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4-08 13:06
風電領域的風雲人物張傳衞,麾下即將迎來一家新的上市公司。
根據深交所官網顯示,3月份,廣東明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陽電氣)上市審覈受理,衝刺創業板,其主營業務伸向風機產業鏈上游,還橫向擴充到了儲能和光伏,主營清潔能源所需的箱式變電站、開關、變壓器等設備。
儘管明陽電氣與其兄弟公司明陽智能的關聯交易備受爭議,但這一動態傳遞出來的信號是,在風電之外,張傳衞家族的新能源佈局快馬加鞭,上市籌集彈藥,只是他的第一步。
張傳衞是位眼光毒辣的創業者,早在2015年就開始涉獵光伏,成立了專攻光伏領域的子公司「中山瑞科」,僅用三年時間,旗下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就投產運營,年產能達到百兆瓦級別。
進入2022年,佈局進展加快。2月份,明陽智能斥資1.9億元,增資成爲了海基新能源13%的持股權,觸手伸向儲能領域。綠氫方面,明陽智能在2021年財報中提到,氫能團隊已經組建完畢,研發的方向包括新型電解槽(500—1000Nm3/h )、電解水制氫專用催化劑。
與風電業務結合,明陽智能瞄準的依舊是海上場景,開發海上風機+制儲氫一體化產品。商業化的推進在同步進行。
單單在三月份,明陽集團就先后傳出與中國電建、中國能建等「中」字頭公司,達成了一站式能源解決方案的戰略合作。
風電設備銷售之外的增長點,確實在為這家風電公司的營收做出了一定貢獻。
體現在財報,明陽智能2021年數據顯示,營收和淨利潤分別是272億元、33億元,同比增長21%、142%。利潤增長速度翻倍,除了常規的風電設備銷售貢獻,發電收入、風電場項目整體出售也有了一定的佔比。
回顧明陽智能的成長史,是張傳衞資本狂人逆風翻盤的故事。而「雙碳」之后,明陽智能走到了又一個新的風口。
硬闖風電行業
張傳衞個人的經歷頗為傳奇。20世紀60年代,家庭「摘帽」之后,張傳衞纔得到了從農村出來當兵、考大學的機會,后來的他,在重慶、河南信陽等地都當過公務員。
和大多數有衝勁的年輕人一樣,受到鄧小平南巡談話精神的鼓舞,這位來自大別山的青年看到了南下經商的機會,帶着東拼西湊來借的一萬元,張傳衞來到中山創辦「中山明陽電器」。
這家主營輸配電設備的6人小作坊,是張傳衞商業故事的起點,在商界和政界蟄伏多年,張傳衞對市場的風吹草動嗅覺極為敏感。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通過,國內風電行業巨頭公司開始崛起,文件中為風電機組國產化率設定了一項70%的目標,而彼時的現狀不到30%,巨大的差額背后,國產風電設備公司看到了彎道超車的空間。
創業者們聞風而動。曾經的風電巨頭華鋭風電創始人韓俊良、遠景科技的張雷、以及明陽集團的張傳衞,都是乘着這股風口入局的。
巨大機會的背面,是難以預料的創業風險。要闖蕩風電機組裝備製造行業,強大的資金儲備是必備的——從目前相關上市公司來看,資產負債率基本範圍是70%-85%左右,而對於一般公司來説,70%就意味着一隻腳邁入了危險線。
在當時看來,張傳衞手里牌面並無多大勝算:作為一家非國資央企背景的公司,既沒大額資金、創業大本營也不在「三北地區」這樣的風電優勢基地。
張傳衞還面臨強勁對手,依附於三峽集團的金風科技是國內最早的風電公司,華鋭風電的創始人出身於大連重工——這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還都是國內風電奠基人王文啟的門徒。
有媒體報道過張傳衞這樣一段往事:因為投入大、競爭激烈,當張傳衞拍板決定從輸配電領域跨行到風電機組裝備開發時,一位跟了他十幾年的老經理一度跪地,苦苦勸諫張傳衞放棄這一想法。
爲了讓部下安心,張傳衞最終選擇出走重新創業,聲稱「不動用原公司一分錢」,只帶走了原來公司的「明陽」二字,沒有帶走原公司一個人。
而那位下跪的老員工沒有想到的是,在沒人、沒錢、沒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張傳衞還是做出了一家上市風電公司。而在這段故事的開始,張傳衞的槓桿只有一塊地皮。
「一塊地皮」的翻身仗
一段「炒地皮」的傳説在風電行業廣為流傳。
離開舊公司,2006年,張傳衞當時找到了中山政府,把手頭一塊地皮的性質從工業用地改為商業用地,屬性的轉變,土地價值也從原來的750萬元,翻了5倍到五千萬,抵押了這塊地皮后,張傳衞的新公司獲得了三千萬元的貸款。
