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EA與FIFA「離婚」,只是爲了錢嗎?

2022-05-16 23:40

 

從「百年好合」到「勞燕分飛」。 

5月10日,美國藝電(EA)公司在官方新聞稿中確認,他們將徹底捨棄掉「FIFA」足球遊戲系列的頭銜,從2023年開始推出全新的「EA SPORTS FC」系列作品。在「FIFA」系列中可體驗到的所有遊戲玩法(職業俱樂部、職業聯賽、街球等模式)均將轉移至新作旗下。換句話説,遊戲還是那個遊戲,只是名字變了。

無獨有偶,「FIFA」的版權所有者國際足聯(FIFA)也幾乎同時發表了一篇長文,表示2022年世界盃和2023年女足世界盃的版權不會完全由EA獨佔,會有第三方工作室與國際足聯合作開發新遊戲,為球迷提供更多的選擇。

從1993年合作至今,EA與國際足聯一起走過將近30個年頭——如果是兩個人的結合,我們一般把這叫做「珍珠婚」,寓意30年的婚姻就像珍珠一樣,是經過時間的打磨才成就如今的光滑圓潤。但正如許多走到婚姻盡頭的男女一樣,曾經甜蜜美滿的婚姻,分手時也難免落得一地雞毛。

曾經「百年好合」的恩愛夫妻,如今已然「勞燕分飛」。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起源:相看兩不厭

把時鍾撥回到1991年。由於1988年的體育遊戲《約翰·麥登橄欖球》的成功,EA高層便想要開發一款足球遊戲打進歐洲市場,並命名為《EA Soccer》。不過,你很難想象一款名字是「Soccer」的足球遊戲能夠風靡歐洲——這是因為「Soccer」和「Football」在美式和英式英語中含義不同,英國人一般不會把足球稱作「Soccer」。對於美國人這種無異於作死的「不解風情」,當時負責參與開發的加拿大工作室馬上委託EA歐洲區的總裁和國際足聯商量,看是否能獲得合作,起一個讓歐洲球迷和玩家接受度更高的名字。

1993年,EA和國際足聯簽下5年協議,旗下的新遊戲可以用「FIFA」來命名。初版協議金額沒有對外公佈,但雙方后來在新聞稿里都用「微不足道」來形容。1993年底,《FIFA國際足球》(FIFA International Soccer)正式發售於世嘉MD平臺,遊戲名中雖然仍然帶有「Soccer」,但更重要的是,出現了極具標誌性的「FIFA」字樣。

作為整個系列的開山之作,《FIFA國際足球》的成績相當優秀。遊戲在當年12月才發售,卻以接近50萬份的銷量成為EA當年的賣座之王。合作就此延續下來,初代標題中的「Soccer」日漸被人淡忘(從《FIFA 97》開始就被EA捨棄),「FIFA」之名則響徹世界,逐漸成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視頻遊戲系列之一。

《FIFA 98》是玩家心目中相當經典的一代「FIFA」遊戲,當時,它已經收錄了所有在國際足聯註冊過的國家隊和球員的信息

經過20余年的發展,現在的「FIFA」儼然成爲了獨霸大型足球遊戲市場的巨無霸。每年售出超過1000萬份、總銷量超過3億份的成績,帶來了多達200億美元的銷售額,「FIFA」已經成為擁有上億玩家的遊戲經典。尤其是最近10年里,隨着老對手「實況足球」系列自我挖坑般的急速墜落,「FIFA」已經沒有同類型的競爭者。

「獨佔市場」下的收益是驚人的。除了每年可以賣出千萬數量級的遊戲本體外,「FIFA」內置的終極球隊(FUT)模式以類似抽卡手遊的玩法更是給EA帶來鉅額營收——依照EA在2021年的財報,《FIFA 21》和《NFL 21》的FUT模式總收入為16.2億美元,前者佔了絕大部分。

