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4-07 17:01
商湯的3個70%。
全文5700字,讀完約需要4分鍾。
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末尾發佈的商湯的首份財報,不僅對商湯有重要的意義,對整個AI產業也有重要的意義。
2019年-2021年是中國AI發展史上的一個少見的「膠滯期」。
一方面,國內各大AI廠商基於深度學習這一波浪潮的技術開發已經進入成熟期;另一方面,雖然技術成熟但商業落地一直相對滯后,讓人們對行業的前景有了悲觀的看法。
有人認為,這説明AI落地還沒有到真正的成熟期,也有人認為,只要再走上一步就可能迎來收穫。
不同的觀點相持不下,但商湯的這份財報,或許讓我們看到了方向。
01
量產!反碎片能力成熟了
商湯集團(股份代號:0020.HK)近日公佈了上市以來的首份年報。
2021年,商湯的人工智能技術量產能力實現進一步突破,全年業績加速增長,錄得營業收入4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6.4%,毛利率高達69.7%;此外,年報還顯示,商湯的調整后虧損則為14.2億元,整體財務表現呈現穩健增長態勢,優於市場預期。
業績報告中調整前總虧損為172億,其中公司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而產生的135億的非現金損益佔大頭。據專業人士介紹,「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成本一般是非上市公司在投資人入股后增值的部分,而非業務虧損。一般來講,融資越多、估值增長越多的公司越會錄得大額優先股價值變動虧損。估值增長快的公司,這個數字可能會非常巨大,而這個數字越大,越能説明這家公司的價值增長快。而2021年底上市后,公司優先股均轉為普通股,因此這項損益在2022年及之后不會再發生。
這里的關鍵詞不是那幾個盈虧數字,而是「量產能力」這個詞。
為什麼直到今天,還有人認為AI是一門實驗室技術,就是因為落地和量產這兩隻「看門虎」。
而所謂的突破「量產」這個問題,就是爲了實現普遍化的落地,這其實有幾個關口必須過。
一個重要的關口,叫「反碎片能力」。
什麼意思呢?就是AI應用的場景是天然長尾、天然碎片化而千差萬別的。
比如,同樣是視覺端的解決方案,用於商場智能化貨架止損的、用於小區車流識別的和用於生產場景的安全防爆的,需要的其實是不同的AI視覺能力,而不同的能力對應不同的模型,這需要模型的豐富性來反(場景)的碎片化。
換一個角度,你在一個通用設備上部署了AI能力,比如智能手機。那這個手機的銷量可能是幾千萬台、上億台,而它們必須對千差萬別的需求(比如美顏,比如優化拍攝效果)能表現出比較均衡、穩定、高一致性的處理能力,這就要求模型的泛化能力很強,這是「反碎片化」的B面。
而大家知道,雖然有了深度學習框架的支撐,大大降低了AI能力獲取的難度,但是,開發工業級的模型仍然是有很高的門檻。
所以説,如果不突破「碎片化」的問題,使得企業能夠實現批量的算法模型生產、部署和迭代升級,那麼AI的落地就永遠不可能在商業上算過賬來――幾十個、幾百個「示範案例」可以用不惜工本的手工方式打造,但是針對千行百業,如果不具備反碎片化能力,一家AI企業就永遠無法實現落地生根和商業化的盈利。
更深一步説來,「碎片化」只是表象,暴露的問題其實是三個――
1.大多數工業級應用所需的高性能人工智能模型生產成本極高;
2.需要的人工智能模型量極大,對應需要的預訓練數據、算力也極高;
3.因為缺乏訓練數據,導致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周期長,很多行業的低頻長尾問題無法用AI解決;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只有解決了以上三個問題,才能把一家AI企業從手工作坊式的階段,提升到工業大生產的階段。這其實才是一個成熟AI企業必過的三道關口,而商湯的財報里透露的信息就是,商湯把這個問題解決的很好。
