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紐約地鐵突發血腥槍擊案,現場有亞裔受傷,「嫌疑人」曾發表種族言論

2022-04-14 12:01

原創 默河 齊邦 加拿大和美國必讀 收錄於話題 #美國社會 145個

4月12日周二早晨,紐約的N線地鐵正在朝着曼哈頓的方向一路往北行駛。當列車駛過日落公園(Sunset Park)的時候,地鐵里突然傳來幾聲巨大的槍響,緊接着車廂里煙霧瀰漫,乘客們在混亂中尖叫着四處逃散。

誰也沒想到,在這個本該寧靜而美好的清晨,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據《紐約時報》報道,事發地鐵經過西班牙裔與亞裔聚集的社區,該槍擊案已造成至少22人受傷、5人重傷,並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

目前,警方已經鎖定了一名可能的嫌疑人,案件調查仍在進行中。事實上,在這起槍擊事件發生之前,紐約地鐵的犯罪率已經呈增長趨勢,地鐵安全問題更是困擾當地居民已久。

案發地鐵經過亞裔聚居區

據多家外媒報道,在N線地鐵剛剛開出59街地鐵站的時候,兇手就在車廂內投放了兩枚煙霧彈,隨后用一把格洛克手槍朝人羣射擊了33次,之后逃離現場。

受傷的人在地鐵上等待救援,圖源:CBS新聞截圖

隨着槍擊事件發生,列車在36街地鐵站停下,車門被打開,濃煙滾滾在車廂里瀰漫,恐懼的乘客們紛紛逃離,其中許多人匆匆登上了對面的R列車。在人們的呼救聲中,地鐵座位和車廂都佈滿了血跡。

事發時,一位名叫何塞·埃切瓦里亞(Jose Echevarria)的50歲電工,剛剛從R線地鐵下來準備換乘N號線,正好見證了這一幕。埃切瓦里亞回憶說:「我首先看到了有煙,接着我聽見槍響,看到人們在大喊大叫,四散而逃。」

他看到了一個用西班牙語叫喊着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的腿部中槍了。埃切瓦里亞迅速扶起這個年輕人,帶着他上了站臺對面的R線列車。埃切瓦里亞説:「他太害怕了,他用西班牙語一直在喊‘幫幫我吧’。」

人們蜂擁着逃離衝下地鐵,圖源:CBS視頻截圖

在這些受傷的人當中,27歲的胡拉里·本卡達(Hourari Benkada)在案發時就坐在槍手身邊,是離槍手最近的人,他的膝蓋后面的部位被子彈擊中。

他回憶,上車的時候坐在了一名男子身旁,那個男子身穿紐約大都會運輸署(MTA)的施工背心,拿着一個帆布包。

他説:「我現在還覺得很害怕,因為我和他坐得太近了。我是離他最近的人。我感到震驚,我在顫抖,我不知道我以后還會不會再坐地鐵了。」

子彈從他的膝蓋后面打進去,穿過了他的膝蓋,打傷了他的膝蓋骨。醫生告訴他,過幾個星期之后,他才能開始用柺杖走路。

槍擊事件后,受傷的人躺在第36街地鐵站。圖源:路透社

根據路透社發佈的現場圖,可以看到案發現場有幾位亞裔受傷正躺在地上,或靠在柱子上,傷口血流不止。

據路透社報道,日落公園有很多的亞裔咖啡館與商店。人們在這可以看到自由女神像和曼哈頓的天際線,這里有令人歎爲觀止的海濱景色。這個社區並沒有那麼暴力,在2018年,因非致命襲擊導致的住院率為每10萬人中有37人,低於紐約市每10萬人種有59人的平均水平。

2019年的數據統計顯示,在日落公園社區,有46%的居民都是在國外出生的,有34.8%的居民是亞裔,35.6%的是西班牙裔。這是一個多元文化聚集的布魯克林社區。

Mtattrain,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這場槍擊案給在當地工作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恐慌。CBS在槍擊現場採訪了一位附近的居民,這位居民表示他每天都會坐這趟地鐵,如果晚一兩個小時的話,他可能就坐上N線地鐵去曼哈頓了。

「這可能會讓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更加地緊張,我整天都接到電話,親戚朋友們問我今天早上在那趟地鐵上嗎。我告訴他們我並沒有上車,謝天謝地。」

據CNN報道,有包括7名男性與3名女性在內的至少10個人被子彈打中,另外還有十幾個人因為吸入了煙霧、摔倒或者過度驚嚇而受傷。醫院方面的代表告訴CNN,這起事件總共導致了29人受傷,他們全部被送往就近的醫院接受治療,萬幸的是沒人有生命危險。

「嫌疑人」弗蘭克·R·詹姆斯是誰?

