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4-08 15:55
在自研自動駕駛業務上艱難前行的蔚來,如今又傳出高管將離職的消息。
36氪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蔚來自動駕駛老將章健勇,在蔚來度過7年職業生涯后,將於近期離職。
據悉,章健勇屬於蔚來的元老級員工,也是蔚來自動駕駛系統工程的負責人,章健勇自2015年加入蔚來,經歷了蔚來自動駕駛研發體系從0到1的搭建,以及一代和二代自動駕駛平臺交付。
在此之前,章健勇任職上汽,曾在2013年-2014年間在上汽集團負責自動駕駛前期開發工作。
2018年底,蔚來CEO李斌開始推行以業務屬性劃分的小單元作戰方式的管理策略,在此之前,蔚來北美分公司謀求獨立上市,導致蔚來中美兩地團隊溝通不暢,自動駕駛和座艙功能交付進度受阻。此后,李斌開始逐步打散大的研發集羣,推行更扁平化的組織架構。
2020年8月,初創公司Momenta研發總監任少卿加入蔚來,擔任助理副總裁一職。同年12月,蔚來宣佈重啟自動駕駛L4的自研工作,並從內部提拔自動駕駛總監章健勇為助理副總裁。至此,蔚來正式進入雙AVP(助理副總裁)統領自動駕駛研發的階段。
就目前而言,蔚來的自動駕駛業務有四個團隊,分別是硬件團隊,由副總裁白劍負責,操作系統和數據安全團隊,由副總裁王啟研負責,以及任少卿負責的算法團隊(AA),和章健勇負責的系統工程團隊(AS)。
據瞭解,章健勇的自動駕駛系統團隊包括了系統集成、攝像頭等傳感器開發、自動駕駛車隊運營、仿真平臺、算法等業務。這就意味着,蔚來在梳理架構,推行模塊化作戰方式時,章健勇「雜而全」的團隊難免受到衝擊。
另一方面,今年3月末,蔚來轎跑ET7和自動駕駛系統NAD順利交付,在蔚來ET7之后,今年還將交付另外兩款基於NT2平臺的新車ES7和ET5。同時,蔚來李斌也宣佈,更高階的NAD訂閲服務,也有望在今年四季度在國內部分地區開放。
隨着蔚來的自動駕駛技術進化到新的階段,一代平臺維護進入尾聲二代平臺順利量產,媒體傳出章健勇將於近日從蔚來離職的消息。
一位接近蔚來自動駕駛研發的人士向XEV研究所透露,「健勇目前還在蔚來,但將要離職的消息是真的,已經開了內部all hands(全員會)。」
「健勇離開的時間點差不多。一代平臺的維護進入尾聲,二代平臺跟到量產,算是幫扶上馬,送一程吧。」前述知情人士告訴XEV研究所。
據悉,在章健勇離職前夕,李斌也親自主持了部門員工會,對章健勇在蔚來的付出表示感謝,而對於其離職后打算在芯片業務進行創業的計劃,李斌也明確表達了投資意向。
據36氪瞭解,章健勇治下的自動駕駛系統團隊有將近400人的規模,其離開后,也將引發蔚來整個自動駕駛團隊的重新整合。
自動駕駛已經被新造車行業視為核心競爭力,那麼蔚來的自動駕駛進展如何?章健勇離開后,蔚來自動駕駛如何繼續交出不錯的作業?
