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坐擁「世界銅王」,中國為何還缺銅?

2022-04-14 19:44

近期,阿富汗礦產部表示,阿方已同中國中冶公司簽署協議,中國可繼續經營阿最大的艾娜克銅礦項目。

2007年,中冶集團與江西銅業組成聯合體贏下招標,並在2008年與阿富汗政府簽訂開採協議,中冶擁有75%的股權,江銅擁有25%。

從簽訂協議至今,已經有14年之久。

從各方面看,艾娜克銅礦都是極為優質的世界級銅礦,礦牀規模大、礦石品味高、資源前景好。

該礦資源總量為礦石量7.05億噸,是世界上已探明但尚未開發的特大型銅礦牀之一,甚至有説法稱其是世界第二大未開發銅礦;其平均含銅1.56%,足以讓國內許多「富礦」汗顏;其含銅金屬量1000多萬噸、鈷60萬噸,相當於中國國內銅礦總儲量的1/3。

對於缺銅的中國而言,這如同久旱的土地終於降下一場甘霖。

造銅古國,也是缺銅大國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很長,遼寧朝陽出土的小銅環,距今已有約5500-5000年。

而在冶煉銅方面,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1973年陝西臨潼出土的黃銅製品,距今約6700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黃銅製品。

黃銅是銅、鋅元素為主的合金,只能人工冶煉,屬於冶煉銅。

至晚在距今約5000年時,中國古人掌握了更復雜的技藝,用銅、錫、鉛元素冶煉出新的合金——錫青銅,並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

傳統的四大銅器類型——紅銅、黃銅、錫青銅、砷青銅,有2種誕生在這片土地,之后又以錢幣的形式在社會上大量使用,中國可以稱得上是銅古國。

但是,這個銅古國卻從來不是銅大國。

事實上,中國的銅礦資源並不多,初期還可以支撐銅器、銅錢的鑄造使用,但到西漢,已經出現了鐵錢這一其他古代文明少有的貨幣形式。

到了商貿鼎盛的宋代,銅錢的鑄造已經不敷使用,即便造銅錢的數量達到巔峰,鐵錢也大量投入鑄造,依然引發了多次通貨緊縮。

直到現在,缺銅也是困擾中國工業的大問題。

根據201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編撰的《中國地質調查百項成果》,銅礦是我國大宗急缺礦種之一。

銅是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屬,因其具有較優良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耐腐蝕性、耐磨性等優良性質,被廣泛地應用於電力、電子、能源及石化、機械及冶金、交通等事關國計民生的行業。

在國內,高達45%的銅被用在電力市場,我們日常生活所依賴的電線,基本上都是由銅製成。

家電、建築行業的銅消費佔比均超過10%;交通運輸、電子行業所佔比重也較大,分別佔到7.5%、8%,其他行業佔比12%。

隨着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國內市場對銅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

截至2015年,中國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精煉銅生產國和消費國。根據《中國銅冶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20年中國繼續保持領先精煉銅生產國地位,產量達1002.5萬噸,遠超其他國家。而中國人造房子、汽車、家電等,消費了全球54%的精煉銅產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寒酸的銅礦儲量。

截至2015年底,我國發現銅礦區共2248處,查明資源儲量只有9910萬噸,基礎儲量只有2721萬噸。

根據2015年美國資源調查局統計的數據,全球陸上銅儲量大約在7億噸左右。換言之,國內銅礦儲量僅佔全世界的3.9%。

這還是國家大力砸錢勘探的結果。從1999年到2015年,國家投入37億,鑽探93萬米,也只找到了4000余萬噸的資源量。

顯然,在佔比全球一半的銅消費和佔比不到5%的銅生產之間,存在巨大的空缺。

另外還需要明白的是,在中國已探明的不到3000萬噸銅礦中,還存在不少缺點。

首先是開採條件差,很大一部分銅礦位於安徽南部和江西這些丘陵地帶,開採難度較高,經濟價值低。

其次是大礦少。銅礦儲量大於250萬噸以上的礦牀僅有江西德興銅礦、西藏玉龍銅礦、金川銅鎳礦、東川銅礦等。

在探明的礦產地中,大型、超大型僅佔3%,中型佔9%,小型佔88%。

最后是礦藏質量差,貧礦多,富礦少。中國銅礦平均品位為0.87%,甚至不及南美洲銅礦礦渣的水平。

品位>1% 的銅儲量佔全國銅礦總儲量的35.2%。在大型銅礦中,品位>1%的銅儲量僅佔13.2%。

受制於這些問題,截至2015年,在中國銅礦基礎儲量中,經濟性上適合開採的儲量只有990萬噸,和消費缺口拉得更大。

一件事情可以具體説明中國有多缺銅。

在過去,槍炮使用的彈藥,彈殼都是銅做的。因為銅具有自潤滑性,不容易磨損槍支,其次是因為銅的延展性好,發射時更容易膨脹貼合膛線。

然而由於傳統缺銅,中國走上了一條大規模使用鋼製子彈的道路。

軍事工業是一個國家最不惜成本的領域,在這個地方妥協,足以説明中國缺銅的程度有多高。

「買買買」狂潮開啟

爲了滿足龐大的需求,中國銅材料進口額不斷提高。根據《中國地質調查百項成果》,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淨進口銅產品從700萬噸增加到900萬噸。

