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4-22 09:1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彭強、實習生薛元元、陳杰傑 北京報道
對於環保水務相關的上市公司來説,過去的2021年仍是一個不錯的年份,多家主要上市企業整體營收和淨利潤都保持了上漲,業務拓展與投資計劃持續;當然,也有少部分企業遭遇經營困難,具體原因則各不相同。
整體來看,持續的政策為環保水務行業帶來更多投資機會,而隨着多家央企的不斷入局,環保水務行業的合併重組仍在持續,市場競爭也在不斷加劇。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已經公佈年報的環保水務上市公司中,北控水務(0371.HK)、首創環保(600008.SH)、上海實業環境(0807.HK)、重慶水務(601158.SH)和興蓉環境(000598.SZ)的經營業績均實現了增長,碧水源(300070.SZ)歸母淨利潤大幅下滑,但仍保持盈利。
啟迪環境(000826.SZ)繼續大幅虧損,在營收數據之外,深交所的多次關注問詢、證監會的立案調查同樣受人關注。城發環境(000885.SZ)原計劃換股吸收合併啟迪環境,如今也將面臨調整或終止的命運。
首創環保領銜增長梯隊
利潤增幅最大的是首創環保。2021年,首創環保實現營收222.32億元,同比增長15.65%;歸母淨利潤22.87億元,同比增長55.58%。首創環保還將派發總額7.34億元的分紅,佔當年歸母淨利潤的32.09%。
2021年,北京首創環保聚焦環保主業,城鎮水務運營業務利潤增長超七成,固廢環境業務利潤增長也達到52.04%。
首創環保成立於1999年,是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國有控股環保旗艦企業,是國內最早從事環保投資的上市公司。目前,首創環保業務覆蓋城鎮水務、固廢處理、水環境綜合治理、資源能源管理等,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擁有項目,水處理能力達到3047萬噸/日,年處理生活垃圾1382萬噸。
地方水企重慶水務2021年實現營收72.52億元,同比增長14.22%;實現歸母淨利潤20.78億元,同比增長17.13%。
重慶水務業務主要集中在重慶市,佔有重慶市主城區約54%的自來水市場和重慶市約83%的污水處理市場;截至2021年底,重慶水務日供水能力302.55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能力供給424.86萬立方米,日污泥處理能力1992萬噸。重慶水務表示,除了本地業務運營,目前也在向四川、雲南、湖北、河南等省市水務環保行業進軍,實現跨區域化發展。
上海實業環境實現營收72.67億元,同比增長16.2%;歸母淨利潤達到7.06億元,同比增長11.1%;資產總額和淨資產都大幅增加,分別達到375億元和140億元。
北控水務是北控集團旗下專注於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水生態環保的旗艦企業,涉及環衞及固廢、水務業務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多項業務,業務涉及29個省份。
年報數據顯示,北控水務去年實現營收278.8億港元,同比增長9.9%;歸母淨利潤41.96億港元,同比上升0.3%。
興蓉環境公佈的業績快報顯示,2021年實現營收67.32億元,同比增長25.29%;實現歸母淨利潤14.94億元,同比增長15.10%。
興蓉環境表示,公司在成都的污水處理廠、環保發電等多個工程完工,污水處理和垃圾焚燒發電產能增加,帶動業務收入同比增長,成都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服務價格、垃圾滲濾液處理服務價格結算有所增加,都導致該業務收入進一步增長。
啟迪環境資產重組或終止
同樣的市場環境下,環保水務相關的企業正經歷不同的命運。
2021年,碧水源實現營收95.48億元,同比減少0.72%;歸母淨利潤5.84億元,同比大減48.93%。
碧水源成立於2001年,是中國知名的膜技術、環保和水務企業,隨着戰略投資者中交集團旗下中國城鄉集團的加入,碧水源也由民企轉變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碧水源表示,報告期內公司部分參控股公司經營業績同比下降,公司供應商、客户等利益相關方也因資金、公共衞生問題等因素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導致公司在採購、工程建設、生產、銷售等環節存在部分延迟,新項目推動有所迟緩,EPC已簽訂單有所下降。
碧水源2021年經營現金流淨額較2020年減少31.73億元,主因是宏觀經濟形勢及公共衞生問題等影響,公司收款壓力大、部分收款滯后,個別地方政府因宏觀環境影響,財政支付情況受限,導致對應項目水費收款周期暫時延長等。
啟迪環境尚未公佈2021年財報,在1月披露的業績預告中,仍延續了去年大幅虧損的節奏。啟迪環境預計全年虧損38億元-48億元,去年同期虧損15.37億元;歸母淨虧損為36億元-46億元,去年同期虧損16.1億元。
