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巳節——被淡忘了的節日

2022-04-01 05:15

  □鄭學富

  民間流傳説:「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三月三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誕辰日。三月三古稱「上巳節」,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三月初三。由此衍生出來的祭祀高禖、釁浴祓禊、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著名的民俗活動。

  遠古時期的農曆三月三,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於郊外,又稱「郊禖」。「禖」通「媒」,有牽線搭橋、成人之美的意思,因此上巳節又是求偶節、求育節。所以上巳節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説愛的情人節。農曆三月三由於正值桃花盛開,又稱為「桃花節」,古代漢族少女到了15歲,要於此日舉行成人禮,即「笄禮」,所以三月三也被稱為「女兒節」。

  《詩經》中的《鄭風·溱洧》説:「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這首民歌以歡快、清新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古代三月三的風俗畫,我們彷彿看到了陽春三月,溱河、洧河清澈見底,碧水涓涓而流。河畔,一羣青年男女身穿春天靚麗的服飾,手持散發着芳香的蘭草,興高采烈地跳着、唱着,互相追逐嬉戲。這就是《詩經》中描寫的我國古代最早的情人節的歡快情景。

  《周禮》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即使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古代,一到上巳節,少男少女相約幽會。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特別是漢唐時期,青年男女踏青春遊的故事流傳甚多。公元前139年春三月上巳日,風華正茂的漢武帝劉徹在霸上祭祀先祖回宮的路上,順道去看望平陽公主,巧遇端莊秀麗、風姿綽約的歌女衞子夫。衞子夫秋波盈盈,含情脈脈,漢武帝一見鍾情,遂將其帶入宮中,二人相愛陪伴50年。

  唐代詩人崔護進士及第后,在春暖花開的三月三前后獨自一人春遊都城南,因口渴找水喝邂逅絳娘。崔護見她姿色艷麗、神態嫵媚,便用話引逗她,絳娘嫣然一笑、低頭不語。崔護見天色已晚,只好悵然而歸。回來后的崔護日夜備受思念煎熬,第二年上巳節,他直奔城南去找她。沒想到大門已上鎖,崔護非常失望,懊惱地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過了幾日,崔護又前往城南尋訪,遇到絳孃的父親,方知道絳娘自去年與自己相見,經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前幾日讀到門上這首詩,更是一病不起,茶飯不進而昏迷不醒。崔護聞聽后連忙來到絳娘牀前哭訴,句句發自肺腑,感人至深,絳娘竟當場甦醒過來。

  遠在周代,還有三月三水濱祓禊之俗,朝廷指定專職的女巫掌管此事。《周禮》曰:「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祓除指三月三到水邊戒浴,以除不祥;釁浴是用芳香的草藥塗身(或薰身)並以和湯沐浴潔身。《論語》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結伴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魯國求雨的地方)上吹風,然后唱着歌兒回家。

  到了漢朝,三月三確定為節日,每逢該日,官民都去水邊洗濯。不僅民間風行,連帝王后妃也去臨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漢書·禮儀上》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潔)。」

  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荊楚歲時記》載:「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這也是爲了祈福免災、歡慶娛樂。由此而派生出流傳千古的習俗,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雅事——曲水流觴。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着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

  歷史上最有名的曲水流觴當是晉穆帝永和九年在蘭亭舉辦的那次。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會稽內史、右將軍王羲之偕同親家、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和高官名士、家族子弟共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清溪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后,又「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飲酒作詩,其樂融融。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11人各成詩兩篇,15人各成詩一篇,16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酒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記述了上巳節曲水流觴一事,並抒發由此而引起的內心感慨。宋代詩人洪适有《滿江紅》詞曰:「曲水流觴時節好,茂林修竹池台永。」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節風俗漸漸衰微,但是曲水流觴風俗仍然流傳下來。明清時期,京城北京建有流杯亭多座。乾隆帝有詩曰:「白石清泉帶碧蘿,曲流貼貼泛金荷。年年上巳尋歡處,便是當時晉永和。」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三月三日上巳之辰……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唐朝時,上巳節非常熱鬧繁盛,長安城內男女老少身着盛裝,來到曲江畔宴飲、郊遊踏青。達官顯貴則樽壺酒漿,彩幄翠幬,匝於堤岸。笙歌畫船,宴樂江上,鮮車健馬,比肩擊轂。

  晚唐詩人許棠在《曲江三月三日》詩中描繪了滿城士庶傾城而出、爭先恐后的景象:「滿國賞芳辰,飛蹄復走輪。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鳥避連雲幄,魚驚遠浪塵。如何當此節,獨自作愁人。」杜甫《麗人行》也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唐玄宗對曲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修建了紫雲樓、彩霞亭、臨水亭、水殿、山樓、蓬萊山、涼堂等建築,並建了從大明宮途經興慶宮直達芙蓉園的夾城。皇帝這天於曲江池賜宴羣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還在彩霞亭、紫雲閣、承天門等樓閣殿台擺開「金錢會」,宮女拋撒金錢,士庶百官爭相搶拾,嬉笑鬨鬧,氣氛熱烈。白居易的《三月三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詳細描繪了曲江池皇家宴會羣臣的盛況。王維的詩《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則説:「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遊。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

  清明、上巳二節相鄰太近,有時日期甚至重合。宋代由於尊崇理學,之后的文獻不見上巳節男歡女愛的記載,踏青春遊等習俗併入了清明節,上巳節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在西南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流傳着三月三男女相會的習俗,如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男女對歌、拋繡球、談情説愛等活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