付出的代價則是,我國的銅供應鏈愈發脆弱,對外依存度高達78.4%。

對於進口銅礦的來源,國內礦企自然也是倍加珍稀。近年來,國內礦企可謂是殫精竭慮地發動海外收購,將南美洲、非洲、中亞等地的多個礦藏收入囊中。

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從2011年至2021年,中國礦企掀起了一波海外買礦的小高潮,共花費161億美元在收購外國礦業資產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向了非洲、南美等地區的銅(和鈷)項目。

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擁有30個正在運營的銅礦項目,另有38個處於勘探階段。

這10年間,國內的頭部礦企或多或少都在海外收購了銅礦項目,其中有不少值得一提的精彩手筆。

其中反響最大的無疑是五礦集團收購祕魯拉斯邦巴斯(Las Bambas)特大銅礦一案。

2014年,五礦集團下屬的五礦資源有限公司牽頭組成的聯合體,以70.05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購,創下了中國金屬礦業史上海外併購交易的新紀錄。

回報也是十分豐厚的。

拉斯邦巴斯銅礦項目佔祕魯全部銅產量的16%,年產銅精礦40萬噸,產品現金成本處於全球最低25分位。

精礦品質好,含銅量達到37-39%,無砷等有害雜質,是市場歡迎的銅精礦產品;運營成本低,競爭優勢明顯,屬於全球現金成本最低的銅礦山之一。

保守估計,五礦這筆投資收益率至少在300%以上。

2019年,拉斯邦巴斯銅礦產銅38.3萬噸,產能排名全球第8,也是唯一一座入選全球前十的中資銅礦。

五礦也憑藉這一交易,成功躋身全球十大銅礦山生產商之列。

另一筆值得一提的交易是,洛陽鉬業收購剛果(金)滕凱(Tenke)銅鈷礦一案。

滕凱銅鈷礦擁有超過2800萬噸銅和300萬噸鈷的資源量,是世界頂級礦山,和印尼格拉斯伯格銅礦、美國莫倫西銅礦和綠山銅礦 (Cerro Verde) 並列為「自由港皇冠上4顆明珠之一」,可見其重要程度。

2016年,洛陽鉬業以26.5億美元拿下滕凱銅鈷礦56%的股權,2017年又以約11.5億美元購買24%股權,持股比例提升至80%,極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除此以外,還有紫金礦業併購剛果(金)卡莫阿(Kamoa-Lakala)銅礦、銅陵有色收購厄瓜多爾米拉多銅礦等等。

憑藉這一波「買買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銅礦供給穩定性的同時,也讓國內礦業公司綜合實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五礦資源、紫金礦業、江西銅業、中國鋁業以及洛陽鉬業,成功在2019年躋身全球30大銅資源生產商行列。

此外,像「世界銅王」正威集團,憑藉對銅資源的掌控,2021年以近7000億元營收位列世界500強第68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4名,僅次於華為、京東和恆力集團。

文章開頭提到的艾娜克銅礦,又是一例中國礦企海外併購的典範。而這一項目的進展,可能恰好趕上了又一場銅供應危機的開始。

下一場危機要來了?

去年底,高盛發佈報告指出:銅是當下最被低估的商品,市場定價錯誤是因為忽略了庫存減少這一重要因素。

全球現貨市場的銅庫存量快速下降,曾在4個月內減少了近40%

整個2021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3家交易所的銅庫存減少了7.3萬噸庫存,連續第4年出現下降。

雖然年初有短暫逆轉,但很快,銅庫存下降的趨勢又再次顯現。倫敦金屬交易所(LME)4月12日數據顯示,銅庫存為10.44萬噸,較上一日減少1250噸,處於近3年的歷史低位。而在往年,3月會處於供給過剩的狀態。

受此影響,今年3月,國際銅價曾觸及歷史最高價位,達1.09萬美元/噸。

高盛團隊近日再發文表達了自己的震驚。在文中,他們稱當下的全球銅市正在「夢遊般地走向缺貨」

文章稱,在全球銅供應的重要力量中,俄羅斯因為西方制裁導致銅供應量減少,智利出現水資源短缺和訂單等級下降的問題,而祕魯由於環境和經濟補償等問題,已經多次發生針對拉斯邦巴斯等大型銅礦的罷工、堵路等事件,使得該國的銅生產、運輸陷入停滯。

高盛預計,2022年精煉銅供需缺口將達到37.4萬噸,是之前估計的2倍。對於未來3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銅目標價,高盛預期將達到1.15萬美元/噸、1.2萬美元以及1.3萬美元,較3月的高位再度暴漲。

前瞻經濟學人 產業觀察組

參考資料:

[1]前瞻產業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銅加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百項成果

[3]礦業匯. 中國銅業三巨頭:狂飆的五礦、沉睡的紫金和掉隊的江銅

[4]李博士的投資日記.國內多缺銅?大型礦企自給率僅5%!而「銅」博士大周期已在路上?

[5]知乎.中國海外銅礦收購八大金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