目前,紐約警方已經結束了對36街地鐵站的現場調查,幾條經停的地鐵線路恢復了正常運營,並鎖定現年62歲的非裔男子弗蘭克·R·詹姆斯(Frank R. James)是本次槍擊案的「相關人士」。

弗蘭克·R·詹姆斯(Frank R. James) 圖源:紐約市警察局

目前,警方並沒有表態稱詹姆斯就是槍手,他們也沒有用「嫌疑人」(suspect)來稱呼他。警方只是把詹姆斯稱作「相關人士」(Person of interest)。因為現場調查中,警方發現了一把與詹姆斯有關的車鑰匙。

U-Haul租賃公司的記錄顯示,詹姆斯周一在費城租了該公司的一輛車。警方在地鐵上找到了一系列應該屬於槍手的物品,其中就有這輛車的鑰匙。另外,被發現的東西還包括一把格洛克9毫米口徑手槍、三個彈藥夾、幾個煙霧彈、導火索還有汽油。

從彈夾的情況來看,這名槍手之所以在開了33槍之后停下了射擊,是因為他的子彈卡殼了。否則傷亡情況會比目前的狀況糟糕得多。

警方在周二下午發現,詹姆斯租來的那輛車被遺棄在布魯克林的格雷夫森德,離金斯公路地鐵站5個街區外的街上。他們説槍手是在那一站上地鐵的,距槍擊事件發生的36街地鐵站5英里遠。警方的防爆小組對這輛車進行了清理,然后把它送到了進行法醫鑑定的地方。

圖源:CNN

紐約警察局的詹姆斯·埃西格(James Essig)在警察總部的新聞發佈會上説,詹姆斯仍然沒有被警方逮捕。埃西格説:「我們正在努力尋找他,以確定他與地鐵槍擊案的聯繫。」

紐約警方聯繫了詹姆斯在密爾沃基的鄰居們,一位名叫凱拉·米勒(Keilah Miller)的鄰居在接受問話時説,詹姆斯生性粗暴、冷淡。有一次因為米勒把鑰匙留在了公寓的門上,詹姆斯還與她對峙,他們發生了一場爭吵,她記得詹姆斯曾朝着她大喊:「別再這樣了!」

米勒説,她曾多次聽到他在電話里大喊大叫,有一次他還在電話里抱怨人們無知。米勒還表示,詹姆斯每天見到自己的時候都不會打招呼,認為他是個很「奇怪」的鄰居。在今年3月份之后,她就沒有再見過詹姆斯了。

另外一位名叫麥克·洛佩茲(Mike Lopez)的鄰居表示,他從沒有和詹姆斯説過話,但是他認為詹姆斯走路的時候都一瘸一拐的,應該沒有作案的能力。洛佩茲説:「我從沒把他當作過威脅。我是想説,我不認為他有能力做這種事情。他沒辦法像那樣移動,他跑不快。」

圖源:NYPD

擺在紐約警方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兇手的動機是什麼。紐約警察局局長塞威爾(Keechant Sewell)稱,目前這一起案件並沒有被作為恐怖襲擊來進行調查,但是警方並沒有排除相關的可能性。

《紐約時報》報道稱,詹姆斯在YouTube上發佈了幾十個視頻,在那里他用長篇大論對各類時事新聞進行了抨擊,表達了一些及其極端的觀點,很多都是與種族和暴力有關。

比如,他指責黑人婦女讓黑人遭遇暴力,並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白人進行種族滅絕的證據。3月1日,他在視頻中批評了紐約市長艾瑞克·亞當斯(Eric Adams)最近出臺的有關地鐵安全的政策,這項政策旨在阻止紐約市無家可歸的人們把地鐵站當成他們的家。

詹姆斯在視頻里表示亞當斯制定的新地鐵安全的政策不夠有力,現有的警力和其他社會福利措施還不足以驅散地鐵站里流浪人羣。他還在視頻中詳細闡述了在地鐵中犯罪的難易程度,稱即使有大量警察在地鐵上巡邏,罪犯還是會有機會從肇事地點逃脱。

他認為如果要想制止犯罪行為、及時將罪犯捉拿歸案,必須安排警察守住每個車站,但他覺得紐約市政府不會做出這樣的安排。

而詹姆斯對紐約市長的批評,並不是他第一次在視頻中談到紐約地鐵。《紐約時報》指出,早在2020年,他就已經發布了與紐約地鐵相關的視頻。

目前,警方仍在進行調查,但由於紐約地鐵一處關鍵的監控攝像頭在槍擊發生時處於故障狀態,這讓紐約警方的調查增加了一定的難度。MT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紐約市的相關部門已經聯合發起了50000美元的懸賞,徵集能夠幫助警方逮捕嫌疑人的線索。

紐約地鐵犯罪率持續飆升

亞當斯在年初上任后承諾減少紐約市的犯罪數量,但顯然近幾個月來接連發生的暴力犯罪和槍擊案表明,紐約的安全問題依舊很嚴峻。

從數據上來看,紐約公共交通系統犯罪率正在逐年升高。據多家媒體報道稱,2022年紐約已經有617起發生在公共交通系統上的犯罪事件,與2021年同期數量相比增加了68.1%。在2022年1月和2月,地鐵上發生嚴重暴力事件的概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

