末,福晟國際共擁有17個項目,其中11個位於長沙,另外6個分佈於福建、上海、福州、香港等地。實際上,這批項目早在2019年前就完成了注入,此后福晟國際在公開市場上便顆粒無收。

  而在現金方面,截至去年底,福晟國際擁有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2.77億元,對應短期借款30.09億元,存在明顯的資金缺口。在外人看來,「如果有其他資產可以變現,潘偉明肯定不捨得賣殼的。」

  因為福晟國際,也是潘偉明此前花了眾多心血收購而來的「殼」。它,原名為佑威國際。是一家總部位於香港的時裝設計及製造商。2000年登陸聯交所主板,伴隨着中國電商零售業務蓬勃發展,公司成衣零售業務遭遇衝擊。

  再加上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佑威的業績更是一蹶不起。2015年,福晟集團風頭正勁,潘偉明開始籌劃收購佑威國際。2017年,他以15.11億港元總代價收購佑威國際,並在交易達成后將其更名為福晟國際。

  但轉眼五年后,潘偉明便以摺合約1.56億港幣棄殼。通過此筆交易,潘老闆能卸下重擔套現離場,順安也能獲得登陸資本市場的一張門票,

據瞭解,新買家順安集團,是來自香港的一家金融服務公司,核心業務包括證券與資產管理、股本債權資本市場、保險與財富管理、資本與股權投資、財務借貸服務等。

  像順安集團這樣的金融公司,經常活躍在香港殼市場中,如果運氣好往往利潤豐厚。它接盤福晟國際,可能少不了這樣的套路。

在地產圈,類似於福晟淪落成「殼資源」、又順利找到下家的案例還有很多。

  殼公司,從本質上説,是上市公司參與資本遊戲陣亡的屍體,本來並不具備復活的價值。然而,在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特殊時期,「殼」卻扮演了資本市場中最玄幻的角色。

前些年,借殼上市本是地產商喜愛的曲線上市方式。通過借殼,地產主體能避開IPO的複雜流程,省去等待的時間成本,搖身一變,迅速對接資本市場。

  直到2010年,「國十條」出臺,要求證監部門暫停批准「存在土地閒置及炒地行為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上市、再融資和重大資產重組。自此,國內房企IPO、借殼及增發的熱度,被壓了下來。

但銀億股份算是趕上了節點,它以33億元成功借殼了*ST蘭光。成功登陸A股后,實控人熊續強就開始不斷藉助資本的力量,壯大銀億系。

  2014年至2016年三年間,銀億完成多筆地產收購,併購數量力壓海航系、復星系,位居民企第一。

  但好景不長,后來的銀億因投資過雜,收益難達預期,業績開始大幅下滑,於2018年底開始暴雷。此后經過兩年的摸索,才確定了重整計劃,並最終等來了「白武士」梓禾瑾芯。

梓禾瑾芯背后實控人葉驥是一名寧波籍商人,現任寧波產城集團董事長。

  但葉老闆並不是憑藉一己之力吞下了*ST銀億。在簽訂重整投資人協議后,梓禾瑾芯的股東陸續增至8名。經股權穿透后可以發現,新增股東里較為知名的海爾金控、吉利科技集團、吉利控股集團的創始人及董事長李書福等,此外,股東中還包括國資參股的私募基金。

去年底,投資人梓禾瑾芯的32億重整投資款全部到位;今年2月,*ST銀億的控股股東由銀億控股變更為梓禾瑾芯,實際控制人由熊續強變更為葉驥。這也意味着,熊續強把多年前買來的「殼」,又賣了出去。

福晟國際、銀億股份的命運何其相似,潘偉明、熊續強都是先高調入殼,流動性危機下又無奈拋售,轉了一圈回到原點,似乎有着「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意味。

  眼下,從「蘭光科技」到「*ST蘭光」,再從「銀億股份」到「*ST銀億」,儘管經歷了舊瓶換新酒的歷程,但「000981」這個任人裝填的軀殼,仍然無法逃脱披星戴帽的命運,待后續重組落定,它可能又要更換一個名字。

更讓人感慨的,要屬浙江廣廈(SH:600052)。它在上世紀90年代,便已通過IPO的方式,正兒八經地登陸上交所,二十余年里,浙江廣廈業務幾經變更,但建築、地產、影視業務,都無法阻止它的滑落。

  宣佈轉型影視的四五年后,浙江廣廈依舊猶如「四不像」,主業並不盡如人意。2020年,它實現營業收入1.86億元,淨虧損仍達到4683.37萬元。

去年年中,樓忠福不堪虧損與債務重壓,其手中2.18億股浙江廣廈股票,最終被放在阿里拍賣平臺開拍。浙江東陽市國資委旗下的東科數字科技,成爲了接盤者,以5.48億元成功拍下。

  半年后,浙江廣廈發佈公告稱,其擬更名為東望時代。與此同時,上市平臺經營範圍變更為節能技術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系統集成服務等。

  曾揚言要「富四代」的東陽商人樓忠福,創立的企業纔剛剛走到第二代,就折戟了;他與兒子樓明,看着浙江廣廈淪落成「殼」,不知會作何感想。

無人接「殼」,直接退市

  多次嘗試重組無果的中房股份(SH:600890),最終還是等來了上交所決定讓其退市的通知。該公司股票將於5月25日進入退市整理期,整理期為15個交易日,預計最后交易日期為6月15日。