啟迪環境表示,業績大幅變化主要受到投資戰略調整以及城發環境推進吸收合併暨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的影響,公司對已停建項目、擬退出項目計提資產減值,對非優質項目進行退出、轉讓處置,並對部分回收障礙的應收賬款、長期應收款等進行信用減值等。
除了業績與重整動作以外,深交所對啟迪環境的虧損、減值等多次問詢,后者卻連續多次保持沉默延期回覆。
2月28日,啟迪環境公告稱,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3月2日,啟迪環境公告稱,證監會立案調查將對公司重大資產重組造成較大影響,后續可能調整或終止交易。
央企入局、市場競爭激烈
環保產業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政府是重要的環保治理需求方,整個產業的需求變化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產業政策的變化。中國水環境治理行業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近年來,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水環境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刺激水務市場需求加速釋放,市場空間和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
2022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部分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到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要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與監測監管能力於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到2030年,基本建立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等。
申港證券研報指出,黑臭水體治理結合PPP模式,曾帶動需求迅速釋放,但本質上是結合管網、污水廠、河道和流域的系統性問題,簡單的工程投資建設無法完全解決。此后,「大干快上」的治理效果並不理想,反而很多環保民企因融資收緊、項目清庫而承擔巨大經營風險。
2019年以后,環保民企相繼引入國資進行調整,水環境治理進入良性的商業模式中。在傳統的水務企業當中,領頭民營水企被國有化,迴歸細分領域;地方水司業務收縮聚焦本地,打造地方性環保集團。
在各家公司披露的年報中,也都表示,在各項政策法規的推進下,環保水務行業的市場需求還將加速釋放;但污水處理市場併購重組的加劇,固有的地域分割等因素,也為企業發展帶來挑戰和阻力。
首創環保在財報中表示,城鎮水務市場集中度較低,區域壁壘較為嚴重,資本類央企聚焦流域整治和區域治理新需求,紛紛跨界進入,水環境行業競爭不斷加劇。「十四五」期間,預計縣級以上城鎮水務市場空間增長將趨緩,村鎮水務市場等下沉領域仍有投資機會,智慧水務成為行業發展的熱點,「新基建」進一步促進智慧水務的發展。
重慶水務在年報中表示,當前生態環保全面加強,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打好,水務行業發展已經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深度變革調整期,政策監管趨嚴、排放標準提高,市場化改革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成為新的趨勢。在既有政策文件基礎上,水務市場剛性需求加速釋放,市場空間也在不斷拓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碧水源在年報中表示,當前中國污水處理行業已經進入市場化改革階段,國內污水處理市場化成效明顯,但這也意味着優質污水處理項目資源有所減少。近年來國內污水處理市場併購重組加劇,項目也趨於小型化,污水處理行業固有的地域分割等不利於市場化改革的因素依然存在,為公司業務的拓展帶來新的挑戰和阻力。
碧水源表示,當前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主要以城市為主,隨着國家政策對生態治理重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農村污水治理也逐漸成為水環保的重要領域之一;隨着系列提高水質標準、支持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和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政策和國家級戰略陸續出臺,深度水處理技術及產業發展前景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