另外,紐約公共交通系統在2021年的安全性,也比新冠疫情開始前的2019年差很多,在公交車、地鐵上發生嚴重暴力事件的概率上升了近25%。

從今年1月起,華裔女性被蓄意推下地鐵站臺身亡、年輕男性在車廂中被搶劫並被刺傷、白人女性在站臺內被鐵錘襲擊中導致顱骨骨折等惡性事件屢屢登上新聞頭條,讓紐約人又憤慨,又為自己的安全感到擔憂。

紐約警察局統計的2022年紐約市犯罪情況,截圖來自nypdonline

33 歲的詹姆斯·李(James Lee)在是一名汽修工人,他在布魯克林的槍擊案發生后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採訪。他説,雖然他覺得自己工作地點附近的治安並不差,他的同事們乘地鐵上班時沒遇到任何危險的事件,但李説發生在紐約全市、乃至亞裔美國人在新冠疫情期間經歷的暴力事件都讓他很害怕。

李現在每天開車上班,他表示自己深夜上街時也會更謹慎,他説:「每當我路過(案發現場)附近時,我都會提防着。」

在一起又一起的惡性事件發生后,許多專業機構調查了現在紐約人對地鐵的看法,結果不容樂觀。

例如昆尼皮亞克大學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不到一半的紐約受訪者認為白天乘坐地鐵是安全的,四分之三的紐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安全問題非常嚴重,需要減少犯罪的發生。

而大都會交通管理局(MTA)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也和昆尼皮亞克大學的調查結果類似,90%的受訪者反饋説,他們不願意乘坐地鐵的原因是害怕遇到犯罪和騷擾行為。

為什麼地鐵不安全?

紐約地鐵管理無力、設備老舊的問題難以防止更多的犯罪事件發生,這些問題在4月12日的槍擊事件中暴露無遺。

據《紐約時報》報道,亞當斯在今年1月上任初期,曾派遣數百名街頭巡邏人員定期檢查地鐵站和列車車廂情況,但事發時地鐵站臺上和車廂里沒有安保人員出手制止犯罪行為。紐約警方表示,案發當日早上警察曾多次在案發車站內巡邏,但犯罪發生時他們並不在場。

其次,紐約地鐵里監控攝像頭出現了故障,難以滿足治安需求。

Photo by Alex Knight on Unsplash

亞當斯表示,當警察在布魯克林附近搜尋犯罪兇手時,發現案發現場的周邊車站至少有一個監控攝像頭沒有記錄下案發時的畫面。現在這個問題正在調查中,案件負責人們正在努力確定是單個攝像頭還是所有攝像頭沒有在工作。

一名高級執法官員周二下午表示,當天上午槍擊事件發生時,監控系統似乎沒有在全面運作。

MTA官員也反映了紐約地鐵的監控攝像頭的問題,他們表示地鐵系統有不超過1%的監控攝像頭是壞的。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紐約地鐵站就被發現許多監控攝像頭得不到維護。審計人員在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間檢查了10個地鐵站的223個監控攝像頭,發現31%的監控攝像頭缺乏維護。

不過亞當斯認為槍擊犯罪不是紐約獨有的問題,他表示「這些無情的槍擊事件是美國的問題,這需要各級政府來解決。」

Joe Biden,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布魯克林地鐵槍擊案發的前一天,拜登還在白宮宣佈要繼續打擊槍支暴力,他提名了新的酒精、菸草、槍支和爆炸物管理局局長的候選人,公佈了一則關於限制「幽靈槍」的新規定。

但拜登也承認,延長攻擊性武器的禁令、對槍支購買者進行普遍背景調查,這兩條的核心議程已經在議會中吃了閉門羹,他只能採取更温和的措施來管理槍支。

看來,對於拜登政府來説,如果要想實現他們通過限制槍支氾濫來減少暴力事件頻繁的承諾,或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2/04/12/nyregion/brooklyn-subway-shooting

https://edition.cnn.com/2022/04/12/us/brooklyn-subway-shooting/index.html

https://www.cbsnews.com/newyork/live-updates/brooklyn-subway-shooting-manhunt-nyc-attack/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2022/04/12/brooklyn-new-york-subway-shooting-what-we-know/729032200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six-facts-about-sunset-park-site-new-york-subway-shooting-2022-04-12/

https://apps.cio.ny.gov/apps/mediacontact/public/view.cfm?parm=3EC20B5A-BD5B-AA13-CE7B618B170A1142_EC8BBE76-FBF5-9BB9-B6327352514CA3F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moVPGxbg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_zTGjUo56I

https://www.nbcnewyork.com/news/local/crime-and-courts/nyc-subway-crackdown-starts-with-143-arrests-1500-tickets/3582538/

https://www1.nyc.gov/assets/nypd/downloads/pdf/crime_statistics/cs-en-us-city.pdf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2/04/12/new-york-subway-shooter-crime/

https://www.nytimes.com/2022/04/11/us/politics/biden-atf-steven-dettelbach.html

原標題:《紐約地鐵突發血腥槍擊案,現場有亞裔受傷,「嫌疑人」曾發表種族言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