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誰摘下了晨星評級中最多的「星」

2022-04-22 13:44

在泥沙俱下的市場環境中,基金經理的每一份Alpha都顯得彌足珍貴。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場超一萬七千只主動權益基金中,僅有110只今年來累計收益為正。而去年被熱議的主題賽道式基金,今年則普遍開始「盈虧同源」。

在知名基金評級公司晨星的風格分類中,共1120只可查詢業績數據的行業基金,僅64只今年以來收益為正,且多為金融地產和煤炭、能源等上游產業ETF基金。近兩年大熱的醫藥、科技類行業基金今年跌幅普遍在20%以上。

在這樣的環境下,追尋更高效的收益與風險的比例成為市場共識,而在這一點上,知名基金評級機構晨星的評級就具有較高的參考意義。晨星的評級核心指標為MRAR,即風險調整后收益。晨星根據每隻基金在計算期間月度回報率的波動程度尤其是下行波動的情況,以「懲罰風險」的方式對該基金的回報率進行調整;波動越大,懲罰越多。

最后,將同一種類基金的MRAR進行排名,位於同類基金前10%的基金獲得5星評級。

可以簡單理解為晨星評級更多考量到基金對於收益與波動之間平衡的把握,而非僅僅參考歷史業績。那麼,截至2022年3月31日,最新一期的晨星評級報告中,我們是否能按圖索驥,尋找到有望穿越牛熊的基金呢?

01、頭部大廠多五星基金

毫無疑問,公募大廠在五星基金評選中是有優勢的。

一方面,頭部基金公司成立時間長,產品數量多,尤其是基金業績有足夠的時間積累,符合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業績領先的基金數量更多;另一方面,在馬太效應下,行業內的優秀人才逐漸向大型基金公司聚集,投研實力更是獲得buff加成。所以,公募大廠往往擁有更多的晨星五星基金。

晨星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全市場獲得晨星五星評級的基金一共554只,而目前公募基金總數為9491只(數據來源:中基協),佔比僅為5.84%。物以稀為貴。晨星五星基金評級在基金圈內分量那麼高也不是沒有道理。

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這554只產品來自於94家基金公司,而全市場一共有150多家基金公司,也就是説近1/3的基金公司旗下還沒有基金產品獲得晨星3月的五星評級。

而在獲得五星評級的基金中,頭部基金公司的產品數量遙遙領先。統計顯示,五星基金數量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分別為易方達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和華安基金,分別為31只、28只和22只。晨星五星基金數量超過10只的基金公司一共16家,絕大多數為管理規模排名前20的頭部基金公司。

分類型來看,在五星評級基金數量上,頭部基金公司仍然保持着絕對優勢。

例如,權益類三年期五星基金有284只,來自於80家基金公司,而旗下數量較多的基金管理人依次為工銀瑞信、建信基金、易方達基金、國投瑞信基金和招商基金;權益類五年期五星基金數量相對較少,僅195只,工銀瑞信、易方達、華安基金、建信基金、嘉實基金等頭部公司旗下產品數量較多。

可以發現,除工銀瑞信、易方達、建信等幾家實力選手發揮較為穩定之外,其他基金公司三年五星基金和五年五星基金數量波動較大。

作為國內最大的老牌「銀行系」基金公司工銀瑞信,在權益類五星基金評比中可謂是出類拔萃。晨星官方數據顯示,工銀瑞信權益類三年期五星和五年期五星基金數量分別為16只和14只,均居行業首位。

相比全市場近萬隻基金來説,三年期五星基金或五年期五星基金都是經過層層篩選后的佼佼者,優中選優的幸運兒;若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獲得雙五星評級認證的基金更是鳳毛麟角,妥妥的耐力型「決賽圈選手」,體現出較好的業績可持續性。

而擁有權益類三年期與五年期雙料五星基金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依然是工銀瑞信,旗下有10只基金獲得雙五星評級認證,易方達位居第二,也有8只基金上榜。

儘管兩家基金公司雙料五星基金數量相差不大,但在細分類型上卻有着很大的不同。

可以看到,易方達的雙料五星基金中有股票倉位較高的靈活配置型產品,但以張清華、林森管理的偏債混合基金居多,股少債多回撤控制較好是特色;而工銀瑞信上榜的10只產品均為主動權益類基金,尤其股票型基金佔絕大多數,展現出它們在股票投資上的絕對實力。

不過,僅從五星基金的數量及類型來評判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資實力有失偏頗,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總數較多,產品基數大,獲得五星評級的概率自然更高。從這一點來説,頭部老牌基金公司是有先發優勢的。若要更加全面地評判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資能力,產品業績無疑更有説服力。

02、業績,業績,還是業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晨星對於公募基金的分類有別於尋常基金合同上的基本分類,而是通過各個基金的持倉情況細分成了8個大類、39個小類,在主動權益中不僅囊括了大盤、中盤、小盤各自的成長、價值、平衡風格,還歸納了醫藥、科技、消費、金融地產等主題產業類別與滬港深等其他種類。

