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5-07 20:56
記者 程子姣 陳蜜蜜

5月7日,「下周回國」賈躍亭其IP歸屬地是北京引發熱議。一時間,網友紛紛表示驚奇:賈總回來了?其實這背后是IP屬地的生意。
近期,各大互聯網平臺陸續上線「IP屬地」功能。多位網友發現,「某某媽在美國」「小某在英國」等自媒體賬號主頁的IP屬地大多在中國境內,包括河南省、湖南省等地。各地吃喝玩樂資訊等相關微博也被網友發現IP屬地大多是湖南,而不是「全國各地」。
「網紅遁形」「人在露餡」不少網絡調侃也應運而生,不僅如此,其背后黑灰產也浮出水面。5月6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IP屬地代理成為一門火爆生意,在閒魚等網絡平臺上,有賣家稱可提供IP地址的付費更改服務。
5月7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跟蹤發現,閒魚已下架了部分提供更改IP服務的鏈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閒魚搜索「IP地址」「IP歸屬地」等相關關鍵詞均顯示無相關商品鏈接。但相關服務換關鍵詞仍在被提供。同時,對於某些網絡從業人士來説,換歸屬地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01
IP歸屬地更改服務屏蔽完仍在賣,
賣家稱有些平臺改不了了
4月底,微博全量開放IP屬地功能,至五月頭部互聯網內容平臺IP屬地功能基本全部開通,多位網友發現「某某媽在美國」「小某在英國」等自媒體賬號主頁的IP屬地大多在中國境內,河南省、湖南省等地。網友調侃,」名在留學,人在祖國「。
同時,各地吃喝玩樂資訊等相關微博也被網友發現IP屬地與名稱不符,有微博網友發帖曝光一批冒充北上廣城市資訊的博主,雖然發帖內容是在北上廣吃喝玩樂,但IP顯示他們的發帖地址在湖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隨機點開部分微博有的屬地與名稱相符,有的則不同,例如」重慶吃喝生活「賬號,其IP屬地為北京。

部分觀點認為,賬號內容與屬地不相符或許與賬號代運營公司位置有關,但多位網友仍然認為,不能接受這樣的「不相符」。多位自媒體開始主動更改IP歸屬地,更改歸屬地背后的生意經也浮出水面。
5月6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在某二手電商平臺上,以「IP」為關鍵詞搜索,跳出許多可更改手機或電腦IP地址的選項。

記者於昨日採訪中詢問是否支持更改微博IP屬地時,一名商家對記者表示,支持更改IP屬地,每台設備(電腦、手機)的IP價格最低12元,2台設備起賣。5月7日,該名商家的相關商品鏈接均被下架。
但5月7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仍聯繫到了多個閒魚相關賣家,賣家表示依舊提供相關更改IP屬地服務,部分商家的商品鏈接下架但買家仍可直接聯繫。
某位商家表示,提供動態IP開關飛行模式可以隨機跳轉,並表示「工作室養號都可以「使用。也有商家今日表示,目前騰訊的業務不接了「屏蔽了」,但微博頭條的還可提供服務。

多個賣家仍在閒魚上以通信、網絡工作室身份存在,提供類似流量充值、動態IP等服務。
02
頭部互聯網內容平臺均已上線
IP歸屬地顯示功能
某資深網絡安全從業人士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部分賣家提供的IP屬地更改原理就是使用VPN,「就是在各地建了一個地址池,這些地址可以輪番變化,但是相對於用的人來説是會變化的,有可能現在撥入西安,下次撥入在上海」。
某位互聯網從業人員也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展示了快速更改屬地的成果。該位人士位於北京,其在短時間內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展示了通過技術手段變更的多個歸屬地。

IP 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互聯網協議特有的一種地址,它是IP協議提供的一種統一的地址格式。IP地址為互聯網上的每一個網絡和每一臺主機分配一個邏輯地址,以此來屏蔽物理地址的差異。代理IP則是上網過程中的一箇中間平臺,是由本機電腦先訪問代理IP,之后再由代理IP訪問目標網站頁面。
新京報貝殼財經在百度搜索IP代理,動態IP等仍有大量廣告和經營公司存在。淘寶、拼多多等也存在相關動態IP、IP更改的服務商品鏈接。各商家提供IP服務,包括靜態、動態代理IP,支持電腦、手機、模擬器等設備。存在包年、包月、日租等付費模式。

