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樂華娛樂IPO前突擊分紅4億背后:對賭成敗全看王一博?

2022-04-15 06:11

  《投資者網》侯書青

  近日,樂華娛樂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登陸香港主板。中信建投國際、招商證券國際為聯席保薦人。此次IPO募集資金將用於藝人運營、擴大音樂IP庫、投資與收購。

  在這次上市之前,樂華娛樂曾以「藝人經紀第一股」的身份登陸過新三板。但僅掛牌3個月,就開始試圖通過借殼的方式登陸A股,終因種種原因夭折。后續的獨立上市計劃也最終落空。外界認為,樂華娛樂如此迫切尋求上市,或與一筆未贖回的負債有關。

  樂華娛樂的上市前景仍不明朗,一方面,練習生、偶像養成類綜藝遭監管禁播,綜藝市場整體遇冷。另一方面,對王一博這個單一藝人的重度依賴,也成為樂華娛樂上市路上的潛在障礙。

上市路上屢屢碰壁

  樂華娛樂董事長杜華,曾在大熱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一二季中擔任評委,這讓本就在娛樂圈知名度頗高的她,在國內受眾面前出盡風頭。

  2009年7月,杜華在老東家華友世紀被盛大收購后,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成立了樂華有限公司。恰逢彼時的頂流偶像韓庚與韓國SM解約回國發展,在樂華的天使投資人楊寧的勸説下,最終加入樂華,併成爲了公司股東,持股2.35%。

  2015年,樂華啟動了自己的第一次上市計劃,並以內地「藝人經紀第一股」的身份登陸新三板。但這次上市,似乎難以滿足樂華的胃口,更像是退而求其次。掛牌三個月后,樂華娛樂就開始計劃通過借殼共達電聲登陸A股。

  借殼計劃進行得並不順利,一年后,因樂華有限的淨利潤僅為0.64億元,未能滿足承諾的1.5億元,且這筆收購的估值及財務預測的合理性遭證監會質疑,借殼共達電聲的方案被迫中止。2018年2月,樂華又開始籌備在A股獨立上市,與招商證券簽署輔導協議,並於同年3月22日申請從新三板摘牌。拖到2021年6月,獨立上市的計劃再次折戟,樂華有限終止了上市輔導。

  樂華就此放棄了對A股上市的期待,把目光投向了港股。2022年1月,多名股東退出了樂華有限的股東名單,股權被轉移至註冊於開曼羣島的樂華娛樂集團。3月,樂華娛樂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中銀建投國際和招商證券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儘管相較前幾次上市,樂華娛樂在業績上有了一定進步,但眼下,樂華娛樂仍面臨着三大問題。

「初心不改」或另有原因

  樂華娛樂屢次上市碰壁仍「初心不改」,或與一筆高達6.1億元的贖回負債有關。招股書顯示,這筆負債來自2020年11月阿里影業入股后,樂華娛樂與3名優先股股東簽訂的股東協議,如果樂華娛樂未能在2022年12月31日、2024年9月30日或2024年10月31日之前完成上市,將面臨優先股股東的贖回要求。

  對樂華娛樂而言,這無疑是一筆鉅款。2021年,公司營收12.9億元,淨利潤僅3.35億元,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80%。

  爲了安撫股東,近兩年樂華頻繁宣派股息。2020年10月,子公司樂華有限向股東派息2億元,2022年3月,再度派息4億元。兩次派息總額,恰好也是6億元。對上市不順的樂華娛樂而言,兩次派息可謂大出血,總額逼近此次招股書中報告期內的總利潤7.46億元。

  招股書中對上述負債贖回時間的設置非常耐人尋味,王一博與樂華娛樂簽訂的為期10年的合同恰好將在2024年9-10月到期。而早在王一博因《陳情令》一炮而紅的2019年,就有不少關於其合約到期后去向問題的討論,因為王一博幾乎是唯一一個還沒有個人工作室的頂流偶像。

業務過度依賴王一博

  從上述時間設置也可以看出,王一博的去留,關乎樂華娛樂的前景,這也是外界對樂華娛樂的首要關注點。如果説樂華娛樂是「戲班子」,王一博就是它的「臺柱子」。

  2021年,王一博參演的影視作品多達5部,此外還有4部綜藝、超過36個代言與20次以上的商業活動。招股書顯示,樂華娛樂2021年產生收入的商業活動數量超過510個,在公司58名簽約藝人中,王一博一人獨攬了十分之一的商業活動數量。

