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投資大師如何面對回撤?

2022-04-27 19:01

文章來源:老虎投資家(ID:laohutouzijia)

熟悉投資的朋友都知道,風險和收益是對孿生兄弟,追求更高的收益就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風險。在關注收益的同時,需要衡量潛在的風險。比較常見的衡量風險的指標有兩個,一是夏普比率,另一個則是最大回撤。

不過,不少朋友在篩選基金的時候,也有一些疑問:

1.最大回撤值得是虧損嗎?

2.最大回撤越小越好嗎?

3.買入基金后創出了最大回撤,我該怎麼辦呢?

市場有連續上漲的時候,就有連續下跌的時候。基金同樣如此,前期漲幅較大的基金較多都出現了大幅回撤,甚至有發生今年來最大回撤的。

那麼這幾天充斥大家耳畔的回撤、最大回撤到底是什麼?

 1 

 回撤對於投資的影響 

回撤,是投資中常見的一個名詞,用來描述一段時間內基金資產減少的情況。具體來説,是在一特定的時期內,基金淨值由最高值一直向后推移,直到淨值回落到最低值,這一期間淨值減少的幅度。在選定的時間段內,可能會出現多次淨值回落的情況,這時選取其中一段最大的回落情形,就是最大回撤。

最大回撤也可理解為可能發生的最大虧損幅度,其值等於基金淨值曲線上,高點到后期低點的回撤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回撤是衡量投資風險控制能力最常用的指標,描述了投資者可能面臨的最大虧損。簡單來説就是過去某一段時間內基金最大的跌幅。

比如假設某基金一年內的淨值走勢如下圖,總共經歷了兩次下跌。從4月的1.5元下跌到5月的1.1元,跌幅為26.67%。隨后在8月上漲到1.8元,然后再次下跌到11月的1.4元,此次跌幅22.22%。那麼這一年該基金的最大回撤是26.67%。

基金的最大回撤與投資標的、投資策略和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都有關係。此外,市場行情好壞也影響着基金回撤的幅度。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市場都在上漲的時候,很難説誰的投資管理能力更好。但是拉長周期后,市場難免會出現下跌,給基金淨值帶來波動。基金的最大回撤指標反映了買入某隻基金后可能出現的最糟糕的情況。如果一隻基金的最大回撤指標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範圍,那麼選擇投資這隻基金就需要謹慎。

大家都知道,漲跌具有不對稱性,虧50%需要翻倍纔回本,大幅度的回撤是複利的殺手。一隻基金跌得越深,漲回來就越難,買入這樣的基金對投資者而言,持有過程會非常痛苦。

下跌50%需要上漲100%才能回本

下跌50%需要上漲100%才能回本

所以,在同類基金中,抗跌能力較強,最大回撤幅度小的基金,這類基金運行穩健,買入之后投資體驗很好,有助於幫助投資人通過長期持有的方式獲取複利收益。

很多時候基金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但是基金持有人卻沒有賺到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未能對基金的波動性進行充分、正確的理解。市場波動時,基金的淨值產生回撤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基金回撤太大超出了投資人的承受範圍,難免會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甚至做出不理智的投資行為,割肉贖回以至於未取得理想的收益。

 2 

 如何面對?

A股其實是一個很殘酷的市場,既然它是市場化的,那麼大家就必須得面對這麼一個現實:無論是一個長期向上的市場還是一個長期向上的公司都難免會經歷大幅的向下波。

那麼,面對這種大幅波動所造成的損失,我們應該如何從容面對? 

我們以美國最成功的三家公司舉例: 

亞馬遜。自1997年首次上市以來,亞馬遜股價漲幅高達38600%,相當於年複合收益率35.5%。聽起來很厲害對不?但實際上在過去20年中亞馬遜的股價曾有三次跌幅超過50%。 

奈飛。自2002年5月上市以來的複合收益率為38%。但奈飛的股價曾有四次跌幅超過50%。

谷歌。自2004年上市以來的年複合收益率為25%谷歌的股價只有一次跌幅超過50%,就是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間跌幅達到65%。當他的股價大幅回撤時,很多投資都無法忍受這段時期。

這三家公司,最后都成了偉大的公司。很多投資者其實在買入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他們是好公司,但是沒有人是可以從一而終的持有他們的股票。

這原因在哪呢?因為大家都厭惡損失。 

然而,最古老的一條金融法則之一就是收益永遠和風險相伴。

如果你想要獲得巨大的投資收益,你也註定要承擔相伴而來的風險。 

投資者從過往歷史中可以學到的最好一條經驗就是沒有壞時光就沒有好時光。在一段長期的投資中往往藴含着短期階段性的大幅損失。如果你不能接受短期的損失,那你很難收穫長期的市場回報。 

