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手房業務拖累、踩雷「大客户」,地產代理商業績大跳水,風險仍存

2022-05-02 14:07

近期,易居企業控股、世聯行、合富輝煌等地產代理商披露2021年度業績報告,無一例外止盈轉虧。其中,易居企業控股錄得虧損88.93億元,另在4月構成規模3億美元票據違約,成為國內首家公開「爆雷」地產代理商。

  年報季即將結束,房地產代理行業的業績表現陸續曝光,財報顯示,易居企業控股、世聯行、合富輝煌等地產代理商遭遇業績虧損。而出現這種普跌主要是因為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另外與一些頭部地產公司爆雷有一定關係。

  有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表示,來自房地產開發端的風險或加速中介代理平臺洗牌。「目前整個地產行業洗牌已經波及到代理商,如果再經歷一輪洗牌,能夠存活良好的更少。」

一手房業務拖累

地產代理商普虧

  因為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地產代理行業遭遇普遍虧損。截至4月29日,易居企業控股、世聯行、房多多、合富輝煌等過半頭部上市地產代理商披露了2021年報或未經審覈業績報告,上述企業報告期內依次錄得淨利潤-88.93億元、-11.29億元、-11.71億元、-4.45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比變化為-3021%、-1118%、-431%、-396%。

  其中,除了敲響退市警鍾的房多多繼2019年、2020年分別錄得淨虧損5.1億元、2.2億元后再度虧損,易居企業控股、世聯行、合富輝煌屬於首次止盈轉虧。

  對於虧損原因,這些地產代理商指出是房地產下行所帶來的「連鎖反應」,諸如「商業承兑匯票逾期未兑付」「個別房企客户的信貸質素惡化」「壞賬撥備增多」等,影響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紅周刊》梳理企業公告發現,2021年上述代理商均計提較大額度資產減值準備,易居企業控股、世聯行、房多多、合富輝煌計提減值或壞賬撥備分別為66.68億元、16.6億元、6.13億元、3.06億港元(約合2.58億元人民幣)。

  《紅周刊》瞭解到,從業務類型上看,上述企業區別於貝殼、我愛我家等發家於二手房業務的中介平臺,易居企業控股、世聯行、房多多更多聚焦於新房代理市場,做「B端市場的生意」。其中,房多多標榜做「中介的中介」,本質上是為商家用户構建服務平臺;而圍繞「大交易、大資管」開展業務佈局的世聯行,大方向是「to G(地方政府)、to B(大型企業)再to C」;易居企業涵蓋易居營銷、克而瑞、易居房友等業務產品,對應提供一手房代理、房地產數據及諮詢以及房地產經紀網絡三大業務。

  而定位一手房代理,也確實曾給上述企業帶來高速發展時刻。以易居企業控股為例,《紅周刊》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易居企業控股一手房代理服務收入依次為39.27億元、47.53億元、45.66億元、32.62億元,佔各年總營收比重為84.75%、79.91%,50.21%,40.52%。其間,伴隨房地產經紀網絡、房地產數據及諮詢業務營收擴大,其一手房代理服務收入佔比自2017年到達頂峰后逐漸下行,但該業務板塊貢獻營收佔比仍居於公司三大業務板塊第一。

  但在房企銷售額普遍下行的情況下,一手房代理商首當其衝地遭遇業績下滑風險。2021年,易居企業控股一手房代理收入為19.76億元,同比下降34.93%,在三大業務板塊中降幅最高;佔總營收比重則下降至22.34%,昔日的營收主力板塊開始被其房地產經紀網絡服務反超。

  和易居企業控股類似,世聯行2021年代理銷售業務收入24.01億元,同比下降19.81%,為上市公司貢獻營收佔比減少5個百分點至39.48%。已結算代理銷售額3134.79億元,增長率-18.43%;已結算代理銷售面積2959.65萬平方米,增長率-13.63%;代理收費平均費率0.77%,低於2020年的0.78%和2019年的0.8%。

  對此,廣東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向《紅周刊》表示,當前地產代理商在新房代理方面業績下滑嚴重,主要跟其與開發商的緊密捆綁及賴以一手房貢獻業績有關。「比如,就中原在廣州的門店而言,70%至80%的佣金收入是來自於一手房代理。今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影響,地產銷售額普遍下滑,像我們在廣州白雲區代理的6個樓盤就關閉了半個月,對整體業績的影響可想而知。」

易居、世聯行踩雷「大客户」

風險釋放仍在進行中

  在遭遇賬面虧損的情況下,一些地產代理商的風險實際還未釋放完成。比如押注部分「爆雷」開發商的代理機構,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以近半年遭遇股價腰斬的世聯行為例,據年報介紹,導致虧損最重要原因在於「某大客户資金周轉困難,出現了商業承兑匯票逾期未兑付的情況,部分開發商客户出現融資困難、資金鍊緊張的狀況」,應收款項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同比增加10.41億元。

  儘管世聯行未點名「大客户」是誰,但公司以往年報顯示,這或與恆大集團有關。2020年,恆大以7.15億元銷售額佔公司年度銷售總額比例達10.64%,繫世聯行第一大客户。2021年,公司明確涉及恆大集團的權益性投資價值變動為-8500萬元。

  截至2021年底,世聯行的應收款項仍有相當一部分源自恆大。年報介紹,世聯行應收恆大集團及其關聯方的應收款項合計12.53億元,另通過間接投資持有其子公司恆大地產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為1億元。如今,昔日大客户深陷流動性危機,世聯行前述應收款型和投資面臨較大風險敞口。