  2020年,中房股份的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就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隔年,其營收仍只為269.29萬元,扣非淨利潤為-3045.70萬元。據此,它退市的事實已無法扭轉。

在走到這步田地之前,中房股份有過將近六年時間的「賣殼」行動。

  2015年,中房股份與中國忠旺,便開始籌劃重組事宜。中國忠旺是全球知名的鋁擠壓產品研發製造商,若重組成功,后者便能獲得一個A股殼平臺,前者也會因此擺脫困境,繼續存留於資本市場。

  隔年,中房股份首度公佈資產重組方案,它擬以其持有的新疆中房100%股權作為置出資產,與忠旺精製持有的忠旺集團100%股權中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但忙活了幾年時間,毫無收穫,這次重組計劃於2019年正式終止。

不過,2020年初,兩者新的重組方案再次出爐。中房股份改為通過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忠旺集團100%股權,交易作價305億元。但方案一經公佈,上交所、證監會的問詢便接踵而來。

  頂着各種壓力,重組方案堅持推進了一年有余,最終又於去年8月宣佈擱淺。中房股份直言,交易期間市場環境、相關主體經營情況發生了變化,才導致了重組的終止。

  自此之后,中房股份心灰意冷,徹底躺平,等待退市時刻的到來。回顧它的發展歷程,可謂是起伏不定。

  中房股份的前身本為長鈴實業,19年前從長鈴集團轉投到中房集團旗下,正式進軍房地產業,但不久后其地產業務便陷入停滯。而爲了解決它與中交地產的同業競爭關係,中房集團又將其轉讓給了嘉益投資。

  從2015年開始,中房股份就不再有新增土地儲備和新開工項目,與空殼無異。但它終究還是做不成「殼」,退出了資本舞臺,令人唏噓。

被迫退市的地產股中,除了眼下的中房股份之外,還有四年前的中弘股份(SZ:000979)。

那時候,中弘股份面對重重的債務危機,曾連續啟動了四次引援計劃,與中國港橋、新疆佳龍、加多寶集團、宿州國厚等商討重組。但各種方案最終均無疾而終,中弘無法渡過難關,遂成首隻1元退市地產股

  中弘背后的實控人,是神祕資本玩家王永紅。他於2008年借殼*ST科苑實現上市,並更名為中弘股份。

  此后,中弘股份確立了轉型文旅地產的方向,在各地佈局旅遊大盤,企圖打造一個涵蓋物業管理、中介代理、營銷平臺及文旅地產開發的業務版圖。

  中弘股份在高光時刻,市值曾達到360億元的高位。但2015年之后,王永紅投資的項目進度緩慢、盈利困難,其操縱股價的事情也被曝光在大眾視野之下,公司的資金狀況每況愈下。

  直至2018年退市,中弘股份歷經了十年沉浮,王永紅的多次「保殼」舉措均宣告失敗后,它終成歷史的折角。

危險的邊緣

  地產界仍有許多股票,遊弋在成為「殼」或退市的邊緣。

  比如綠景控股(*ST綠景,SZ:000502),它是國內最早的一批房地產上市公司之一,但錯失了中國地產發展的黃金時代,上市30年來,曾6次更名,並先后步入到酒店、礦產、木薯加工以及醫療大健康等行業。

  隨着公司2018年對醫療資產的轉讓,意味着其前四次轉型均以失敗告終。后來,綠景控股實控人余斌退位,「二代」余豐接班,又試水了教育、互聯網。

  綠景控股曾作價12.17億元,謀求收購K12課外教育培訓公司佳一教育,開啟新的業務轉型。彼時已有人猜測,綠景控股已淪為殼公司,佳一教育是想借助它登陸資本市場。

  不過,這筆交易並沒有進一步的消息,而綠景控股也尋找到了其他重組方案。2021年3月,公司宣佈擬以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盤古數據持有的三河雅力51%股權,進軍互聯網數據市場。

  現今的三河雅力,確實已經成爲了綠景的麾下資產,但對后者的貢獻仍有限。去年,綠景控股營業收入約1.73億元,同比增加1071.14%,但歸母淨利潤虧損約2042萬元,仍面臨退市風險。

今年5月,綠景向交易所申請聽證,試圖避免退市的命運。它的前路有兩種可能,一是如銀億、福晟那般成功做殼,二是如中房、中弘那樣直接退市;從過往的例子看,后者的概率似乎更大一點。

余斌被稱為資本玩家,綠景控股不過是他其中的一張牌而已。更早之前,他曾斥資3477萬元入主人人控股,注入地產業務,將其打造為內房股,並改名為天譽置業(HK:00059)。

  4月19日,天譽置業發佈2021年財報顯示,其年內營業額為77億元,溢利1.1億元;但審計機構普華永道出具了「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意見報告。

三天后,天譽置業股價閃崩,從0.48港元跌至0.085港元,跌幅高達82.29%,總市值縮水至7.18億港元,盤中不得不臨時停牌。

  如今雖然復牌,但仍未有恢復元氣的跡象。倘若后續經營、股價情況未能改善,天譽置業也有淪為殼公司的風險。

  在地產的持續調控下,出險房企不斷增多,假如持續一段時間「披星戴帽」,那很容易就會變為「捕獵者」眼中的上市載體。眼下的藍光發展、泰禾集團等,唯有期盼財務危機能夠儘早度過,方能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