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左手私募,右手LP,「不差錢」的工業富聯靠投資「出圈」?

2022-04-15 19:2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 環球老虎財經app

  代工廠龍頭工業富聯近日風頭正盛,其就在宣佈做LP之后,又悄然在天津成立私募公司。事實上,早在2007年工業富聯就開始在股權投資領域佈局,截至目前投資項目多達99起。以投資「出圈」背后,工業富聯正面臨着轉型難的問題。

  前腳剛剛宣佈做LP,工業富聯后腳又馬不停蹄成立了私募公司。

  4月15日,環球老虎財經發現,代工廠龍頭工業富聯成立私募公司弘懿投資。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立私募公司前,其還宣佈公司作為LP認繳興微基金基金份額98億元,出資比例99.99%。

  而早在2007年,工業富聯就開始在股權投資領域動作頻頻。其最為出彩的一個項目是,以2.716億港元認購了阿里2.9%的股份,直至清倉共計套現10.52億美元。

  對阿里的投資只是工業富聯諸多項目中的冰山一角,天眼查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工業富聯的投資項目已經多達99起。

  投資界收穫甚多,可迴歸工業富聯的主業,其卻面臨着轉型難的問題。四年前上市時提出的轉型目標,目前來看收效甚微。

  消費抱團「新寵」

  蘋果代工廠做私募

  「A股最豪企業」再次引發關注,繼工業富聯豪擲百億元做LP后,又在天津成立了私募公司。

  4月15日,環球老虎財經發現工業富聯在天津成立了私募公司弘懿投資。

  天眼查顯示:該私募公司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經營範圍包括以私募基金從事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活動。


不過,該私募公司暫未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

  從股權結構來看,該私募由天津國富新聯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工業富聯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別為51%、49%。

  資料顯示:弘懿投資目前主要有4名人員,分別為郭俊宏、莊宇、劉傑、周海倫,其中郭俊宏為董事長,其還是工業富聯的財務總監、董事會祕書;莊宇為私募公司的實控人。

  就在其成立私募后,有媒體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工業富聯,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公司計劃利用原有資源與被投企業之間開展業務聯動,或將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方面進行產業佈局,目前已有相關項目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工業富聯成立私募前的兩周,其還發布公告與智路資本簽訂協議,公司作為LP認繳興微基金基金份額98億元,出資比例99.99%。

  工業富聯的投資版圖

  實際上,工業富聯在股權投資領域早有動作。

  其在股權領域中最聲名赫赫的一筆要追溯至2007年。

  根據公開信息,2007年,工業富聯母公司鴻海集團作為基石投資者以2.716億港元認購剛在香港掛牌上市的阿里巴巴2.9%的股份,彼時每股價格為13.5港元。

  后來,隨着阿里崛起,鴻海開始拋售手中的股票。比如,在2019年郭臺銘曾經兩次拋售阿里股票,合計拋售超350萬股,套現金額為6.7億美元(約52億港元)。

  翌年10月,美股阿里的股價突破300美元的關口,郭臺銘更是高位套現。

  具體來看,在2020年10月9日,鴻海精密在向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顯示,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創投控股公告處理阿里巴巴集團630,000股ADS(即5,040,000普通股),每股ADS交易價格以295.84美元計算,總交易金額達1.86億美元。

  兩周后,鴻海精密將僅剩的63萬股ADS拋售,成交均價每份310.684美元,交易額近1.96億美元。

  也就是説,鴻海精密從最初的2.716億港元(約2.3億元人民幣)入手到2020年10月份共拋售約10.52億美元(約70.3億元人民幣),由此郭臺銘獲得了30倍的豐厚回報。

  阿里只是工業富聯投資歷史中的一個縮影。

  在2007年之后,工業富聯的投資動作逐漸頻繁。從2016年起,工業富聯的投資動作不再是個位數增至17起,並在2017年達到19起來。

  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工業富聯的投資項目達99起。

  ▲ 圖片來源:公開信息整理

  其投資的公司不乏市場中的明星企業,比如曠視科技、小鵬汽車、寧德時代、百世集團、滴滴等,並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從投資領域來看,工業富聯投資佈局全球,包括 3C 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科技出行、工業設備、機器人等。

  多個項目遍地開花也為工業富聯帶來了不少的收益。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工業富聯的投資收益分別為1.61億元、3.19億元、9.79億元。

  蘋果難「啃」

  在投資領域如火如荼的工業富聯難以掩蓋轉型困難的事實。

  2022年3月,工業富聯給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報。其在2021年實現營收4395.57億元,淨利潤超200億元。

  然而市場上對其擔憂者不在少數。

  工業富聯在2018年拆分自富士康科技集團,並創下A股最快過會紀錄。在當時,5G、智能製造概念興起,工業富聯也一度受到追捧,吸引了眾多資金的注意力。不過業績依賴代工,也讓其飽受詬病。

  即便是在上市后的4年,工業富聯也依舊為未能擺脫對蘋果等廠商的依賴。資料片顯示:其主營業務為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雲計算及工業互聯網;主要產品有網絡設備、電信設備、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構件等。

  其中,核心產品為通信網絡設備與雲計算設備,比如路由器、服務器,主要客户為Alibaba、Amazon、Apple、ARRIS、思科、華為等品牌商。

  也就是説,工業富聯的兩大主營業務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以及雲計算均與代工有關,而這兩個板塊的營收增長處於停滯的狀態。數據顯示:2021年,上述兩個板塊的也營收分別為2589.66億元、1776.94億元,同比增幅僅為1.95%、1.36%。

  更雪上加霜的是,市場上關於蘋果砍單的消息層出不窮。

  3月份,日本《產經新聞》報道,美國蘋果公司(AAPL.O)計劃今年第二季度下調AirPods耳機訂單量,預計全年減量超過1000萬副耳機;同時下調智能手機iPhone SE系列產量大約20%。

  當月28日,蘋果分析師郭明錤也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由於蘋果新款iPhone SE需求低於預期,因此將其2022年的出貨量從2500萬-3000萬臺下調至1500-2000萬台。

  顯然,工業富聯也意識到蘋果難「啃」,一方面是因為其砍單,更大的因素在於果鏈內卷加劇,工業富聯作為代工廠,優勢並不明顯。

  Ictime首席分析師劉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2021年因為缺芯和缺料,蘋果考慮成本問題,對一些可替代性強的供應商進行了壓價,而技術有優勢的供應商則賺得盆滿缽滿。

  或基於此,其在年報也透露了轉型之路,要橫向拓展產業佈局,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元宇宙以及工業互聯網領域牢牢把握機會,開創第二增長曲線。

  不過,早在2018年工業富聯在上市之初,就便確立了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雙輪驅動的轉型發展戰略,其跨界的主要業務也集中在工業互聯網業務體系中,然而該板塊在2021年營收僅為16.85億元,佔據總營收的0.3%。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