FUT模式2008年首次加入系列,誕生十余年來,為EA帶來了相當可觀的收入

對國際足聯而言,這同樣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好買賣。

以2020年為例,這一年,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國際足聯總收入僅為2.665億美元,同比下降65%,全年淨虧損達到6.83億美元。其中,授權收入(包含了對EA的獨家授權)為1.589億美元,在總收入中的佔比為59.6%,可以説在其收入構成中有至關重要的位置。當然,2020年是個足球小年,國際足聯旗下沒有舉辦大型賽事,收入並不算多——相比之下,2018年是世界盃年,國際足聯總營收達到了46.41億美元,淨利潤達18.14億美元。不過,在收入鋭減的情況下,國際足聯2020年在授權費方面的收入仍高過企業贊助——國際足聯這一年的贊助收入為6250萬歐元,其中包括了卡塔爾航空等知名企業的贊助。

如今的每一個周末,全球會誕生大約3億場虛擬足球比賽,在世界各地的「FIFA」遊戲里開打。參與者既包括內馬爾和若塔這樣的著名網癮球星,還有很多隻「踢球」不看球的非球迷雲玩家。

實際上,不少職業足球運動員也是「FIFA」玩家

然而,婚姻的激情怎耐得住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道不可彌合的鴻溝在兩者之間悄然撕裂。

破裂:由「琴瑟和鳴」到「同牀異夢」

按照合同,EA與國際足聯的合作將在今年卡塔爾世界盃后到期。因此,續約談判在前年就開始了。然而,「各懷鬼胎」的雙方都在談判桌上擺出了讓對方不太能接受的籌碼。綜合《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報道,以及此前的一些傳言看,在談判中,雙方的訴求是這樣的:

EA表示,希望與FIFA續約8年,並擴大許可經營權的範圍,覆蓋「FIFA」系列所有視頻遊戲和電子競技版權,EA想要在「11對11」的基礎上,拓展出VR遊戲、NFT等領域,在這些領域不再受國際足聯的版權約束,也不想為此新增版權成本。

國際足聯也有新需求,希望EA能夠開出4年10億美元的續約合同,且國際足聯能夠掌握「FIFA」視頻遊戲和電競版權的主動權,甚至在冠名權上,也不再以單一公司獨佔的方式銷售。

對此,EA首席執行官安德魯·威爾遜難掩不滿之意。他認為,玩家的需求決定了EA要在足球遊戲領域進行更多嘗試,進軍更多領域,而目前國際足聯的版權合同實際上阻止了EA做這樣的事。「再説一次,‘FIFA’只是盒子上的名字,但是它阻止我們進入想要的領域的能力。」

也就是説,雙方的主要分歧雖然仍舊在錢上,但並不是簡單的「幾年、多少億合同」的價碼談不攏,還涉及更多細分領域的授權問題。雙方的心理價位差別巨大,讓談判舉步維艱。

今年2月,有媒體曝光了EA CEO安德魯·威爾遜在去年11月一次公司內部會議上的發言,發言中,威爾遜對國際足聯的授權協議頗為直白地表達了不滿

讓國際足聯同樣無法讓步的是,在沒有世界盃的年份,國際足聯年收入處於下滑態勢。疫情出現以來,在諸多行業均不景氣的情況下,遊戲行業反倒逆勢增長,這堅定了國際足聯從遊戲行業分到更大蛋糕的決心。

EA也確實在FUT模式上「大賺特賺」。2020年,16.2億美元的FUT模式總收入佔到EA年收入的28.9%,是國際足聯年收入的數倍,這也讓國際足聯動了「歪心思」。國際足聯希望在新一輪的談判中,不僅大幅提高續約的合同價值,也希望未來EA在FUT模式里的這部分收入拆分出來,單獨計算授權價格。

EA靠「FIFA」招牌賺的錢已經比國際足聯自己的收入還多

國際足聯是「獅子大開口」,還是根據現實提出了合理加碼,站在不同立場上,看法也各有不同。EA則認為自己的獨佔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更多新模式玩法要單獨交錢,受人掣肘,甚至是在自家做大做強的FUT模式上也要被分一杯羹。最終,經過兩年來的多輪談判,EA高層還是痛下狠心,宣佈終止續約。