近期,微博全量上線IP屬地功能,即國內顯示到省份/地區,國外顯示到國家,用户無法關閉該功能。隨后,微信、今日頭條、抖音、小紅書、快手、知乎等平臺也陸續上線「個人主頁展示賬號IP屬地」功能。

新浪微博發佈公告稱,為減少冒充熱點事件當事人、惡意造謠、蹭流量等不良行為,確保傳播內容的真實、透明,於今年3月上線展示用户「IP屬地」功能,全量開放評論展示發評IP屬地功能;上線個人主頁一級頁面展示IP屬地功能。
4月29日,微信方面公告稱,為維護網絡傳播秩序,進一步打擊仿冒搬運、造謠傳謠等行為,微信公眾平臺將顯示用户發佈內容時的IP屬地。
緊接着,4月30日上午,知乎官方賬號發佈了全面上線顯示用户IP屬地的公告。知乎稱,此前站內部分問題的回答展示評論IP屬地,將進一步升級顯示IP地址屬地功能。
多個平臺共改表示,上線IP屬地功能是為維護真實有序的討論氛圍,減少冒充熱點事件當事人、惡意造謠、蹭流量等不良行為。
一般平臺展示的賬號IP屬地為用户最近一次發文或評論時的網絡位置,境內展示到省(區、市),境外展示到國家(地區)。賬號IP屬地以運營商提供信息爲準,相關展示不支持手動開啟或關閉。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許浩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數據安全法》第八條規定:「開展數據處理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和倫理,遵守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誠實守信,履行數據安全保護義務,承擔社會責任,不得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損害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
利用「IP代理」服務進行違法行為,即賣家行為也屬於違法行為。根據《數據安全法》第五十二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公安部在「淨網2021」工作成效發佈會上就曾通報,專門針對網絡電視和 「動態IP代理」等網上違法有害信息滋生的重點基礎資源開展治理,會同有關部門依法查處非法網絡電視平臺146個,關停非法寬帶線路1.3萬余條、寬帶上網賬號5000余個。
他認為,通過使用代理IP修改屬地信息,是向社會公眾提供了虛假的、有誤導性的信息,是屬於不誠信的行為,仍具有一定的違法違規風險。
03
上線IP屬地或響應「清朗行動」,
行動已處置不良賬號13.4億個
互聯網平臺在近期紛紛上線IP屬地功能,被看作是對網信辦「清朗」行動的響應。
今年3月,國家網信辦部署開展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聚焦影響面廣、危害性大的問題開展整治,具體包括10個方面重點任務:一、「清朗·打擊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專項行動;二、「清朗·MCN機構信息內容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三、「清朗·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四、「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五、「清朗·整治應用程序信息服務亂象」專項行動;六、「清朗·規範網絡傳播秩序」專項行動;七、「清朗·2022年算法綜合治理」專項行動;八、「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九、「清朗·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專項行動;十、「清朗·互聯網用户賬號運營專項整治行動」等。
同時,近日,中央網信辦就加強網絡暴力治理進行專門部署,要求網站平臺認真抓好集中整治,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治理工作取得紮實成效。
中央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主要聚焦網絡暴力易發多發、社會影響力大的18家網站平臺,包括新浪微博、抖音、百度貼吧、知乎等,通過建立完善監測識別、實時保護、干預處置、溯源追責、宣傳曝光等措施,進行全鏈條治理。
截至3月17日,國新辦舉行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新聞發佈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盛榮華介紹,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共展開15項專項治理,包括對「飯圈」亂象的專項治理、對互聯網賬號運營亂象的專項治理、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等。全年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2200多萬條,處置賬號13.4億個,封禁主播7200余名,下架應用程序、小程序2160余款,關閉網站3200余家。
