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4-13 11:15
文|螳螂觀察
作者|圖霖
無糖飲品,絕對稱得上是近些年市場從「達咩」到「真香」的典範。
農夫山泉旗下的東方樹葉,2016年4月曾因被列為「史上最難喝飲料」TOP 5,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但在Chnbrand 2021年中國顧客推薦度指數SM(C-NPS®)茶飲料推薦度上,東方樹葉卻以絕對優勢佔領了排名第一的位置。
因「無糖氣泡水」獲得廣泛關注的元氣森林,在《2021年中國新消費新國貨品牌TOP100排行榜》中,榮獲國貨飲料酒水行業增速第一名。
可口可樂於1982年推出的健怡可樂和2005年推出的零度可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均銷量平平。但其於2017年推出的無糖可樂,卻開始俘獲消費者。近日,可口可樂CEO詹鯤傑表示,無糖可口可樂去年第四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和2019年同期相比實現翻番。
可見,市場正在「獎勵」那些押中「無糖風口」的玩家。
受此影響,無糖飲品背后的代糖企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月10日,全球赤蘚糖醇行業產量最大的企業「三元生物」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隨着代糖成為行業的「香餑餑」,「元氣森林們」也正邁向新的競爭時代。
01. 含糖飲料,跌落神壇
更早「拒絕」含糖飲料的,其實是西方國家,典型表現是糖税的徵收。
挪威在1922年就開始對精製糖產品徵稅,每升含糖飲料徵稅約為2.49元,算是世界上最早開徵糖税的國家之一。此后,墨西哥、英國等西方國家也相繼加入了糖税徵收隊伍,利用税收手段調節含糖飲料消費。
之所以要限制含糖飲料消費,並非糖的成本過高,而是糖分攝入過量帶來的潛在疾病,治療成本過高。這既加重了個人的家庭經濟負擔,也給國家的醫療預算帶去了壓力。
最常見的,便是糖尿病。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大多數國家的醫療預算中,約5%到20%是用於糖尿病。
要儘快改善這一現狀,僅靠消費者自我約束還不太夠,徵收糖税開始被寄予厚望。
世衞組織2016年發佈的《改善飲食和預防非傳染性疾病的財政政策:從建議到行動報告》明確表示,利用税收手段調節含糖飲料消費,可減少因攝入過多糖分導致的肥胖和糖尿病,降低醫保開銷。
這一呼籲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華創證券」的調研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超70個國家頒佈了「糖税」,這之中的大多數國家是近10年纔開始施行。
從結果來看,糖税對於含糖飲料消費量的控制,和國家糖尿病醫療費用壓力的緩解層面,均發揮出了一定的正向影響。
最早徵收糖税的挪威,現在已經成為人口肥胖率最低的歐洲國家。2014年開始徵收糖税的墨西哥,含糖飲料的消費量在第一年下降逾5%,第二年下降近10%。 相關研究預計,這項税收將為墨西哥的醫療服務節省近10億美元。
而我國關於糖税的徵收,其實也到了刻不容緩的階段。
來自「國際糖尿病聯盟」的數據顯示,我國20歲至79歲人羣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數從2000年的2000多萬增長到2021年的1.4億多。
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此前便提出,我國應重視「糖税」徵收的緊迫性,建議對100ml飲料中含糖>5g的軟飲料徵收「糖税」。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近期也在其「減糖」相關的文章中提到,徵收糖税或是值得考慮的減糖舉措。
當然,特定飲食風潮的流行,往往並非受單一因素影響,而是多重因素合力助推的結果。除開糖尿病等潛在疾病的影響,具體到我國的消費環境,含糖飲料之所以「失寵」,還離不開以下兩個原因:
一個是近些年對身材和皮膚有高要求的羣體在增多,糖分成了他們共同的「天敵」;
於減肥人士而言,高糖意味着高熱量,是典型的「紅線食品」。而在護膚層面,也已有研究表明,含有大量糖分或其他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加速衰老。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B站、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健身博主和美粧博主在分享自己的減肥、護膚經驗的時候,都不約而同會把「糖」作為「元兇」揪出來「批評」,並叮囑大家,即便嘴饞也要優先考慮無糖飲料。
一個是國家層面「減鹽減油減糖」大健康戰略的發佈,讓市場開始「疏遠」含糖飲料。
2017年,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
在此背景之下,無糖飲料逐漸取代含糖飲料,成了市場的「新寵」。如開頭所述,無糖可口可樂開始俘獲越來越多國內消費者。同時,「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無糖飲料的市場規模自2018年起進入高速增長期,2020年其市場規模已達到117.8億元,較2014年翻了七倍。
