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日跌去百億美元,「賭徒」即將迎來審判

2022-05-03 12:28

  近日,引發華爾街動盪一年后,始作俑者Bill Hwang命運的靴子落下了。

  美東時間4月27日,Bill Hwang和他的CFO帕特里克·哈利根(Patrick Halligan)於家中被美國聯邦檢察官逮捕,兩人被指控犯有證券欺詐、市場操縱等共11項罪名。一旦這些罪名坐實,等待他們的將是數十年的監禁生活。

  這起案子是去年一場金融動盪的后續。2021年3月,基金公司Archegos賬上150億美元在一天內化為烏有由此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時間,幾大知名投行紛紛折戟,上百億美元一朝蒸發;Archegos員工拿不到年度獎金;房東也忙着起訴其所拖欠的近16萬美元辦公室租金……

  與爆倉后市場一片哀嚎不同,Archegos創始人Bill Hwang似乎沒受到太多影響。他依然住在新澤西州的郊區,開一輛舊奔馳,常捧着一本基督教手冊,偶爾到附近一家普通餐廳吃晚飯。

  爆倉5個月后,在與彭博社的交談中,Bill Hwang狀態放松,有時還會自嘲,唯獨拒絕談論Archegos。當知道他就是那場史詩般崩盤的當事人時,Hwang的老鄰居倒吸了一口涼氣:「你説的是百億?」

  Bill Hwang是老虎基金(Tiger Fund)羅伯遜培養出來的門徒。他熱衷慈善,看起來低調淳朴,習慣用宗教的視角看待自己所賺的錢,「這一切不僅僅是爲了錢……而是爲了未來,上帝總是能夠看到未來。」

  但到資本市場上,他會立馬換成另一副面孔。他喜歡重倉押注少數不被看好的股票,多年來年收益維持在40—80%之間。據路透社報道,「Bill Hwang在投資上非常激進,是可能做出超乎想象的事情的人。」

  起訴書顯示,Bill Hwang曾尋求老同事和朋友的幫助,以達到交易的最大影響力;運用高槓杆,撬動華爾街大量借款;更重要的是,Bill Hwang選擇了不需要披露詳細倉位的家庭式基金,這讓Archegos祕密控制多家公司過半的股份,幾次佔每日交易總量超35%,卻很難被發現。

  收益激增后,不願看着一大筆可觀的服務費從手中溜走,投行們紛紛上門拉攏Bill Hwang。Bill Hwang也沒推辭,而是仗着自己是大客户,要求投行降低抵押要求,以此撬動更大槓桿。

  隨着一夜爆雷,這些以億為單位的財富蒸發了。只是還是沒人知道,Bill Hwang究竟還有多少身家。前員工們猜測,低調的Bill Hwang有可能還是個億萬富翁。

  被抓前夕,Bill Hwang還在用自己剩下的資金和影響力扶持他的門徒們。他們延續Bill Hwang的風格,在距Archegos兩條街外的地方辦公,有家基金名叫Red Ember Capital,還有家叫Arise N parners,這個詞的中文意思為「復活」。

  Bill Hwang最初不叫Bill Hwang,叫黃聖國(Sung KooK Hwang)

  1964年,黃聖國出生在韓國一個清貧的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牧師,母親是傳教士。80年代,正讀高三的黃隨父母移居美國,不久后父親意外離世,家里主要收入來源沒了,他考慮過早早工作好減輕家里的負擔,但母親寧願打零工也不同意他輟學。

  最后,黃考上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學畢業后,又考進卡耐基梅隆大學讀MBA。有人問他:「為什麼畢業不直接工作積累經驗?」他苦笑説:「因為我找不到工作。」

  讀完MBA,黃聖國跟很多同學一樣到華爾街工作,在紐約現代證券當銷售。但黃聖國説話本就慢吞吞的,在快節奏的華爾街,語速顯得更慢了,往往電話還沒説完就被掛掉。

  直到1994年前后,他給一位客户的薦股給對方帶來了大量收益,令對方印象深刻,將「最佳外部銷售獎」評給他,后來還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這位顧客就是和索羅斯齊名的老虎基金創始人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在他的手下,黃聖國磨練出高超的選股技巧。

  2000年,受納斯達克網絡股災波及,老虎基金被迫清盤,不甘心的羅伯遜決定發起一項「幼虎養成計劃」,把自己的財富和資源分給他看好的60多個交易員,黃也是虎崽之一,分到了2300萬美元初始資金。次年,黃在紐約成立了老虎亞洲基金(Tiger Asia Management),開始自己的事業。

  有一年,黃賺了將近1億美元,沒想到在參加基金大佬們的聚會時被脱口秀主持人説:「這位是現在全場最窮的人。」那段時間,黃一走進辦公室,整個氣氛就會降到冰點。

黃太渴望證明自己了,他在美國和中國香港等地來回奔波,用借來的錢買下大量像Linkedln那樣有潛力的公司股票。同時,他又相當低調,爲了保密自己的投資策略,很少參與基金討論。

