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4-06 19:40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閲號:techsina
文/樟稻
來源/新熵(ID:baoliaohui)
在經歷了多個交易日的連續暴跌之后,順豐的股價終於迎來反攻浪潮。
3月末、4月初的兩天時間里,順豐股價迎來止跌回升,當日分別上漲3.62%、7.22%,截至4月1日收盤,股價定格在49元/股。
自去年4月8日公佈一季度業績預報以來,一年時間內,順豐股價從最高近124元跌至最低43元,市值蒸發近千億,令人唏噓不已。
顯然,此次股價拉昇背后,同樣直接與業績掛鉤——3月30日晚間,順豐控股發佈了2021年報。
其中,四季度營收713.3億元,同比增長60.7%,歸母淨利潤24.7億元,同比增長43.0%,扣非歸母淨利潤15.0億元,同比增長46.1%。整體業績符合此前預告。
單單結合Q4業績來看,「走背字」的順豐終於喘了口氣,迎來止跌時刻。
不過,這時候入場或為時過早。事實上,在此前暴雷前,順豐股價已經開始下跌,背后的邏輯在於,時效件增長乏力、新業務多年虧損等已成為「沉痾宿疾」。
探討目前是否到了抄底的時刻,仍需迴歸到順豐整個業務體系的底層邏輯上去。
下沉與否,是個問題
從2021年報來看,順豐實現營業收入約2071.87億元,同比增長34.55%;歸母淨利潤約42.69億元,同比減少41.73%;扣非淨利潤約18.34億元,同比減少70.09%。
上述財務數據可以完全算作「增收減利」,進一步推導,順豐「以價換量」趨勢明顯。
財報顯示,2021年順豐業務量105.5億票,同比增長29.65%;與之對比,2021年,順豐票均收入為16.25元/件,與上年的17.77元/件同比下降8.57%。
按照慣例,利潤水平偏低的經濟快遞等業務增速過快,是導致順豐單票收入下降的罪魁禍首。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財報中,順豐業務主要分為速運、快運、同城、供應鏈及國際四大板塊。2021年,順豐控股速運業務營收為1323.19億元,貢獻了超六成的收入。
其中,速運業務包括了時效快遞和經濟快遞,這兩大產品為公司的營收支柱。從營收上看,兩者佔總營收比重分別為46.4%和15.6%,但時效快遞營收增長呈現出頹勢。
2021年,順豐時效快遞業務實現營收961.6億元,同比增長7.3%。與之對比,順豐經濟快遞業務實現營收322.7億元,同比增長54.7%。
時效快遞作為順豐一直以來的主陣地,營收增速下滑背后,在於順豐快遞業務的下沉策略。
傳統上,順豐主要以高價商務件及中高端電商件的快遞業務為特色,其運營策略有別於通達系的低價模式,但順豐后來採取的下沉策略卻一改此前的打法,是什麼讓順豐不得不「接地氣」?
