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回顧巴菲特令中國投資圈印象最深刻的一筆投資:中國石油

2022-05-01 19:05

  巴菲特至今沒有再買中石油。

  美國時間2022年4月29日,沃倫.巴菲特與老搭檔查理.芒格一起亮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下稱「伯克希爾」)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

  近年來,巴菲特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及中國市場,本次股東大會上,兩位「股神」也再次被問及關於投資中國的問題。對此芒格直言,在中國市場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公司。這一點,從巴菲特對中國公司的持倉上可見一斑。

  伯克希爾披露的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比亞迪持倉市值在伯克希爾重倉股中居第八位,持股市值合計76.93億美元。而巴菲特對中國公司的第一筆投資始於2002年的中國石油股份(00857.HK,下稱「中國石油」),這也是21世紀以來,巴菲特第一次買入石油股。而事實證明,這也是巴菲特投資的幾隻石油股中,最經典的案例之一。

  根據巴菲特2007年的致股東信,2002年至2003年期間,伯克希爾共計支出4.88億美元購入1.3%的中國石油港股股票,一舉成爲了中國石油第二大股東。

  在巴菲特買入中國石油的2003年,受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影響,原油價格大部分時間高位運行。在此推動下,中國石油運營業績創歷史新高。2003年公司營業收入為3037.79億元,同比上升24.3%,其中油氣勘探開採及煉油銷售業務合計佔比為84.0%;經營利潤為1003.68 億元,同比上升 37.10%,其中油氣勘探業務佔比為92.0%,為其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同時2003年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上升至1388.2億元,同比上升41.2%。

  那一年,伯克希爾淨值增加了136億美元,每股淨值為5.05萬美元,增長21%,股價達到了8.4萬美元/股。

  此后數年內,原油價格處於上行通道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石油生產企業,中國石油也受益於油價上漲而市值持續上升。包括BP Amoco plc、Credit Suisse Group、JPMorgan Chase & Co. Templeton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在內的機構先后出現在股東名單中,公佈的直接持股數量也不斷變化,巴菲特始終按兵不動。

  到2007年下半年,在油價顯著上升與中國石油的管理層經營得當這兩個因素驅動下,中國石油市值達到2750億美元。這一年,巴菲特以40億美元的價格將中國石油股票盡數拋售,獲得大約700%的超額收益。

  巴菲特在當年的致股東信中寫道:與其他大型石油公司比較后,我認為股價已經達到了自己的預期。他還特別提到,投資中國石油的大額利潤使得公司向美國國税局繳納了12億美元的税。此筆税款大約夠美國政府運作4小時的費用,包括了國防、社會保障等。

  這一筆投資當時引起市場對中國石油價值的熱烈討論,也讓更多的人好奇巴菲特是用什麼方式選取投資標的。對此巴菲特的答案十分簡單:「看財報。」理由是:「夠便宜。」

  巴菲特在往年的股東大會上被問及「為何不做更多的研究,僅靠一份財報就決定投資時」表示,對於公司的具體情況沒有問過任何人,自己讀到的中國石油年報,公司市值只有350億美元,但芒格和自己都認為公司應該值1000億美元。

  「我們不喜歡做事要精確到小數點3位以后,如果有人體重約為300~350磅,我不需要精確的體重就知道他是個胖子。」他直言,如果根據中國石油年報上的數字還做不了決定,那投資者應該直接看下一家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巴菲特買入的其他公司,他持有中國石油的時間相對較短,並不符合其一貫的「買入—持有」風格。並且,就在巴菲特清倉不久,中國石油在A股完成上市,股價急劇上漲,並一度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

  對此巴菲特表示,如果中國石油跌到他認為足夠大折扣的價格,自己會考慮再次買入。雖然巴菲特並未具體提及足夠大的折扣是幾折,但縱觀中國石油股價變化,在他拋售后的數年中多次跌至「腰斬」以下。

  其中,中國石油H股在2007年觸及11.676港元/股后迅速回落至2.408港元/股,於2014年9月反彈至8.68元/股,於2016年初跌回3.23港元/股,2018年反彈回到5港元/股以上后再次下跌,2020年初跌至最低1.905港元/股。A股股價則在發行上市后一路下行,雖在2009年、2014-2015年間有過較為顯著的回升,但再未能超過往日高點。

  而巴菲特在低油價時先后買入康菲石油、菲利普66、西方石油等公司,且在投資康菲石油與西方石油時兩度「失利」,卻再未「光顧」中國石油。截至發稿時的最新股價,中國石油H股報3.8港元,A股報5.38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