當然,這個問題的解決並不是單一路徑的,但如何在最符合商業規律的情況下,用最優的技術選擇來解決這一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AI企業的成人禮。
簡單説來,要解決也有兩個步驟,第一個就是把所有生產過的模型都集中起來,放到模型庫里面,供后來者參考借鑑、甚至是直接複用,這是所有AI生態型企業都必須乾的事。
而另一個步驟更具有決定性意義,那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大幅度提高高性能模型的生產效率,也就是為千行百業的AI模型製造一臺「工作母機」。
商湯的勝負手就是堅決做了這件事,也就是前瞻性的打造了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
對企業和開發者來説,商湯「AI大裝置」將成為他們的基礎算法庫。通過「AI大裝置」,AI算法的訓練和部署將變得簡單易操作,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全面實現企業降本增效。人工智能基礎設施SenseCore 支持智能模型的工業級批量生產,以高精度模式訓練最為先進的智能模型,並具有業界領先的隱私計算及數據屏蔽功能,可保障用戶數據安全且不易泄露。
這句話解釋起來太複雜,但我們可以看一個結果,推動AI大規模落地的關鍵就是如何能實現高效率、規模化、低成本的AI研發創新和技術落地。一直以來,商湯的技術路線是打造更深的網絡、更大的模型和更強的算力――也就是我們説的大模型,那它開始進入工業界的效益如何呢?
答案還是財報,2021年商湯錄得營業收入47億元,毛利率高達69.7%。
這個營業收入不算很高,但這個毛利率可以説非常高,但它屬於正常的「高」,它符合一個打造非常尖端的技術產品的企業應該有的高溢價、高毛利率,而且這還是考慮在商湯的研發投入非常高的基礎上的,因為研發投入是直接計入成本,也就是和毛利率形成對衝的。
簡單説,如果商湯的毛利率不是70%而是7%,那就出問題了,至少是商業模式有了問題,因為高科技行業的特點就是高投入、高產出。如果高科技產品的毛利率賣出了白菜價,不僅無法支撐商湯下一步的研發投入,也説明市場是不健康的。
02
三問為何選擇「虛實融合」
儘管2022年北京冬奧會已經結束,但是很多驚艷世界的創新技術,依然持續傳遞着「科技冬奧」的精神。「冰壺運動軌跡捕捉和再現」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冰立方」是冬奧會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冰壺場館,冰壺比賽的每條賽道長40多米,在比賽過程中,每條賽道內通常會有16個冰壺,並有2支隊伍8名運動員來回走動,要在如此多人員頻繁移動、多個目標密集分佈、互相遮擋的情況下,從超大的場館中準確捕捉到直徑約30釐米的小冰壺,給硬件方案和算法的設計都提出了巨大難題。
針對這一挑戰,商湯快速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確定了通過在場館不同位置安裝42個高清攝像頭從不同角度捕捉賽道上運動冰壺的硬件方案,同時原創了多重技術,對不同攝像頭拍攝的圖像進行智能合成。最終,成功實現了超大空間範圍內,遠距離精準檢測識別定位跟蹤可能被遮擋的運動冰壺,也給觀眾帶來了虛實結合的觀賽體驗。
智慧觀賽技術與巨幕大屏相結合,直播畫面和動態捕捉的冰壺運動軌跡曲線相結合,相當於不但可以看到真實畫面,還可以看到計算機畫出的「輔助線」,這讓不少資深體育迷直呼過癮。
這就是典型「虛實結合」,也是正在受到廣泛關注的元宇宙技術的一大突破口,它已經超越了元宇宙「數字孿生」的初級階段,開始進入「數字伴生」這個新一代技術的發展起點。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商湯的財報里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