回到順豐執行下沉策略之前,從財報數據來看:
2018年,順豐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0%,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有45.56億元,但同比下滑4.57%;2019年上半年,快遞件量增速為8.54%,而核心業務時效件營收僅增長了4.02%。
可以看到,彼時順豐同樣面臨着「增收不增利」的窘境,但市場關注的重點在於,順豐主營業務增長放緩,越發接近「天花板」。
對此,爲了給資本市場講故事,順豐將目光投向了下沉市場。
在2013年10月、2016年5月順豐兩度嘗試電商特惠件市場后,2019年5月,順豐再次推出針對電商市場的特惠專件,以較高的價格優惠打入電商件市場。此后,順豐進行了一系列戰略轉變,開啟下沉戰略。
以往,電商件是「通達系」的主戰場,隨着順豐下場,價格戰再度成為快遞行業的常態。
具體細節不再贅述,總的來説,價格戰雖使各快遞企業業務量和營收上漲,但各家單票收益卻不同程度下滑,首輪價格戰后,市場本以為價格戰即將結束,極兔的橫空出世卻使價格戰再次持續下去。
這也直接導致,2021年一季度,以自營為主的順豐,前所未有地虧損了近10億元,好在隨着各地陸續出臺政策干預快遞行業惡性競爭,市場上價格戰有所收斂。
事情如此變得有趣起來,這場博弈似乎變成:下沉,就意味着要「土里刨食」,增收不增利;不下沉,營收增速就放緩。
數據一定程度上也能佐證這個邏輯。根據順豐發佈2022年2月的月度經營數據,順豐速運物流業務實現營收98.49億元,同比下降3.36%,完成業務量6.38億票,同比下降8.33%。
這與順豐開始調整電商件產品結構有關,從2021年下半年起,順豐控股主動調優產品結構,減少低毛利產品件量。
現如今,在經歷一季度的暴雷后,順豐對於經濟件的態度十分謹慎。
從近期財報電話會上的表態也能看出——被問及2021年對經濟件進行結構調優的問題,「對於經濟件……不會輕易放棄,但是也會秉承‘健康經營’原則合理投入發展」。
新業務何時雄起?
儘管順豐傳統業務板塊(時效業務和經濟業務)是集團核心,但在此之外,順豐還需要尋找到新的盈利點,為此,近些年順豐一直在擴展新業務。
此前,順豐多次探索電商領域,王衞曾堅持認為,做電商是一個機會。
最早自2010年始,順豐嘗試做電商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過,從定位日用品的「E商圈」,到定位高端禮品的「尊禮會」,再到定位高端食品的電商平臺順豐優選。2014年,順豐又推出O2O社區店「嘿客」,等等動作不一而足。
可以説,儘管屢戰屢敗,順豐依舊尋找各種機會佈局商流。
最近一次在電商領域的嘗試,則是在一度引發資本亂戰的社區團購領域。2021年初,順豐低調上線生鮮配送平臺「豐夥台」,外界一度認為順豐將借社區團購風口再度進軍電商領域,但后續得到王衞在投資者交流會上的否認。
總的來説,在付出數十億教訓后,順豐電商領域無太大起色。
電商之外,順豐圍繞大物流領域廣泛佈局。根據順豐年報,2018年至2020年,包括快運、冷運及醫藥、同城、國際、供應鏈物流在內的新業務佔總營收的比重由18.9%上升至28.24%。
而2021年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順豐新業務的整體佔比從2020年28.2%提升到2021年的佔比38%,增幅高達近10%。
隨着新業務營收擴大,虧損幅度也不小,2020年順豐快運業務虧損了11.58億元,供應鏈物流和同城業務則共計虧損10.64億元。
最新財報中,快運分部虧損5.82億元,上年同期虧損9.08億元;同城分部虧損8.99億元,同比擴大19%。
其中,2021年,因並表嘉里物流,順豐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達392億元,佔比由8.5%提升至18.9%,成為第三大營收來源。並表的收入也直接影響了集團的淨利潤。
這里主要看快運、同城業務。同城急送業務於2021年底拆分獨立上市,順豐仍為其控股股東,納入順豐控股合併報表範圍。
順豐同城財報顯示,2021年其營收總額達到了81.74億元,同比增長68.8%;毛利由負轉正,為9480萬元,毛利率達到1.2%;淨虧損為8.99億元,較去年的7.58億元有所增長。
到目前為止,同城配送業務雖然在順豐整體收入中佔比仍較低,但依舊是順豐控股幾大業務中淨利率最低的板塊,並拖累了順豐控股的整體盈利情況。
據此前順豐同城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順豐同城淨虧損為3.3億、4.7億、7.58億。原因在於,短時間內不可替代的人力成本作為即時配送行業最大的成本,沒有降低的可能,加之規模效應難以實現,盈利就變得遙不可及。
現階段,非餐場景的拓展也是其重心之一,但長期來看,還需要關注近場電商能否成為同城急送業務新的增長點。
再看快運領域,回顧快運業近幾年的發展,一方面,快遞巨頭開始涉足快運業務。另一方面,傳統快運企業加速謀求轉型。
此前在2021年11月11日,安能物流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拿下「港股快運第一股」之位。至此,場上的玩家主要為順豐、德邦、安能、以及中通快運、百世快運、壹米嘀嗒。
近期,京東收購德邦。顯然,京東看中的正是德邦的快運優勢,以此佈局零擔快運賽道。現階段,順豐快運營收優勢較為明顯,隱隱成為快運龍頭。
在行業加速整合出清下,快運領域或為爭奪市場份額迎來更為激烈的價格戰拼殺。對於順豐來説,此舉或對順豐快運未來的增長和盈利產生影響。
如何重回「快遞茅」?