從此以后,EA公司出品的「FIFA」系列足球遊戲將無法得到國際足聯旗下所有世界大賽,以及世界大賽預選賽下各洲際足聯、足協主辦的賽事的版權,也包括這些賽事中球員的版權和肖像權。今年秋季的《FIFA 23》將為雙方合作的最后一個版本。

國際足聯:我有新的「擬真類足球遊戲」

對足球迷而言,一直以來,國際足聯因其腐敗、貪婪而令人生惡,如從世界盃主辦國身上攫取鉅額利益、罔顧球員健康增設更多比賽、前主席布拉特因貪污受賄下臺等等,「吸血蟲」的標籤一直揮之不去。但在商言商,EA在授權下獲取的超高利潤讓國際足聯認為並不合理。爲了獲取更多遊戲收入,近些年來,國際足聯積極與Epic Games以及2K Sports(「NBA 2K」系列開發商)母公司Take-Two洽談,旨在進一步拓展授權渠道,拓展收入版圖。

5月11日,幾乎在EA給出「離婚通知書」的同時,國際足聯就發文表示,世界盃賽事版權不會完全由EA獨佔,會有第三方工作室與國際足聯合作開發新遊戲。

《FIFA 23》是EA與國際足聯合作的最后一款「FIFA」,那麼將來呢?

在國際足聯的計劃中,雙方合作的新「擬真類足球遊戲」將於2024年推出。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表示:「我可以向你們保證,唯一具有‘FIFA’名稱的,真實、真正的遊戲將是玩家和球迷們可以得到的最好遊戲。《FIFA 23》《FIFA 24》《FIFA 25》和《FIFA 26》等等——不變的是‘FIFA’的名字,它將永遠保持最佳水準。」

話雖然説得很漂亮,能否做到還得日后再看。目前我們只能説,這件事的難度似乎不小。正所謂「隔行如隔山」,且不説車槍球這些項目之間本就不盡相同,單説球類運動之間都難言相通。擬真類足球遊戲的製作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EA做了這麼多年尚且不夠完善,指望新廠商甫一入局就能追上EA運營29年的經驗,談何容易。

也有玩家調侃,「實況足球」(現更名為「eFootball」)的開發商科樂美如果能接盤「FIFA」,來一出「實況變FIFA」,就太有意思了——但如今的科樂美還有這樣的資金、技術和雄心嗎?

科樂美的「實況足球」從2021年開始更名為「eFootball」,也幾乎轉型為純粹的網絡遊戲

EA:「分手」卻並不「分家」

EA想要甩開國際足聯單干,其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EA的底氣在於,「FIFA」的名號固然可貴,但EA的足球遊戲依靠FUT等玩法已經完全養成了自己的玩家生態,輕易不會流失。而且,儘管失去了「FIFA」的招牌,EA還可從其他渠道得到授權,比如從FIFPro,也就是國際足球運動員協會得到授權——別看FIFPro與國際足聯在名字上如此接近(FIFPro在2009年便被國際足聯「招安」),但在球員的姓名和肖像管理上,國際足聯卻無權過問,得由獨立運營的、擁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版權的FIFPro負責。

FIFPro的授權費用並不高,很多國內的足球手遊也能拿到FIFPro授權。此前,EA便通過FIFPro的單獨授權得到了超過30個聯賽、100座球場、700支球隊和1.9萬名球員的版權,EA還可以得到歐足聯、南美足聯以及英超、西甲、德甲聯賽的版權以及耐克等品牌的鼎力支持。

FIFPro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足球遊戲授權來源

事實上,2021年10月,EA便與FIFPro簽署了一項長期續約協議,以確保可以繼續在自家的「FIFA」和未來的其他足球遊戲中使用FIFPro提供的版權。因此,即便EA與國際足聯分道揚鑣,在合同期內,EA依然可以在自家的遊戲中使用真實球員數據。

也就是説,未來,EA失去的只是「FIFA」的名字和世界盃賽事的遊戲版權,但玩家最關心的真實聯賽授權和球隊、球員的數據絕大部分依舊可以保留。在EA的足球遊戲越來越FUT化的時代,在巨大玩家羣體的支撐下,這點損失對EA來説根本不算什麼,甚至可以説省錢了。