  作為一家藝人經紀公司,樂華娛樂的主要收入來自旗下藝人的代言費、專輯收入、片酬。支出方面,除了給助理、保鏢等人員發工資外,最主要的支出還是給藝人的分成。而樂華娛樂2020-2021年的的5大供應商,均為旗下藝人控制的企業,換言之,採購金額最高的供應商,很可能是王一博的關聯企業。

  採購金額的歷史變動趨勢也與王一博個人的星途歷程較為吻合:2019年,「供應商B」的採購金額僅為3227.4萬元,那一年,王一博剛剛憑藉電視劇《陳情令》走紅,但代言等資源還未來得及飆升。到了2020年,「供應商B」的採購金額迅速升至1.33億元。

  2021年,樂華娛樂在「供應商B」處花掉了43.9%的採購費用,該供應商與樂華娛樂的業務關係持續時間,也與王一博的簽約時間一致,均已有7年。而樂華娛樂在第二大供應商「供應商E」處的採購金額在營業成本中的佔比,僅為5.4%。

  而樂華娛樂的核心業務正是藝人管理,2021年該業務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高達91%。這一數字結合樂華娛樂在「供應商B」處高達43.9%的採購比例,經粗略計算后可以大致推測:2021年,王一博或為樂華娛樂貢獻了5.15億元的營收,佔比約40%。

  頭部藝人的吸金能力為樂華娛樂帶來了豐厚收入,但頭重腳輕的問題也同樣嚴重。臺柱子一旦「塌房」或與公司之間的關係出現危機,可能會給公司的業績帶來致命影響。

  如被稱為「樂華七子」之一的黃明昊,就曾被爆出其母因3000萬元欠款被列為被執行人,黃明昊本人卻帶着兩名女伴出遊的新聞;樂華旗下另一位藝人孟美岐被指「知三當三」事件在微博上的發酵,也為樂華娛樂在藝人管理方面敲響了警鍾。而旗下藝人的商業價值一旦因負面原因大幅縮水,也就意味着公司的業績將遭遇極大衝擊。

  這種案例並不乏前車之鑑,捲入「阿里總裁出軌門」中的張大奕,也曾是MCN機構如涵控股的搖錢樹,貢獻了后者過半的營收,事件發生不到一年后,赴美上市的如涵控股便黯然退市。

  或許是爲了追時髦,又或是爲了規避風險。樂華娛樂在2020年底與字節跳動合作推出偶像女團A-SOUL,打出的口號正是「永不塌房」,目前,該組合成員「嘉然」在微博已經擁有161.7萬粉絲,距離樂華娛樂「重要簽約藝人」的標準僅一步之遙。

  相比於防範「塌房」這種內控問題,擺在樂華娛樂面前更重要的問題是,王一博、黃明昊、孟美岐、範丞丞、吳宣儀等「重要簽約藝人」的合同將於2年內陸續到期。

  對樂華娛樂而言,無法續簽重要藝人,或無法在這些藝人合同到期前完成上市,都是難以接受的結果。

偶像嚴冬進行時

  2018年,選秀綜藝《偶像練習生》大火,隨后的《創造101》、《明日之子》、《青春有你》等綜藝在國內引發了一場選秀熱潮。

  在這場熱潮中,樂華娛樂無疑是贏家之一。偶像練習生最終成團的9人中的3人、《青春有你》成團的第1和第6名、《創造101》成團的兩人,都來自樂華娛樂。

  但好景不長。2021年5月,隨着「打投倒奶」事件的發生,涉事的《青春有你3》節目被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責令暫停錄製,並宣佈節目停播整改。此后,更多政策相繼出臺,偶像養成類網絡綜藝與「耽改」網劇一起被監管叫停。

  這兩項禁令都點到了樂華娛樂的要害,在公司全部18名簽約藝人中,有7成是通過選秀節目成名的,就連當家小生王一博,也是依靠「耽改」劇《陳情令》才得以成為頂流的。

  另外,藝恩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國內綜藝總體數量逐漸減少,綜藝市場遇冷,網綜數量逐年下降並進入冷靜期。且2021年綜藝好評度較前兩年有所下降。整個綜藝市場處於爆款綜藝缺失的狀態。

  多年來國內長視頻平臺入不敷出的狀況,也讓削減綜藝項目數量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優酷2021年的招商項目數量甚至僅為2020年的一半。從近期熱播的綜藝來看,《半熟戀人》全程「裸播」(指沒有贊助商),《哈哈哈哈哈2》只得到了零星贊助,且沒有冠名。綜藝市場正在冷卻,曾參與分蛋糕的明星與機構,也難免被波及。

  樂華娛樂目前急需為公司的80名練習生找到新的出道途徑,這與公司日后的發展息息相關:一旦樂華娛樂留不住王一博,又有誰能頂上這個收入缺口呢?(思維財經出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