智慧生活板塊實現戰略升級,以「軟硬一體+虛實融合」的戰略打法賦能元宇宙,為商湯未來的商業化落地和發展帶來全新增長動能。
商湯有智慧城市、智慧商業、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四大商業化板塊,而這句話説明,商湯在智慧生活板塊實現了突破。
其實,人工智能可以應用的領域非常廣泛,所以,對每個像商湯這樣的全棧AI企業來説,要做一個正確的選擇是非常困難的,它涉及到能否在公司大規模進行商業落地時進入一個「坡長雪厚」的賽道,也決定了公司后期的發展是否可持續。
在筆者看來,「虛實結合 由軟帶硬」的選擇目前看是明智的,而其明智之處固然是建立在技術支持之上,但更多的是在於商業智慧上。
首先,「虛實結合」與元宇宙這個風口能夠高度結合,互相帶動發展。
到今天,人們對元宇宙的認知已經不是純概念化的了,大家也認識到,元宇宙其實是人類整個社會系統數字化的縮影,但目前公眾對元宇宙或感知不強、或認為過於遙遠,主要還是技術側的落地不夠廣泛。
當下階段的元宇宙發展,已經不僅僅只是遊戲和沉浸體驗,它的本質是基於數字伴生的現實增強和混合現實,而其關鍵技術支撐主要是AI能力,或者説是AI大課題下的混合現實課題。
而商湯對此已有技術積累,其「SenseMARS火星混合現實平臺」,可以極大的助力構建數字空間應用,開發虛實融合的交互浸入式體驗。
所以,選擇這個方向,能夠抓住元宇宙的風口期,形成疊加式創新,讓未來呼嘯而來。
其次,「虛實結合」有大量的應用場景,可以讓消費側有強烈的體驗感和獲得感,而這有助於進一步推廣商湯的智慧生活場景能力。
還是以冬奧會為例,商湯糰隊在科技部科技冬奧專項支持下,負責了「基於3D的實時精準定位技術、虛擬與現實結合的3D高精度識別的智慧AR導航系統研究」課題。
大家可能都用過手機導航軟件里的「車道規劃和提示」功能,其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增強現實技術,只不過張家口冬奧村要求的解決方案難度遠高於一般導航。
例如,在測試過程中,商湯的團隊發現整個冬奧村是一個斜面,存在數米落差,這就可能使AR導航出現偏差。而最終解決方案是,通過重新建模,將導航地圖動態的規劃在一個水平面上予以解決,從而實現讓AR導航箭頭在不同坡度的地面上都可以準確與地面貼合,實現實時、精準的6自由度空間定位。最終確保了在張家口冬奧村近30萬平方米區域內的任意地點,都能保證精準定位。
而這不但讓各國參賽隊員得到了切實的方便,也在客觀上透傳了中國企業在增強現實方面的硬實力,有很強的參與感。
AI市場目前其實已經進入爭奪細分入口的白熱戰,而商湯選擇的「智慧生活」板塊,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落地規模大、參與的體驗者多。
例如,商湯SenseMARS火星混合現實平臺構建的虛實融合的交互浸入式體驗,已累計內嵌於超過200多個移動應用程序及手機遊戲,賦能超過60個大型商場、博物館及機場。
簡單來説,商湯就是要在受眾廣泛、體驗感強烈的領域,率先實現元宇宙支撐技術的落地和實用,讓數億用户感受到「我的第一個混合現實元宇宙技術就是來自於商湯」並構建強烈的心智認知,從而對推進商湯的市場化推廣產生重要影響。
最后,當然需要提及的,還是商湯有啃下這些硬骨頭的實力,這還是我們此前所説的,基於大裝置的生產力的提升――使得其截至2021年底,通過SenseCore生產出的商用模型數量達34,000多個,相較於2020年底增長了152%;2021年研發人員每人年均生產的商用模型數增至5.94個,相較於2020年的和2019年分別提高了72%和13倍。
無論多高的技術,最后比拼的還是效率和成本。
03
以軟帶硬,
因為只有軟件技術是不夠的
更能體現商湯在商業智慧上的成熟的,是「以軟帶硬」這個方法論。
筆者曾經拜訪過一位國際級的AI大咖,彼時他正從一個有豐富數據、場景的智能客服創業項目中退出。
筆者問及他的失敗經驗,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在AI領域,技術、算法、模型都不是護城河,這些都是很快可以被模仿、創新、趕超的,只有把技術做進產品里,最好是有高門檻的硬件產品里,技術的價值才能最大化,企業也才能建立起護城河。」