此前,作為快遞行業的龍頭企業,一向保持良好業績增長的順豐也被股民稱為「快遞茅」,意指順豐有茅臺一樣的競爭優勢和成長性。
如今來看,順豐雖有止跌趨勢,但與曾經的「快遞茅」相差甚遠。
此前在一季報公佈后的2020年度股東大會上,對於未來預期,王衞表示:
「公司不會一味燒錢來做新業務,但短期利潤承壓若能換來長期競爭力,有機會將順豐打造成為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選擇,願意調低未來1-2年利潤率預期,這是重要的戰略。」
順豐一季度虧損的原因,本質上是產能周期與需求周期錯位,導致收入結構與成本結構出現脱節。
在低利潤預期下,順豐要想重新喚回投資者的信心,重回「快遞茅」,無疑需要業務層面的實打實的成績。
目前來看,最能夠打動投資者的,無非是在國際化、擴容量、降成本三大領域。
此前在2021年9月28日,順豐控股發佈公告表示,其全資子公司已完成對嘉里物流9.31億股股份的收購,此次收購股份約佔嘉里物流已發行股本的51.5%。
對於收購嘉里物流,順豐方面此前表示,主要是爲了進一步提升公司一體化綜合物流解決方案能力,以及完善貨運代理及國際業務的戰略佈局。
嘉里物流是以亞洲為基地的國際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嘉里物流位於中國大陸以外的物流營運業務收入為88億港元,佔物流營運總營收的72%,同比增長4.4%。
根據財報,2020年UPS國際業務佔總營收的19%,2021財年FedEx國際業務佔總營收的30%。而順豐國際業務(不含嘉里物流)僅佔總營收的4%,倘若以此對標,順豐在營收佔比上仍有上升空間。
同樣還要關注國內的市場動作。今年2月16日,民航局運輸司司長梁楠透露,鄂州花湖機場的機場工程、航油工程、順豐航空基地第一期工程等已基本建成。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貨運航空公司,2021年上半年,順豐已擁有自營貨機66架,租賃貨機13架等等,儘管在國內擁有突出優勢,但與國際快遞巨頭(DHL、UPS、FedEx)仍存在較大差距。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圓通、京東等物流公司也正在發力自身的航空業務。顯然,建設自己的貨運機場,是成長為國際快遞巨頭的必經之路。
最值得關注的還是成本端的動作。2021年上半年,順豐提出「四網融通」,加強速運網絡、快運網絡、倉儲網絡及加盟網絡的場地、線路等資源整合優化。
所謂「四網融通」,即是指通過融合上述四個網絡,達成資源複用,以此來降低運營成本。
拿上文提到的時效快遞和經濟快遞之間的「左右互搏」來説,「四網融通」是從成本端解題的方式。據業內人士指出,「四網融通」是否能把成本降下來挺有難度,實際操作過程中將面臨資源調配問題。
以上三大領域,是順豐迴歸「快遞茅」的關鍵。不過,再好的戰略,也面臨知易行難的窘境,順豐能否修復市場信心,還需要更多時間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