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五窮月」開局見跌!港股如何絕處逢生?機構看俏這些方向

2022-05-07 15:30

作者:Judy

五月第1周,港股市場繼續走弱。恆生指數周跌5.16%險守兩萬點關口,恆生科指周跌9.74%至4036.26點。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市場一直有「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説法。從歷史數據來看,近十四年,恆指五月共錄得10跌4升。

那本次「五窮月」開局見跌,是否意味着市場底還未到來?目前港股市場又有哪些資產有較強的估值吸引力呢?

對此恆生前海基金分析指,本周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擾動市場:

  • 1)外圍美股下跌,引發市場恐慌。美股5月三大指數集體下挫,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3%,美國抵押貸款利率躍升至5.27%為2009年以來最高,引發了市場對於金融危機的恐慌情緒,導致避險情緒驟升,拋壓增大。
  • 2)人民幣連續貶值,加劇市場對流動性壓力的擔憂。因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推動美元指數持續走強,人民幣快速貶值,加劇了市場對未來可能會出現類似2015年人民幣貶值周期資本市場出現資金外流的擔憂,從而進一步壓制市場的投資信心。
  • 3)短期反彈后獲利回吐的需求。港股也在節前出現了較大的漲幅,市場短期本身就存在回踩的風險,一是因為連續反彈后存在一定獲利盤拋壓,二是恆生指數接近壓力關口,需要進行充分的籌碼交換和消化。

又88家中概股被「預摘牌」

港股或成迴歸首選

此外,中概股監管風波仍持續發酵。今年3月,SEC分別在8日、23日和29日公佈了三批名單,包括百度、愛奇藝、微博在內的11家中概股公司,4月又公佈了兩批,包括理想汽車、知乎、貝殼等29家公司。

5月5日,SEC發佈第六批中概股「預摘牌」名單,將拼多多、京東、網易、小鵬、中國移動、B站等88家中概股公司加入名單中。目前在美股的中概股公司共約250家,「預摘牌」公司數已經超過一半。

SEC」預摘牌「名單(部分)

機構表示,中概股加速回歸已經漸成趨勢,港股成為迴歸首選。在新造車三巨頭「蔚小理」齊聚港股后,知乎也在港交所實現雙重上市,此外B站在港交所的雙重上市申請也已經獲得批准,今年10月將會生效。

申萬宏源表示,預計將有29家公司有望在近期滿足港股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的條件,包括拼多多、愛奇藝、騰訊音樂、唯品會、虎牙等。中概股迴流的風潮將從此前的大型科網巨頭為主,逐步擴散至中小市值的公司,且上市公司的行業分佈將進一步多元化。

廣發證券(香港)發研報指,港股的體量和成交在全球名列前茅,承接能力可能被低估;供給創造需求,未來更多中概股的迴歸有望抬升港股的成交。

與此同時,雙方關於中概股監管方面的交流似乎也在迎來積極信號。4月下旬,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證監會牽頭的中美雙方交流進展非常順利,雙方會在不久的將來達成合作協議,使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能夠合理、合法地在中國開展對從事中概股審計的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不確定性很快就會移除」。

機構:港股低位博反升

或進入長期佈局「舒適期」

展望未來,不少機構表示,港股短期波動不改整體配置優勢,有望迎來温和反彈,關注優質資產機會,如穩增長、科網等。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憶東最新研判表示,建議淡化短期行情波動,聚焦於分辨優質資產的價值並耐心佈局。近期,高層會議的積極政策信號疊加上海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進展,市場情緒短期有望階段性改善,且港股當前極低的估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對衝匯率波動影響。若疫情得到控制,港股有望温和反彈。但反彈持續性和力度將受制於二季度國內經濟壓力以及美聯儲緊縮引發的海外風險,因此,5月行情未必「窮」。

華寶基金經理豐晨成表示,雖然短期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市場仍會有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對港股互聯網股票表現造成了階段性壓力,但理性看待短期衝擊。由於前期經歷過較大幅度的調整,港股互聯網行業估值正處於歷史底部,並且政策壓力已經基本得到釋放,市場情緒有望明顯反轉。

光大證券建議在行業配置方面關注:估值較低具有配置性價比優勢的互聯網科技股;受益於「穩增長」政策發力的建築公司以及資產質地優良的地產公司;受益於疫情拐點,需求有望復甦的酒店、餐飲、旅遊等行業。

拓展閲讀:美國SEC將京東、拼多多、B站等80余家中概股列入「預摘牌名單」

5月打好「翻身仗」!港股低位博反升,哪些券商金股或開局帶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