  隨着股票升值,黃的基金規模增長到超過50億美元。據一位前同事回憶,那段時間,他偶爾會主動跟人問好。

  或許是增長過快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2010年10月,老虎亞洲收到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傳票,人們這才知道黃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操作方式。

  據SEC指控披露,黃先是讓CFO帕克拋售股票壓低股價,隨着資產升值,公司收取近50萬美元的管理費。另一方面,黃參與兩家銀行發行的低價股,在配售之前違約把股票都拋售出去,從中賺了1620萬美元。

那之后,據傳黃開始反思自己,性格更加平和,熱衷佈道和慈善,2011年初買了時值181美金一股、共計19000余股亞馬遜股票捐給慈善基金會。在后來接受神學網站Fuller採訪時,他稱:「我一生追求的是信仰,希望通過資本去幫助全人類去改變生活,並不是爲了錢。」

  2012年,SEC正式指控老虎亞洲內幕交易罪,其沒有承認,繳納了4400萬美元罰款達成和解。此外,香港證監會也申請禁止老虎亞洲的交易,並凍結了超3000萬美元資金。

  「我們將繼續在美國和海外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並期待着將這些問題拋在腦后。」Bill Hwang在一封信里寫道。

  爲了避免監管,2012年8月,Bill Hwang決定歸還所有外部基金,將17人的公司改成家族投資辦公室並取名Archegos,自己和朋友湊了2億美元的初始資金。

家族式基金最大的好處是不用披露持有的股權和資金去向,按規定,SEC要求管理體量超1億美元的基金按時披露這些信息。因為這一原因,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等華爾街對衝基金大佬也已陸續如此轉型。

轉型之后,Bill Hwang越發激進。Archegos要用15美元的抵押品借85美元,5倍的高槓杆使很多銀行猶豫不決,但Hwang很快找到了願意交易的人。

  野村證券在2012年就認識Bill Hwang,原本對他市場操作的印象並不好,但后來野村得知他對美國和亞洲科技股、媒體股有大量需求,心想他已經交過罰金,就這樣改變了態度,開始合作。很快,Archegos成了野村十大客户之一。

圖片來自前述採訪視頻

圖片來自前述採訪視頻

  據《華爾街日報》,隨着持有的Viacom CBS和Discovery的倉位飆升,該公司從瑞士信貸也獲得了大部分融資。

  其他投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也願意借錢給他,因此獲得不菲的服務費。有一個季度,高盛利潤翻了一倍多,甚至在報告中描述,「股票衍生品交易量大漲」。Hwang見狀,要求投行減少抵押品價值。

  一位熟悉Hwang的人接受IPO Edge採訪時表示,Hwang以使用高槓杆而聞名。據路透社報道,Bill Hwang自己的家族基金只有大約100億美元資產,但他通過槓桿交易持有的倉位超過500億美元。

  2021年前兩個月,Bill Hwang用5倍槓桿,基金淨資產峰值達到150億美元,收益率達到200%。另外,Hwang還重倉了Viacom CBS、Discovery、百度、愛奇藝、騰訊音樂、跟誰學等股票,隨着股價飆升,Archegos獲利數十億美元。但Hwang把賺的錢繼續用以高槓杆投資。

  起訴書顯示,截至去年3月的一年內,騙局讓Hwang的個人投資組合規模從15億美元增至350億美元;因為運用槓桿,Archegos包括向華爾街機構借款在內的市場倉位總規模從100億美元達到巔峰期的1600億美元

運氣在身邊時,BIll Hwang做慈善也能創收。2018年底,Bill Hwang賣出了早年買到的亞馬遜股票,彼時已經從181美元每股漲到1800美元,價值超2795萬美元。

  《征途美國》的作者寫道:「Bill Hwang告訴我,如果他買了一隻股票,股票還在跌時,他一定會相信自己的判斷並且能夠堅持下來。」這個習慣令他賺得盆滿缽滿,但也將他推向深淵。

  3月24日,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通過,許多中概股聞訊出逃,Archegos因持有大量中概股,眼睜睜看着它們全線下跌,跟誰學跌幅超50%、騰訊音樂跌幅區間超35%、 Viacom跌幅超30%……Archegos幾乎處於爆倉邊緣。

  與此同時,Archegos重倉的Viacom CBS突然宣佈增發30億美元普通股,股價狂瀉。Archegos沒有按照銀行的意思追加抵押,而是要求Halligan更加瘋狂地買入,希望能扭轉下跌。Halligan曾質疑過,但最終還是執行了命令。

  另一邊,Archegos有員工傳Archegos會申請破產。爲了穩住員工,Hwang召開了一次電話會議給他們打氣,「最合適的計劃正在討論中。」並希望被強制買了公司基金的員工與他們一起渡過難關。

