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考研人數創新高:百億培訓市場背后有機構先招生再招師

2022-04-06 17:32

  原標題:考研人數創新高:百億培訓市場背后有機構先招生再招師

  考研現百億賽道,名師效應下存在「虛假宣傳」等亂象。

  考研培訓現場。受訪者供圖

  4月6日,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調劑服務系統開通。

  「之前沒有了解其他學校,只能報班瞭解調劑的具體流程和院校信息。」程小麗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此前自己離目標院校差了3分,爲了抓住今年考研最后的上岸機會,於是花費3000元報了考研調劑輔導。

  4月1日,貝殼財經記者諮詢了多家考研培訓機構,除調研調劑業務外,2023年的考研培訓已開課。

  「考研準備要趁早,很多學生從大二就開始準備」。貝殼財經記者採訪發現,對大多數考生而言,培訓班是其最大的考研開銷,再加上課程資料、往返的交通食宿,考研成本不斷增加。

  在培訓機構中,中公教育、新東方、文都、海天教育等考研機構起步早,再加上明星老師 IP,在考研市場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考研市場其實比考公大,但是難做。」有在教育培訓上市公司工作的人員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此前考研機構多以加盟為主,如今大部分改為直營,線上培訓也超過線下部分。但由於面試很難標準化,機構的培訓主要針對公共課,所以體量不大。財報也體現上述説法,從目前已上市的擁有考研板塊的頭部機構年報看,考研板塊大多未達到10億元的年營收。

  考研輔導老師張雪峰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由於考研學生地點分散、時間戰線長,考研機構的利潤並沒有想象中高,名師化是考研培訓行業的普遍現象,但名師複製很難,費用也高。

  與此同時,考研培訓機構發展良莠不齊,虛假宣傳、承諾保過、違規經營等培訓亂象也愈演愈烈。

  雙減之后,新東方迴歸大學生業務,升級考研業務板塊;昂立教育推出「昂立考研」;好未來推出「輕舟考研幫」,從猿輔導拆分出來的粉筆科技則更專注於考研、考公培訓。如今考研培訓賽道是否發生改變?百億考研市場能否迎來新機遇?

  Cp考研的老師在辦公室備課。受訪者供圖

  457萬考生催生考研百億市場,考生:培訓班成為最大開銷

  457萬,相較於去年377萬考生,今年研究生報考人數再創歷史新高。

  大二時,王琪就將北京民族大學列入考研目標。出分的那天,爲了討個好彩頭,王琪特意算準了查分時間。383分,只比去年學校線高出4分,學長告訴王琪,這個分數可能會卡在複試線。

  看着微信羣里別的同學報喜成績,王琪屏蔽了羣聊。不上不下的分數打亂了她的步調,爲了考研調劑成功,王琪最終決定再報一個複試培訓班。陸續加起來,她已在考研培訓上花費2萬多。

  工作了三年,陳瀟也決定去考研。讀研究生的想法她一直都有,再加上遇上職場瓶頸期,陳瀟決定提高學歷然后換工作。

  2021年7月,她辭職回家,爲了安心備考,陳瀟報了封閉式培訓班,和其他3個同樣是職場離職的女生每天一起學習、吃住。出分那天,她粗略計算了考研成本。

  「我只有一次機會,所以才選擇寄宿考研,三個月學費加住宿8萬多。」陳瀟表示,寄宿考研是封閉高考管理模式,有早晚自習,還有班主任全程監督,比較方便進入學習狀態。

  和陳瀟一樣,馬小天也是從職場轉向考場。由於是二戰,馬小天沒有選擇報班,她關注了很多定期發放免費考研資源的公眾號,並從閒魚買二手視頻課程和資料,考研主要的開銷則是每月900元的付費自習室。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歷年報考數據發現,從2017至2022年,研究生報考人數分別為201萬人、238萬人、290萬人、341萬人、377萬人、457萬人。2022年相比2017年,5年間報考人數增加了256萬人,增長了1.27倍,千軍萬馬正擠向獨木橋。

  對於考生而言,考研是愈發殘酷的一場競爭。但同時考研熱也拉長了考研產業鏈,考研自習室爆滿、參考資料熱賣,甚至出現考研KOL和考研監督師、精神鼓勵師。對於王琪和陳瀟迫切想「上岸」的考生,報班似乎也成為考研的必選項。

  隨着考研報考大軍數量的與日俱增,考研輔導市場也不斷壯大。易觀分析發佈的《中國考研培訓行業白皮書2021》顯示,2020年中國考研培訓市場規模達63.89億元,預計未來三年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在約12%年化增速催化下,易觀預測考研培訓市場2024年將增至100.39億元。

  考研名師效應明顯,機構私自更換任課老師屢遭投訴

  從1993年第一個研究生考試培訓品牌「海文考研」註冊成立至今,考研培訓行業發展29年中,名師策略則一直被反覆爭議。

  在考研培訓機構發展初期,機構與名師長期處於相互成就的狀態,機構依靠名師招收學員、樹立口碑,名師依靠機構增加曝光量,建立自己的IP。

  在頭部考研機構中,新東方一直採用打造名師來帶動營銷。文登學校考研的創辦者陳文燈本身就是學校名師。文都集團曾長期奉行名師戰略,何凱文、湯家鳳、蔣中挺、萬磊等一度是文都教育品牌宣傳的重點。