  而今年4月份觸發美元債違約的易居企業控股,與「大客户」的深度捆綁有過之而無不及。其2018年赴港上市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參股陣營包括恆大、富力、龍光、新力、禹洲等26家房企,然而過去一年,上述房企過半出現流動性危機。

  根據易居企業控股近期發佈的未經審覈業績公告,公司預期信貸損失的金融資產虧損撥備(扣除撥回)從2020年的約1.72億元增加3765%至2021年的66.68億元,原因為「個別房企客户信貸素質惡化」「個別房地產客户的未償還貿易相關應收款項」。根據其以往業務構成,易居企業控股觸雷對象同樣繞不開恆大。《紅周刊》統計,2018年至2020年,恆大為易居企業控股貢獻的營業收入依次為18.7億元、16.4億元、13.2億元,佔比公司總營收依次為31.5%、18.0%、16.4%,儘管其營收佔比有所下降,但其間始終為易居企業控股單一最大客户。

  據易居企業控股此前公告,截至2021年中,易居企業控股的應收賬款為74.34億元,其中恆大是其單一最大客户,涉及恆大的應收款項在35~40億元,佔其總應收賬款比重約50%。可以説,深陷流動性危機的恆大集團直接令易居業績承壓。

  「‘大客户依賴’其實是企業的一種經營理念和業務結構。」黃韜對此表示,「我們將業務模式分為‘大樹式’或者‘森林式’,前者好比一棵大樹死掉,主營業務也就隨之倒下,確實有很大風險;后者可能是一棵小樹死去,但還有其他的。這是經營理念的差異,企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階段有靈活的選擇。想要持續生存下去,關鍵還是要維持核心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

地產代理商業務和人員收縮

行業轉型前景不樂觀

  與業績承壓相伴隨,地產中介及代理商開始收縮業務以及人員編制。比如,今年3月,在線房產交易平臺Q房網發佈內部通知,宣告上海雲房數據服務有限公司歇業,原因為該公司「持續虧損、無力維持正常經營」;而某頭部上市中介平臺,則在當月傳出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羣部門人員優化10%的消息。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發佈的《全國房產經紀行業季報(2022年一季度)》顯示,2022年前3月,受市場環境影響,全國房產經紀公司數量持續減少,3月環比降幅達12.1%。

  實際上,部分地產代理商在去年就已經開啟人員優化進程。《紅周刊》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房多多員工總數為604人,同比減少64.98%;世聯行員工總數為14006人,較上年同期減少34.05%。

  具體來看,以世聯行為例,其2021年各專業構成類別中,員工裁撤比例居前三的是金融類、業務支持類和銷售類,截至報告期末分別存續124人、1210人、5987人,同比減少57.2%、48.33%、43.08%。與之對應的,資產運營類是其惟一員工數量正增長的專業類別,截至報告期末存續3068人,較上年同期增加1.52%。

  《紅周刊》發現,世聯行的動作既與行業內普遍收縮有關,也與自身業務轉型有關。這不僅世聯行,其他地產代理商也在謀求轉型。

  據瞭解,地產代理商紛紛在金融業務、長租公寓、數字服務等領域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比如,房多多寄希望於打造數字化服務產品「房雲SaaS」。易居企業控股自2020年起與阿里聯合推出天貓好房,並以此為平臺開展數字營銷服務,該業務板塊在2021年實現收入34.43億元,同比大增202.53%。世聯行在引入珠海大橫琴集團並讓渡控股權的2020年,亦藉機宣佈朝向「大交易+大資管」轉型,前者包括代理銷售和金融業務;后者包括城市資產管理、空間運營、招商租賃業務等。2021年,世聯行處置了酒店管理、公寓管理類公司60余家;另通過投資新設及收購資產等形式取得商業保理、房地產顧問諮詢及城市運營服務類公司40余家,「大資管」業務落地明顯。

  不過,《紅周刊》梳理發現,世聯行的新增業務盈利能力有待提升。2021年,其新增城市資產管理、空間運營業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34億元、5.49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為12.10%、9.02%。然而前者毛利率為11.29%,低於其「老本行」代理銷售所表現出的24.8%;后者營收尚未覆蓋成本,毛利率為-12.2%。

  黃韜對此表示,目前地產代理商的新型業務對於提升行業整體運營水平有益,但不宜誇大其作用,「比如互聯網+、數字化營銷等業務,能夠完善方案整合、提升配套服務,但它們仍然無法代替最重要的線下銷售。」

  空·白研究院創始人楊現領則向《紅周刊》表示,依靠「信息差、資源差」這種簡單的運營邏輯是中介機構及代理商們出現困境的本質原因,只是該輪市場下行讓大家的風險暴露得更加清楚,「如果不重新找到行業的角色和價值,所謂的‘護城河’或‘第二增長曲線’依舊非常難。」

  從未來趨勢來看,黃韜認為地產代理商仍有可觀的市場份額,代理機構的營銷策劃等功能也不會消失,「僅以廣州為例,10萬套一手房住宅,意味着兩三千億元的銷售額,按照代理公司能夠分到10%的銷售額來看,也有幾百億元,市場份額還是很大的。」

  與此同時,能夠順利「渡劫」的代理商將「有得做」。「一是開發商需要賣貨,也存在競爭,需要跟代理公司合作;二是目前市面上聚焦一手房業務的代理商其實沒有多少家可選,而目前整個地產行業洗牌已經波及到代理商,如果再經歷一輪洗牌,能夠存活良好的更少。」黃韜對此表示。

  他補充説,屆時整個中介代理行業可能面臨一個新的課題,比如開發商是否會形成自己的銷售模式,淡化代理功能;再是利潤率問題,「因為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開發商給到代理公司的利潤未必會提高,有時候規模越做越大,利潤反而在下降。這是行業考慮的新課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