此外,EA也做好了與國際足聯「離婚」的準備。一年前,EA就向英國和歐盟知識產權局提交了「EA Sports FC」的商標申請,或許很快我們就能看見一個叫做《EA Sports FC 24》的「新」遊戲。

另外,EA表示,他們仍將與多家合作伙伴繼續保持聯繫。安德魯·威爾遜信心滿滿地説:「全新的獨立平臺將帶來更多機會、創新和發展。我們致力於對這項運動進行有意義的再投資併爲全球球迷帶來更多歡樂、包容性和沉浸感。我們將在未來的幾個月分享更多更新。」

核心:地主家也沒有余糧

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在此次事件中,雙方有哪些難言之隱,並最終促使事態走向無可挽回的結局。

國際足聯希望提高續約價碼,首先源於自己的苦衷。在世界盃年,國際足聯總營收可以達到幾十億美元,而其他年份里只能慘淡經營。2020年,國際足聯從遊戲授權中獲得的收入歷史首次超越了在現實足球中獲得的收入。

現實環境的變化讓國際足聯的經營狀況大不如前

國際足聯不是沒想過「救亡圖存」,但這兩年來,所有的收益都面臨付諸東流的危險。國際足聯先是謀求和中國合作,舉辦擴軍為24支球隊的、4年一屆的世界俱樂部杯,這預計將為國際足聯帶來高達200億美元的收入(同期世界盃上總收益約為50億美元)。但由於疫情影響,世俱杯擴軍不得不暫緩進行。

到今年,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更是謀求世界盃改制,從4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此舉可讓國際足聯的賽事收入翻倍,但在日前於卡塔爾舉行的國際足聯第72屆成員大會上,備受矚目的世界盃改制方案未能進入審議和表決程序。

顯然,與EA的合作是目前在4年一度的世界盃外,國際足聯可以穩定獲得的最大一筆商業收入。

這時的EA,其實早就做好了離開「FIFA」的準備。由於國際足聯並沒有足壇主流的歐洲俱樂部的授權,所以,以往根據五大聯賽的不同政策,EA都是分別和聯賽、俱樂部洽談授權球隊、球場、球衣等元素,偶爾也有談不到授權的時候,這導致近幾年的「FIFA」遊戲中,意甲尤文圖斯俱樂部只能以「皮埃蒙特」的名義出現。

2021年11月,EA在英國和歐盟註冊了「EA Sports FC」商標,給新作留出了足夠的準備時間

國際足聯不希望只給EA一家授權「FIFA」,但為時已晚,EA這些年正是依靠「排他性」「獨佔性」的合作,在近10年來不斷擠壓死敵「實況足球」的生存空間,直到佔據壓倒性優勢。在只有EA一個客户的情況下,國際足聯的談判形勢一開場就處於不利地位。

與「實況足球」相比,憑藉更加真實的遊戲畫面和更加純熟的引擎水平,再加上海量的現有用户羣,EA沒了「FIFA」,可能連皮毛都傷及不到。

結語:許多年后,或許會有不同

在短時間內,合作的結束或許意味着EA、國際足聯和球迷的「三輸」,但對不同的參與者來説,「輸」的程度卻是不同的。手握海量的玩家羣體,以及一個相當成熟的遊戲系列,EA多少有些有恃無恐的味道。國際足聯則面臨短時間的資金損失,以及未來遊戲的不確定性——事實上,很少有人相信新得到授權的「FIFA」會比EA的遊戲更好,如果新的「FIFA」不再是擬真類遊戲,變成「足球經理」或其他類型,接受度同樣成問題。對玩家來説,短期內或許變化不大,「FIFA」仍然是那個每年稍有變化的年貨作品,「實況」似乎仍處於漫長的自我探索中。

只有在一個足夠長期的未來時間段內考察,事情或許纔會有新的變化,如果國際足聯真的能找到足夠靠譜的合作方,我們或許將會看到足球遊戲市場將迎來全新的變化。一家獨大總是不夠好的,如果真的有競爭的話,那當然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好事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