種種跡象都表明,含糖飲料的江湖地位已難回當年了。
02. 無糖的「糖」,站上C位
2016年5月13日,國家衞生計生委正式發佈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強調每個人應該控制添加糖攝入量:「每天糖的攝入量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正是在這一年,主打無糖健康飲品的元氣森林成立了。之后,因燃茶和無糖氣泡水的銷量火爆,元氣森林的討論熱度持續上升,開始頻繁出現在公眾的視野。
2019年前后,在元氣森林連獲數輪高估值之后,市場似乎終於發現了無糖飲品的潛力,其他品牌隨之「聞風而動」:2019年,統一將「退市」的無糖茶品牌茶里王再度「召回」。2020年,可口可樂、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相繼推出了無糖氣泡水產品。
與徹底捨棄糖分的無糖茶不同,無糖氣泡水往往需要依靠代糖才能維持其飲用口感。從而,元氣森林不僅掀起了市場對「無糖氣泡水」的追捧,也讓以赤蘚糖醇為代表的代糖,有了空前高漲的關注度。
開頭提到的掛牌上市的三元生物,正是因無糖氣泡水所含的赤蘚糖醇需求上升,近幾年業績增速顯著。其招股書顯示,從2018-2020年,三元生物的營收從2.92億元增長到7.83億元,淨利潤從0.68億元增長至2.33億元。
基於無糖飲料熱度尚在,未來代糖的需求空間還將持續擴大。「天風證券」研報指出,假設未來赤蘚糖醇代替5%的白糖市場,那麼僅國內潛在需求空間就有望達到80萬噸。
而在元氣森林之后,農夫山泉、喜茶和可口可樂等品牌也不約而同瞄準了代糖。
2020年,喜茶對標元氣森林氣泡水推出的喜小茶氣泡水,其甜味劑用的就是與元氣森林相同的赤蘚糖醇。去年,農夫山泉對此前的爆款產品尖叫改良上市,推出了無糖款,其代糖使用的也是赤蘚糖醇。
當然,不止赤蘚糖醇。譬如無糖可口可樂,使用的代糖就是大眾熟知度較高的阿斯巴甜。去年11月,喜茶還在其線下門店的現製茶里推出了名為甜菊糖苷的代糖。甜菊糖苷從甜葉菊中提取,甜度是蔗糖的200至300倍,熱量僅為蔗糖的三百分之一。
不過,代糖「走紅」以后,關於「代糖是否真的沒有熱量」、「服用代糖到底安不安全」的探討也在顯著增多,尤其是最火的赤蘚糖醇。
不過,從目前已公佈的研究來看,雖然不應「神化」赤蘚糖醇,但其對熱量的抑制作用以及安全性,仍舊是具備一定科學性的。
關於赤蘚糖醇對熱量的抑制作用,2005年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份報告已經給出了答案。
當時,研究人員將赤蘚糖醇和其他幾種糖醇置於人類糞便發酵24小時,結果多種糖醇都被糞便中的細菌代謝發酵了,唯獨赤蘚糖醇在24小時后仍然「不動如山」,完全不被細菌發酵。研究人員的結論是赤蘚糖醇不會被細菌發酵。
安全性方面,早在1999年,WHO/FA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JECFA)就審查過赤蘚糖醇的安全性認定,結論是其ADI(一日攝取容許量)為「無需規定」,屬最高安全類別。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此前編寫發佈的《《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匯編(2014-2018年)》也明確指出,按照標準規定合理使用甜味劑是安全的。
實際上,在元氣森林帶火了無糖氣泡水之后,代糖纔在國內掀起了較高的討論熱度,但其他國家對代糖的使用,早已非常普遍了。
公開資料顯示,甜味劑目前在美國、歐盟及中國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使用,包括天然來源的和人工合成來源在內,目前全世界廣泛使用的甜味劑有幾十種,這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赤蘚糖醇、阿斯巴甜和甜菊糖苷。
眼下,無糖飲料的市場規模仍在持續擴大。
「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2021年11月發佈的《健康生活·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顯示,隨着「2030健康中國計劃」的推進以及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無糖飲料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保持增長勢頭,預計在未來5年內市場規模翻倍。
基於無糖氣泡水等無糖飲品難離代糖,無糖飲品企業下一場戰役必將圍繞「代糖」展開。而通過赤鮮糖醇最早佈局的元氣森林,其實已經佔據了更有優勢的競爭高地。
一方面,元氣森林選定的赤蘚糖醇,儘管成本高昂,但如前所述,其已被業內認定為是「更健康的代糖」;另一方面,元氣森林合作的三元生物和保齡寶,是全球五家赤蘚糖醇生產商之一,在穩定性上更有保證。
可以肯定的是,當無糖的「糖」站上新C位,一場新的競爭也已正式啟幕了。
參考資料:
1.《徵收「糖税」或是值得考慮的減糖舉措》——知乎作者「馬冠生」
2.《如何看待糖税(Sugar tax)?》——知乎作者「譯言」
3.《要健康少吃糖,「糖税」時代來了?》——半月談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