據國家網信辦網絡綜合治理局局長張擁軍介紹,今年將對已經認定的網絡謠言開展一次全網清理,打上標籤,作出明示,防止其反覆傳播,重點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民生科普等領域的謠言信息。
同時,要求各網站平臺對敏感領域、敏感事件產生的各種信息加強識別。對影響大、傳播廣的無權威來源信息,及時查證。把謠言信息消滅在萌芽狀態,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對謠言信息發佈和傳播的相關方嚴肅追究,多次發佈傳播謠言信息的賬號主體將全網禁止註冊新賬號。情節特別嚴重的將依法追究責任。
同時,他還稱,今年冬奧會期間,針對攻擊、辱罵谷愛凌、蘇翊鳴等運動員、教練員等網絡暴力行為,網信辦採取了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今年以來,累計清理相關有害信息87.9萬條,處置違法違規賬號4.1萬余個。
但是,網絡暴力、網絡欺凌容易反彈,不可能一「打」即止。今年將指導網站平臺建立網絡暴力行為監測模型,通過分析用户的評論、彈幕等環節的異常行為,綜合舉報數量頻次,準確識別網暴苗頭。網民還可通過國家網信辦舉報中心「12377」熱線電話或網絡等方式進行舉報。
在清理違法違規信息的基礎上,針對參與網絡暴力的賬號,將採取批量禁言、暫停私信等處置措施,防止網暴升級蔓延。研判行為性質,對其中首發、多發、煽動發佈網暴信息的賬號,採取永久禁言、關閉賬號等措施,對涉嫌違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時,強化對用户的保護。指導網站平臺上線「一鍵防護功能」等保護措施,限制陌生人私信、評論和轉發,上線發文警示功能,引導用户友善評論等措施。
一個月十幾元錢,是誰讓IP地址買賣成了灰產
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報道,隨着各大平臺IP歸屬地功能的上線,IP屬地修改服務已成為一門火爆生意。在一些平臺上,就有商家稱可提供IP地址的付費更改服務。當記者問及細節信息時,商家則表示太忙,沒空解釋詳細信息。
而在其他媒體報道中,有知情人士表示,IP歸屬地更改「對專業人士來説,操作難度不大」,「租一個服務器,最便宜的也就一個月十幾元錢」。在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網友詢問如何修改自己的IP地址,而在一些電商平臺上,IP屬地修改服務已悄然上線。
通過購買IP屬地修改服務,用户可以輕易隱藏自己的真實地址,從而規避平臺監管。這實際上消減了各大平臺IP歸屬地功能上線的價值,為一些用户發表不良言論,利用熱點事件惡意造謠、蹭流量等不良行為提供了「保護傘」,甚至引發「地域黑」。對此非法行為,理應及時清理,以維護網絡空間秩序。
事實上,非法IP代理一直都是被嚴厲打擊的對象。公安部在「淨網2021」工作成效發佈會上披露,2021年專門針對 「動態IP代理」等網上違法有害信息滋生的重點基礎資源開展治理,依法關停非法寬帶線路1.3萬余條、寬帶上網賬號5000余個。
如今,利用IP代理進行屬地修改服務這門生意又紅火起來,可能與不少網友擔心「開放IP屬地,感覺自己的生活隱私被暴露了」有關。而一些平臺落實管理責任不嚴,也給這一灰色產業隱匿牟利提供了空間。
但實際上,IP屬地只顯示到省一級行政區域的設置,並不涉及法律所規定的個人私密信息。而明確IP屬地,抬高網絡發言的責任門檻,則可以有效規避一些違法違規乃至網暴行為的發生。這也是在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間做出的平衡選擇。
衆所周知,互聯網空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其開放、交互的特點,又容易產生對「惡」的放大效應。因此,各大平臺上線IP屬地功能,也是在盡一份互聯網企業的責任,是在維護清朗網絡空間,而良好的網絡生態會惠及我們每個人。
所以,對廣大網友而言,花錢買個假IP地址,並不意味着保護了個人隱私,還可能因此泄露瀏覽記錄、賬號密碼等個人信息。而且,頻繁更換IP屬地的用户,也難以獲得信任。
比如,IP屬地公開后,人們才發現一大堆宣稱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博主」原來都在國內,而不少認證為「本地資訊博主」,也出現了IP屬地與資料地址不符,甚至頻繁更換的情況,引發了公眾質疑。
由此來看,在IP屬地付費修改服務灰產中,到底是誰在購買虛假IP地址,這些人又是出於什麼目的,也是個值得追問和關注的問題。而這無疑也給相關平臺和監管部門提了個醒。
目前,一些平臺已通過屏蔽關鍵詞搜索等技術手段清理、壓縮這種灰產交易空間。這説明,平臺方面有責任也有能力管好相關不法行為。接下來,除了擴大關鍵詞屏蔽範圍,平臺方面也可通過加大對商家審覈和處罰力度等方式斬斷相關交易途徑,真正做到守土盡責。
監管部門也不妨加大打擊力度,尤其在各大平臺上線IP歸屬地功能的當口兒,不能讓虛假IP地址買賣成為一門生意。在專項治理之外,也需健全常態化治理制度,無論是IP屬地修改服務灰產,還是利用虛假IP地址實施網絡傳銷、進行網絡詐騙等行為,都需加大全鏈條打擊力度,守護好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新京報評論員 迟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