蔚來2014年成立至今,自動駕駛業務調整不斷,其最早面臨的選擇是自研,還是和博世等供應商合作開發。成立初期,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採用了基於Mobileye EyeQ4的感知方案。
· 2017年12月,在蔚來日「NIO Day」首次發佈了駕駛輔助系統NIO Pilot;
· 2019年6月,NIO Pilot系統完成首次重大升級。
· 2021年1月,在蔚來日「NIO Day」發佈了自動駕駛系統NAD。
NAD在蔚來內部被稱作「自動駕駛的航空母艦」,搭載4塊英偉達Orin芯片,算力達到1016TOPS,同時配備等效500線激光雷達、800萬像素攝像頭等硬件。
2021年Q4財報會議上,蔚來方面表示,未來幾年,會持續加大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特別是全棧自動駕駛技術、動力電池相關的關鍵領域。
但目前交付的多款蔚來車型中,所搭載的智能駕駛系統暫時都還是上一代自動輔助駕駛系統NIO Pilot,與自動駕駛系統在功能上有明顯差距。
同時,蔚來的汽車交付量數據也並不樂觀。據各家車企最新公佈的3月交付量,蔚來9985輛的成績不僅依舊落后於小鵬、理想,哪吒等老對手,更是被另一新興勢力零跑汽車以10059輛的成績反超,在造車新勢力的梯隊中從第四下滑至第五。
3 月 25 日,蔚來發布年報," 賺錢 " 能力增強,但研發投入近乎翻番,因此與大部分新造車企一樣,蔚來未實現盈利。
蔚來披露稱,基於NT1平臺的上一代車型蔚來ES8/ES6/EC6會繼續進化。今年,無論是NOP還是自動泊車,蔚來仍然會持續優化,通過場景、策略的優化,不斷打磨和提升產品體驗。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不久前,原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總監黃鑫已經加入蔚來。在擔任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總監期間,黃鑫推進了小鵬 NGP 和記憶泊車項目的落地,可以説與章健勇的工作有一定的銜接性,但目前尚不清楚后續黃鑫會否頂替章健勇的崗位。
但不論是黃鑫接任還是任少卿接棒,對於蔚來來説,如若章健勇離職,留給蔚來的任務依舊充滿挑戰,一方面要兼顧上一代車型的自動輔助駕駛能力迭代,另一方面要推進實現NAD功能順利實現大規模上車。
汽車的智能化是無可逆轉的大趨勢,而自動駕駛是智能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隨着科技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轉型升級,自動駕駛這一領域的呼聲愈發高漲,很多車企對此也是趨之若鶩,各大巨頭都投入巨資和人力開展自動駕駛的研究。
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無一不是在自動駕駛技術上下功夫。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傳統車企開始與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建立戰略合作,成立專門子公司以及建立智駕相關的研發部門和實驗室:
· 長城汽車決定在自動駕駛感知、計算和決策算法等方面堅持自主研發;
· 吉利汽車在「智能吉利2025」發佈會上表示吉利將構建「一網三體系」全域戰略佈局,實現智能汽車核心技術的全棧自研;
· 飛凡汽車首次公開亮相便展示了自己在自動駕駛上的全棧自研能力。
另一方面,小鵬、零跑、理想等造車新勢力,也開始將着力點放到了技術自研上:
· 小鵬汽車自創立之初便堅持全棧自研的技術路線。不僅基於車端的感知、定位、規劃和控制等模塊,在數據通路及雲端數據採集與標註、分佈式網絡訓練等方面都堅持自研。
· 零跑汽車則堅持「全域自研」概念,包括了自動駕駛芯片和一整套智能駕駛軟件系統,還有在動力系統、電池系統中的多項專利技術。
· 蔚來也在2020年就表示規劃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計算芯片,主要由蔚來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斌推動。
可以説,在自動駕駛這個風口上,很少有玩家會錯過產業風口,后知后覺者也在奮起直追。那麼,自動駕駛技術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廣汽埃安副總經理席忠民認為:「圍繞電動車平臺催生的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速度是超乎大家想象的,這一點前兩年大家可能沒想到」。他認為,2024年L4級自動駕駛會進行小批量的市場試跑,可能2025、2026年之后會真正的量產。
當然,無論自動駕駛技術進展如何,對於頭部車企們來説,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核心能力,一定是他們重點投入的方向,可以預見的是,在下一個汽車產業變革到來之前,整個行業依舊會朝着高度集中和資源整合靠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美股研究社(ID:meigushe)」,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