  銀行出售了大量抵押的證券以填補債務,Archegos無法按銀行要求提供更多抵押,在最后一根稻草的重壓下,Hwang只能清算資產190億美元。據《華爾街日報》採訪到的交易員和投資者稱,僅10天內Bill Hwang 就損失了大約80億美元,這是他們所見過的如此鉅額損失中最快的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據瑞信表示,在崩盤之前,Hwang的公司從在該行的賬户中轉出了超過20億美元超額保證金。

  這只是個開始。Hwang採用的高槓杆使相關股票那一周蒸發了330億美元。高盛最早察覺到苗頭不對,甩賣了105億美元股票,隨后摩根甩賣了80億美元,瑞信虧了50億美元,來不及拋售的野村損失數十億美元,評級隨之被下調。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也全線下跌。瑞信7名主管先后引咎辭職;野村CEO奧田健太郎因此工資縮水到290萬美元一年。

  《金融時報》評價 Bill Hwang,「就像是Reddit上的短線交易員,在拿到了高盛的信貸之后,就飄了。」

  3月29日,有人戲仿Bill Hwang發了一條推特:「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那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欠銀行1億美元,那就是銀行的問題。但很明顯,如果你用150億美元垃圾股票問銀行融了800億美元去投資后又被強行平倉,那麼你們倆就完蛋了。」

  第二天,已經退休的羅伯遜公開發聲支持Bill Hwang,稱對他的遭遇感到非常難過,爆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只是很不幸的,這次中招的是Bill,實際上Bill是一個很棒的人。他本人非常願意繼續投資他。據悉,Bill Hwang已被德銀列為黑名單。

  事實上,Bill Hwang的生活還是朴素的。Bill時常想要尋找答案,就像2012年時那樣。他在家門廊下的塑料椅子上坐着,穿藍綠色的襯衫,藍色的工裝褲,阿迪達斯拖鞋。手邊還有一本《上帝所賜的軍裝》,里面有一句:「要穿戴上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以便能夠抵擋魔鬼的陰謀。」

  而Hwang沒有付清房租,Archegos所屬的38層的辦公室大多已被清空,他資助的基督教慈善機構Grace and Mercy Foundation也開源節流,搬到更便宜的22樓。員工被強制投入Archegos基金的錢和年度獎金還沒拿到,「這些錢都沒了,我們處境很困難。」因為排隊的員工太多,重組顧問們甚至忙不過來。

  據彭博社報道,那段時間Bill Hwang一直在讀C.S. Lewis的「The Screwtape Letters」(地獄來鴻),以尋找走出當前困境的指引。

  值得一提的是,爆倉后六個月,SEC宣佈正在採取措施使家族理財室相關方披露更多信息。

  4月27日早上6點被捕后,Bill Hwang拒不認罪,Halligan的律師Mary Mulligan也説,她的當事人「是無辜的,將被證明無罪」。

  隨后,Bill Hwang和Halligan分別交了500萬美元和100萬美元保釋金后獲釋,前者還抵押了兩處房產,為確保他們不離開新澤西康涅狄格州,還得交出護照,等着5月19日回到曼哈頓下城法院開庭。此外,Bill Hwang還要應付SEC的起訴。

  Bill Hwang戴着口罩,綠色襯衫和棕色褲子,平和地對檢察官説,他的妻子會交出她的護照,因為他的護照丟了。

Bill Hwang有過類似的處理經驗。2013年,老虎亞洲承認內幕交易,但Bill Hwang還是沒認罪,他們聘請了高級律師,將賠償降到最低。現在,不認罪似乎仍和當年一樣帶着某種僥倖。

  SEC前主席哈維·皮特(Harvey Pitt)説:「這類案件不多,想贏他們並不容易。」

  歷史上可供參考的判決是對衝基金巨頭SAC。2013年,明星基金管理人史蒂芬·科恩(Steven A. Cohen)控制的SAC資本被指控犯有內幕交易罪、證券欺詐等四項罪名,被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起訴。

  但科恩既不承認也未否認存在不當行為。由於美國官方並未找到充足證據,只能發起和解。SEC的一位律師説:「所有人都很震驚。史蒂夫·科恩好像確實把我們打敗了。」

  科恩同意和解,SAC承認了內幕交易罪等數項罪名,繳納支付了近12億美元的刑事處罰金,外加6.16億美元與SEC的和解金。檢察官表示:「合計18億美元的罰款,對政府方面來説,將是有史以來有關內幕交易罪行的最大規模罰款。」此外,科恩關閉了公司,和解協議禁止他與外部投資者接觸,需要官方批准才能再次進入對衝基金行業。

而Bill Hwang的罪名和涉案金額都遠遠超過科恩,沒人知道等待他的會是什麼。

  在早年Bill Hwang的採訪中,他緩慢地説:「我的讀經之旅真正開始是在五六年前,我的公司面臨很多問題的時候,那時我知道這些問題是金錢和關係解決不了的,我意識到,我得向神明尋求答案……我是真的很想幫助人們讀聖經,愛神的話,愛基督耶穌並跟隨他,理解神的工作,明白他是怎樣掌管世界的,並且參與其中。」

  過了會兒,底下有個彈幕幽幽飄過:god沒叫你賭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