某種程度上講,成長風格一直是A股市場的主流,做成長股投資的基金經理很多,尤其是過去幾年大盤藍籌股的結構性牛市,更是造就了一大批高收益、低波動的績優基金。

據晨星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近5年大盤成長類基金一共有151只,其中年化收益排名前十的基金中,工銀瑞信基金旗下5只產品上榜,獨佔半壁江山,同在帝都的老牌基金公司嘉實基金也有兩隻產品上榜。

不得不説,這些基金中絕大多數為行業主題基金,其中不乏投向新能源、低碳環保等近幾年熱門賽道的產品,排名靠前一點不奇怪。不過,有一些產品上榜並不是因為乘上了某個行業賽道整體性行情的東風,而是得益於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比如鄢耀管理的工銀新金融股票。

金融行業一直視為周期性行業,成長性算不上「性感」,估值低、安全邊際高勉強算一大優點,所以,這些年除一些龍頭股稍顯強勢之外,金融股幾乎沒有太多機會。但鄢耀管理的工銀新金融的業績卻十分亮眼,近5年累計回報200%,年化回報達24.61%,較同期滬深300的超額收益近180%,在171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2。

從持倉來看,該基金金融行業配置比例並不低,寧波銀行平安銀行東方財富等股票都曾出現在其重倉股之列,尤其是寧波銀行,鄢耀已經連續持有21個季度,其中12個季度為第一大重倉股,而該股自2017年以來累計漲幅超2.4倍,為基金組合貢獻了不少收益。

鄢耀的老搭檔王君正打法類似,其管理的工銀美麗城鎮同樣為五年期五星基金,近5年回報187%,年化回報達23.44%,同類排名第6。他們兩人曾是2014年度主動權益基金冠軍得主,聯袂管理的代表產品工銀金融地產當年以102.49%的優秀業績技壓羣雄,奪得第一;得益於地產股的強勢,這隻基金今年大幅跑贏市場。

有意思的是,工銀瑞信5只上榜的產品,均由不同的基金經理管理,除鄢耀、王君正之外,「畫線派選手」袁芳的工銀文體產業、老將何肖頡的工銀生態環境和「製造女神」張宇帆的工銀物流產業長期業績也十分亮眼。這些基金投向不同,基金經理風格也不一樣,但業績都不錯,從側面也反映出工銀瑞信投研平臺的強大與包容。

醫藥行業也是市場關注度極高的領域,高增長和強需求打開了行業的想象空間,再加上投資門檻相對較高,所以這個行業幾乎成為基金公司的必爭之地,醫藥投研小組、醫藥主題基金成為各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標配。

晨星數據顯示,近5年醫藥基金業績排名TOP10中,工銀瑞信「醫藥女神」趙蓓管理時間最長的3只基金悉數上榜,工銀前沿醫療股票以219%的總收益排名第一。而從三年期業績來看,工銀前沿醫療股票、工銀養老產業股票分別獲得第一、第二名。近五年與近三年業績排名TOP10里,工銀瑞信的產品數量均屬最多。

趙蓓是市場上少數擁有藥學和金融學雙專業背景的基金經理。她是成長風格選手,在選股上有兩大標準:一是個股成長性,要求公司3-5年內保持30%的複合增長;二是要求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簡單來講,她通過自上而下做產業比較,找出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方向,然后再自下而上選擇優質成長公司。

她持倉集中度相對較高,但換手率比較低,持有周期相對較長,再加上對估值比較敏感,所以組合的回撤控制能力較強,其代表產品工銀前沿醫療股票近5年最大回撤為37.44%,好於其他醫藥基金。

實際上,工銀瑞信醫藥軍團不僅有身經百戰的趙蓓,還有科班出身的譚冬寒。他是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臨牀醫學博士,有着紮實的學科背景,其管理的工銀醫藥健康股票近3年回報127%,也以31.42%的年化回報,入圍本次晨星近三年同類TOP10榜單第五名,並獲得晨星三年期五星評級認證。

無論是從五星評級產品數量,還是從產品質量來看,工銀瑞信在主動權益基金管理上有着明顯優勢。工銀瑞信為何能夠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它們的投研體系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03、溯源:功底紮實+團隊合作,纔不懼牛熊

工銀瑞信在主動權益基金上建立起領先優勢,與公司團隊投研體系密不可分。

工銀戰略轉型基金經理杜洋之前接受我們訪談時曾介紹道,他在工銀瑞信團隊能夠將「80%的精力投入到20%的領域中」,即在自身擅長的垂直領域做足夠深入的研究,而對於其他重點行業,團隊本身強勁的投研實力可以給他足夠多的支持。

工銀瑞信基金投研人員內部培養體系很有特色——從行業研究員到行業基金經理、再到主題基金經理,最后到全行業選股的基金經理,重視基本功的磨鍊和能力圈的拓展,讓每一位投研人員都能夠紮根自身研究的行業,最終整合為覆蓋全面的團隊投研力量。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研究消費出身的袁芳、研究醫藥出身的趙蓓,還是王君正、杜洋、王筱苓、張宇帆等基金經理,不僅擁有各自擅長的投資領域,切換至全行業基金時,依然可以從容應對。

公募基金行業已經告別了基金經理單打獨鬥的年代,團隊協同作戰已是大勢所趨。而在工銀瑞信,基金經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只有依託強大的平臺及團隊優勢,才能夠不懼牛熊,長期來看更持續穩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