把AI(軟件)能力做進硬件里,並不是因為消費者更願意為硬件付費,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因素。
雖然,我們通常把「智能硬件」稱為一個賽道,但其實這個領域內,既有全棧的AI軟件能力,又有完善的硬件供應鏈整合能力的企業是非常少的,而比較常規的形態是,有后一種能力的負責做硬件整合和營銷,而前一種能力的具備者通過賦能、生態等方式進行關鍵能力的加持。
智能硬件賽道在前幾年出現井噴式的發展,近幾年卻罕有新鋭獨角獸跳出,某種程度上是和AI企業的合作方式仍然在磨合探索。
而商湯的選擇,一開始就是爲了最大程度的提升AI技術的惠及面。
例如,商湯最早切入消費級市場,還沒有自己做硬件,而是通過向手機和APP廠商提供AI SDK。
事實證明,這條路很受歡迎,「AI加持」成了幾乎所有主流手機的首選,截至目前,搭載商湯SDK的手機已累計出貨15億台,而商湯在智能手機上很早就開始應用的超分辨率、夜景增強和智能相冊等技術,都已成爲了行業標配。
這是在技術細分時代,一個最好的合作範式,但商湯看的更遠。
把AI做進別人的硬件里,和把AI做成自家的硬件,是兩條不同的選擇。后者雖然難度更大,但由於可以實現軟硬件研發上的一體化拉動,決定了后者對AI的適配能力、泛化能力、兼容性和用户體驗都會更好,這纔是「產品為王」。
當然,商湯也有自己的分寸,它在2021年正式將業務模式進行了轉型升級,把自研的AI傳感器、AI ISP芯片以及SDK,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業務組成,構建起更高的產品壁壘。商業模式也由SDK許可費,轉為更具粘性的AI傳感器的IP授權費及ISP芯片銷售。
而這也極大的降低了合作研發的時間成本,例如,商湯與一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進行合作研發,2021年底就交付了四款AI傳感器,實現硬件0到1的突破。而如果這家公司埋頭研發半導體,商湯埋頭搞AI模型,然后再討論怎麼相互整合,時間可能會延長許多。
而對於智能硬件這個行業來説,時間窗口是非常關鍵的,這款傳感器由於可以顯著改善手機拍照的畫質,並且能夠以更低的功耗和更強的隱私保護來處理手機拍攝的照片視頻,已經成功應用於一家頭部手機廠商的產品。
然而,做手機傳感器,卻不會進一步去做手機,就是商湯的分寸感,是一個AI生態型企業的尺度拿捏的問題,也是一種商業智慧。
智慧城市、智慧商業、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每一個領域都會遇到以軟帶硬的問題,而每個問題就是一個機會和一次挑戰,憑藉越來越純熟的以軟帶硬的打法,在強化自己的核心產品能力、產品增值能力和生態建設上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是商湯的發展之道。
04
結語:商湯的3個70%
當然,我們所説的一切,都還是建立在堅實的技術研發上。
2021年,商湯在研發投入方面繼續領先同業,過去四年研發開支累計超過80億元;2021年扣除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研發投入為30.6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65.1%,僅就這個比例而言,可能是國內第一;而研發的高投入也帶來了人才的集聚效應。2021年商湯研發人員新增1500人,達到4274人,佔員工總數的70%。
寫到這里,筆者不由發現了一組有趣的數據――研發投入佔比接近70%,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70%,產品毛利率70%。
我不能預測這三組數據未來是否會大幅度變化,但至少當下,它展現了一家AI頭部企業的格局、投入與收益之間微妙的關係。
與我們交流
稿件同時發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