芒格説過:如果你對於在一個世紀內發生兩三次或者更多次市場超過50%下跌不能泰然處之,你就不適合做投資,並且和那些具有能理性處理市場波動的投資者相比也只能獲得相對平庸的投資收益。 

對於像你我這樣大多數普通的投資者而言,如果我們要尋求高額的投資回報,那麼巨大虧損註定也是其中的一個部分,無論投資周期是幾年還是一生。

芒格曾經説過「我們熱衷於保持簡單」。你可以簡化你想要的一切,比如如果投資標的太難分析,我們就轉向其他的投資標的。

但只要你還在這個市場,那你就永遠離不開虧損即使是50/50的股票和債券配置的投資組合在金融危機期間也損失了25%。 

其實損失並不那麼可怕,有幾種方法來處理損失:

1、損失是絕對的,即你的投資損失。在芒格的例子里,他很少有絕對損失。在他管理他的對衝基金期間,他經歷過53%的下跌,他持有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有過6次跌幅超過20%。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説,回撤就是從高點開始的下行。換句話説,伯克希爾哈撒韋創歷史新高后下跌超過20%的情況發生了6次。 

2、損失是相對的,即你的機會成本。在九十年代末期,當互聯網股票席捲全國時,伯克希爾並沒有對其進行投資。這也讓他們付出了代價。從1998年6月到2000年3月,伯克希爾下跌了49%。 然而更痛苦的是,互聯網股票在持續飆升。同期納斯達克100指數上漲了270%!在199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致股東的信中,沃倫巴菲特寫道「相對收益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在同期,不好的相對收益造成了並不令人滿意的絕對收益」。

無論你是投資股票還是指數,不好的相對收益都是投資中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你必須能對損失泰然處之。

 3 

 投資大師如何面對 

資本市場歷史上,回撤、熊市不斷上演,甚至股災也曾多次發生,投資者難以避免。然而所有風暴過后都會歸於平靜,滬深300成立至今(3814個交易日),持有累計收益366.49%(年化10.31%),也就是説一開始買入指數無懼波動,投資者的持有至今的回報也是可觀的。那麼投資者如何做到胸有成竹,安心對待市場的波動與回撤呢?毫無疑問長期價值策略基金是最佳選擇。

滬深300指數

股價圍繞公司內在價值的均值迴歸是符合常識的,且有大量實證證明的。所謂長期價值策略是長期買入內在價值在持續增長的公司(「好生意」),投資的勝率是最高的;並且在均值迴歸中尋找被低估的時刻(「合適的價格」),提高回報率;兩者疊加,就是價值投資的核心邏輯: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一門好生意。

巴菲特是長期價值策略的踐行者,他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賺的都是企業的錢,而不是市場的錢,總是在追求企業內在價值的持續增長。他把確定性看得非常重,他曾説過:「我從不試圖通過股市賺錢。我們購買股票是在假設次日關閉股市,或者在五年內不重開股市的基礎上。」

這種確定性,一是來自於公司內在價值的持續增長。巴菲特堅信價格最終會反映價值:「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忽視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用股價加以肯定。」短期內市場是一臺投票機;但在長期內它是一臺稱重機。二是來自於安全邊際,也就是買入價格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

巴菲特堅信,安全邊際是投資成功的基石,只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安全保障,纔有投資盈利的確定性。鋪設橋樑時,你堅持可承載重量為3萬磅,但只准許載重1萬磅的卡車通過,相同的原則也適用於投資領域。

對於格雷厄姆提出的兩個基本原則,巴菲特不斷的進行強調: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即使在市場一片恐慌之時,巴菲特也沒有過多的關注股市。他照樣安安靜靜呆在辦公室里,打電話,看報紙,看上市公司的年報。面對財富的短期縮水,他非常平靜。

原因很簡單:他堅信自己持有的這些上市公司具有長期的持續競爭優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他堅信市場最終會恢復正常,持有的公司股價最終會反映其內在價值。

這是對所有投資者的啟示,如果在決定買入股票時,不是因為股價的上漲,而是因為企業質地優秀而且價格低估,是對行業、對企業本身深入分析調研后精選出的個股,那就能做到只關注長期的複利收益,而不在乎中間波動。

假設投資人已經選到了心儀的基金,並且風險收益特徵也是和自己匹配的,那麼在市場下跌時,就可以無懼基金淨值的波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從容持有。甚至在基金淨值發生回撤時,如果資金充足,還可以選擇繼續加倉,降低持倉成本,贏取未來的上漲機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