  「我們會將比較有名氣的老師的照片放在官網和下線招生宣傳冊上,併爲該老師組織全國巡迴講課的活動,通過名師宣講來達成招生的目的。」曾在上市教育公司任過分校校長的王蒙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該機構早期主要是加盟制。名師屬於總部,總部負責品牌的宣傳運維、名師支持、線上授課、資料編寫等工作。地方機構則招聘普通教師、負責日常線下授課、當地宣傳招生等工作。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某些大的培訓機構則通過招聘在讀研究生為兼職人員,為學生提供專業輔導。除此之外,不少經驗豐富的學長學姐在積累一定「生源」后,開始自立門户,獨立培訓。通常會在學校貼吧、微信公眾號上發佈自己的考研經驗來吸引報考的考生,再進行私域運營。

  2019年,馬小天考上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有着「專業課高分學姐」的稱號,馬小天成為新東方多家考研培訓機構的兼職老師。

  「有些機構按學生人頭提成,一名學生3000元,大機構通常算節數,一節課100元,整體課程大概在45-50節,最多一年賺了2萬。」馬小天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英語和政治這些公共課,機構有自己的老師,在專業課上,大都是採取「先招生、再招師」。

  截至3月30日,黑貓投訴【投訴入口】有四千多條考研相關投訴,被投訴商家不乏新東方在線、文都考研、海天考研、研途考研教育、起航考研教育等多家頭部公司。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虛假宣傳」「退費難」「課程質量差」「培訓貸」等市場亂象。其中,關於「私自更換考研班授課老師」「宣傳老師和實際任教老師不符」更是比比皆是。

  四類機構掘金考研賽道,擴容遭遇10億天花板

  目前,整個考研領域擁有四類機構,中公教育、文都教育等有着傳統面授課程的線上線下培訓機構;滬江網校、考蟲等主要從事考研在線直播與錄播課等業務的線上培訓機構;類似新傳考研等專注某一垂直專業領域的小型機構,以及考研上岸學員開辦的培訓課。

  「考研市場其實比考公大,但是難做。」一位在教育培訓上市公司工作的業內人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此前考研機構多以加盟為主,如今大部分改為直營,線上培訓也超過線下部分。由於面試很難標準化,機構的培訓主要針對公共課,所以考研業務體量不大。

  粉筆科技招股書顯示,粉筆教育主要靠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發展壯大,考研業務佔比較小。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頭部上市公司中,尚未出現考研業務營收超10億元的機構。

  頭部職業教育公司中公教育公務員序列是其年度營收最大驅動力,根據中公教育2019年報推算,當年中公的考研培訓與IT培訓營收共約8.07億元。

  Wind數據顯示,文都教育是目前國內考研培訓市場規模最大的機構之一。2017年文都教育從新三板退市。記者翻閲其2016年財報發現,2014年-2016年,文都教育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000.1萬、1.17億、3.91億,淨利潤分別為302.8萬、155.1萬、1142.9萬,根據2017年未經審計的財報顯示,2017年文都教育營收為5.9億,淨利潤4821.9萬。

  企查查數據統計,從2019年至今,考研培訓共發生了21起融資事件,涉及跟誰學、中公教育、好未來、犀牛教育等多家知名教育公司。

  雙減后頭部機構加重佈局,專業分散難出獨角獸

  雖然單一的考研業務難以撐起一個公司的主營收,但作為職業教育的細分領域,在「雙減」過后,各大教育機構也不斷加碼考研培訓。

  2021年7月,好未來宣佈推出輕舟品牌,整合了輕舟考研幫、輕舟考滿分、輕舟留學三大子品牌;9月,新東方宣佈迴歸大學生業務,升級考研業務板塊;10月,昂立教育推出「昂立考研」,產品包含考研課程、伴學服務、1對1私教班等。

  更早些,2020年10月,跟誰學宣佈業務升級,將旗下K12業務合併至高途課堂,同時整合品牌資源,將加大投入全面聚焦於考研、留學、會計、公考等成人業務。

  此外,在考研百億市場的強勢吸引下,不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也紛紛拓展了與考研相關的業務。

  2022年,在藝考培訓深耕多年的明星機構「薪火藝考」和「北傳新干線」合作成立Cp考研,並開展藝術考研個性化培訓。Cp藝術中心相關負責人鄧渝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考研具有排他性,而原先考研培訓課單價低,只能走量,會缺少對藝術生實踐培訓。

  「目前已投入百萬元,老師課程費是最大頭,場地費則佔總投入的1/3。」Cp藝術中心相關負責人曾拓表示,「至少今年要能看到盈利希望。」

  「考研需求過於分散,因此無法形成類似K12的區域性的需求聚集效應。」據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目前,之所以沒有涌現出行業獨角獸,這和考研培訓的分散性有關。

  考研科目分為公共課及專業課兩類。其中專業課光一級學科就有100多個,全國有將近1000家招生單位,有的招生單位的專業參加統考,有的專業不參加統考,因此「沒有一家機構能夠開出全國所有招生單位的專業課」,「相當於只能規模化一半的考研需求」,「考研市場目前仍是春秋時代,還沒到戰國時期。」

  考研輔導老師張雪峰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由於考研學生地點分散、時間戰線長,考研機構的利潤並沒有想象中高,名師化是考研培訓行業的普遍現象,但名師複製很難,費用也高。

  「目前考研界剛剛經歷了一次名師的更新換代,再加上如今互聯網時代,頭部老師的流量非常高。機構和名師之間的綁定也十分深。」張雪峰表示,老師個人IP的塑造也並非易事,需要老師在專業上有深厚的積累,「頭部機構已在這個領域積累多年,新機構很難在短期內追上腳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