怎麼利用這筆資金變得尤為關鍵。
其中的1/3,張傳衞用來買下了德國公司Aerodyn的知識產權,后者的創始人齊福森是德國風電界有名的領軍人物,有了國外公司技術打底,張傳衞的明陽風電從1.5MW的抗颱風風機做起,切入了半直驅風機技術路線,解決了技術缺位的問題。
爲了顯示誠意,雙方的簽約儀式,張傳衞特意選擇了在齊福森7月28日的生日,包下了中山當地的香格里拉飯店舉辦。
貸款另外的1/3,除了項目正常運營使用之外,又被張傳衞買了一塊200畝的新地皮。這塊地皮在半年后隨即大漲七成,再次抵押給銀行后,又一筆三千萬元的貸款輕松落袋。
就這樣,資本高手張傳衞將一塊地皮變成兩塊,又把兩塊地轉賣成了現金流和核心技術。創業短短兩年,明陽風電的生產要素積累已經完成。
爲了進一步補充流動資金,張傳衞還把目光投向一級市場投資機構上。
2006-2008年,國內風電產業鏈以驚人速度擴容,伴隨明陽風電工廠中一臺臺大風機下線,明陽的營收暴漲。
「一年的時間,公司達到十億產值,一億利潤,PE十倍」。彼時的張傳衞,向一批批來拜訪的機構們拍胸脯保證。
這一條件足夠誘惑,再加上風電國產化率的機會窗口有目共睹,遊資熱絡洶涌。用錢投票的機構就包括美林、意大利索法芙等。三千萬、一個億的鈔票迅速入袋,有媒體報道稱,到2007年底,明陽風電籌措的資金超過了2.7億元。
甚至一些未經求證的傳言流出,在2008年上半年,投資機構與張傳衞吃一頓飯的價格,已被炒到了百萬天價。
如今事實證明,張傳衞當時的估計還是保守了許多。根據南方日報報道,到2008年,也就是張傳衞創業的第二年,明陽風電當年產值已經達到21億元,2009年飛速翻了兩倍、達到60億元,到第三年,目標已是百億。
除卻個人的傳奇色彩,創業時機是明陽風電短時間內從零到十億、百億的關鍵要素。
風電行業第一的寶座爭奪向來焦灼,金風科技和華鋭風電在三北地區爭奪訂單,一輪輪焦灼的價格戰打下來,鷸蚌相爭,讓遠景、明陽在內的廠商獲得了短期的平靜。
這兩家「后起之秀」各自都找到了差異化競爭點。遠景科技繞開了三北地區激烈戰場,在中東部、南部發展海上風電、低速風電,迂迴尋找市場增量。
明陽風電則依靠廣東區位特點,從海上風電的空白切入,此外,藉助Aerodyn的技術合作,成為國內最早佈局半直驅路線風機的廠商之一。隨着風機逐漸往大兆瓦發展,這一技術路線的優勢現下也在顯現。
2010年之后,一個新時代的序幕開啟。華鋭風電遭遇質量困境、數據造假等問題,一塊多米諾骨牌開始倒下,「穩」字當頭的金風科技順勢奪走寶座,吃下國內三成風電設備市場。
巨頭戰局明晰,第二梯隊中,2010年10月,明陽風電也在大洋彼岸成功敲鍾,這家公司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籌備的資金達到3.5億美元,是當年中國公司赴美IPO募集資金最高位。
很難想象的是,從一塊地皮「滾」出一家上市公司,資本高手張傳衞只用了四年光景。
轉型關口,第二代上線
2018年,「明陽風電」改名「明陽智能」,迅速完成私有化,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飛速回A上市。
將風電二字從公司名稱抹掉,張傳衞的目光已逐漸移到更寬闊的新能源市場——明陽智能的戰略,從原來簡單的風電設備製造,轉向風電全產業鏈,再到如今構建「風、光、儲、氫」的新能源體系。
伴隨着轉型,張傳衞家族的第二代走向臺前。相比張傳衞,兩位90后「第二代」雖然在公開報道中着墨不多,但在多項新業務中已經嶄露頭角。
明陽旗下的光伏公司,背后的操盤手就是張傳衞之女張超,同時,她還是明陽集團旗下十余家企業的法人,在旗下數十家企業管理層任職。
張傳衞之子張瑞更是身居要職,22歲本科剛畢業后,張瑞就加入公司,從採購做起,如今32歲的他已經連任明陽智能董事,持有公司0.8%的股份。此外,正在申請上市的明陽電氣,張瑞也有一定佔股比例。
隨着「雙碳」目標重錘落下,明陽智能向新能源的全盤佈局還在加速,張傳衞家族財富也在快速積累中。2022年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張傳衞家族排名快速爬升122位,財富值達到110億元。
風電行業「一超多強」的格局已經持續多年,金風吃下了最大的蛋糕。但2020-2021年期間,陸上、海上風電補貼相繼退出歷史舞臺,風電逐漸步入平價階段,行業搶裝明顯放緩腳步。
以風電為基礎能力、探索新能源一體化,成爲了清潔能源公司們全新的戰場,這也是擺在張傳衞家族兩位90后眼前,一項更艱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