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債務重組累計過千億,華夏幸福兩員「大將」作別

2022-04-07 11:26

  4月5日晚間,就在即將披露年報的關鍵時期,重組中的河北房企華夏幸福再度損失聯席董事長與聯席總裁兩員大將。

  公告稱,吳向東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第七屆董事會聯席董事長、董事、戰略委員會委員和首席執行官(CEO)暨總裁職務;俞建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聯席總裁職務。

  據華夏幸福透露,吳向東和俞建辭去上述職務后,將繼續在華夏幸福工作,並繼續協助公司承擔必要的債務重組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華夏幸福股票非但未因兩人離職而下跌,反而在4月6日一字漲停,報收4.63元。

設立南方總部,發展輕資產業務

  對於華夏幸福股價異常的原因,業內看法不一。

  有人認為這是兩人的去職預示着企業重組失敗,股票波動只是「最后的瘋狂」,也有人認為兩人接下來工作重心轉移至商業等板塊資產包處理問題,可能為企業項目處置及債務清償帶來轉機。

  事實上,自2021年4月,華夏幸福流動性危機爆發不久,業內即不斷傳出吳向東即將離職,加盟深圳本土開發企業鵬瑞集團的消息。而彼時,他已經加入華夏幸福2年多,這段時間恰好是企業的高光時刻。

  2018年初,規模處於空前擴張期的華夏幸福成功引入平安作為戰略投資者。

  2019年2月,華潤置地發佈公告稱,任職長達25年之久的吳向東因個人職業發展規劃辭任本公司執行董事、提名委員會主席、企業管治委員會成員及執行委員會成員。

  一周后,吳向東正式宣告加入華夏幸福任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華夏幸福相關業務。

  此時,吳向東的老搭檔、原華潤置地CFO俞建已先一步加入華夏幸福,出任聯席總裁一職,分管財務及融資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任職華潤期間,吳向東牽頭打造的以萬象城為代表的商業地產體系,帶領老東家形成了住宅地產+商業地產雙輪驅動格局,也為華潤置地的長遠發展鋪開道路。

  毫無引文,吳向東與俞建二人的加入,為華夏幸福帶來了華潤較為成熟的商業地產開發和運營經驗和團隊。

  為此,華夏幸福不僅為吳向東開出了當年A股高管薪資最高紀錄——3868.93萬元,還專門在深圳建設了南方總部,公告稱「爲了讓新團隊提高效率,儘快熟悉業務並投入工作,未來依託業務發展,華夏幸福將實現南北總部協同辦公。」吳向東和俞建二人,正是南方總部業務的實際負責人。

  2019年、2020年,吳向東帶領南方總部於北京、武漢、南京等地接連拿地,包括在武漢土拍市場花費百億以及與平安協同進行輕資產運營。

  根據華夏幸福2020年財報披露,南方總部有4個商辦綜合體及1個遊樂項目落地,另有11個城市更新項目處於前期服務階段。

債務累計重組50%

  不巧的是,拳腳未及展開,從2021年初開始,重倉環京區域住宅和產業地產的華夏幸福就遭遇強調控,驟然深陷流動性危機,南方總部業務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企業歸母淨利潤再度虧損135億元,財務狀況絲毫未見好轉。

  華夏幸福表示,受公司現金流影響,重資產投資已受限,拓展重點將放在輕資產運營上,但對於以住宅、產業城項目復工復產為第一重任的華夏幸福來説,再無商業板塊新增投資消息傳出。

  而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華夏幸福就陸續有多個高管辭任,並公告稱「繼續留在公司工作」,如董事會祕書林成紅、分管人力資源的副總裁袁剛等。

  因此業內普遍認為,所謂的「繼續留在公司工作」,意指幫忙聯繫買家,處置公司資產。

  早在去年吳向東去職華夏幸福,將加入鵬瑞集團的消息傳出不久,天眼查數據顯示,華夏幸福南方總部在深圳的舊改公司——華夏幸福(深圳)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更名為鵬瑞(深圳)城市發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一併由原華夏幸福副總裁趙榮變更為鵬瑞集團方面的代表林旗。

  要知道,去年華夏幸福公佈債務重組計劃之后,其中包含「賣」「帶」涉及千億債務,但具體項目並未透露。

  因此,市場一度認為,華夏幸福南方總部業務將從集團剝離,打包出售給鵬瑞,但最終只實現了舊改業務的交易,且未公佈具體成交數額。

  不久前的4月1日,企業剛剛發佈了債務重組最新進展,華夏幸福已售出兩個產業城項目於國企,金融債務新增簽約實現債務重組金額約618.97億元。

  至此,企業已累計實現債務重組金額共計1048.12億元,佔華夏幸福債務總額接近50%。

  不過,亦有知情人士向觀察者網表示,「行百里者半九十」,華夏幸福作為早期暴雷的規模房企代表,一年時間重組道路才走了一半。如今市場行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惡化,暴雷房企也越來越多,行業內待售的優質資產數量成倍增加。可以預見,剩下的一半恐怕更加難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