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4-01 05:15
賈湖遺址出土的全世界最早綠松石飾品;新石器紅山文化的綠松石鴞;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嵌綠松石銅牌飾……日前,全國首個古代綠松石文化展「色如天相 器傳千秋——中國古代綠松石文化展」就在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開幕。165件(套)綠松石文物精品跨越9000年曆史匯聚一堂,見證了幾千年來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
齊魯晚報記者 張向陽
古籍中「青琅」
即綠松石
「中國古代綠松石文化展」匯集了全國38家文博單位的綠松石文物精品共計165件(套),分別來自賈湖遺址、二里頭遺址、金沙遺址、殷墟遺址、晉侯墓地、馬家塬墓地、曾侯乙墓、滿城漢墓、吐爾基山遼墓、梁莊王墓……這些享譽古今的文物珍品光華奪目,卓爾不羣,靜靜見證了長達9000年的發展歷程,集中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綠松石的,如今,中國更是世界上主要的綠松石產地。在宋、元、明時期,綠松石稱「碧殿子」「碧靛子」「碧甸子」,簡稱「靛子」或「甸子」。元史中的「碧甸子」即為綠松石。在此前的諸多古籍中,還有很多關於「璆琳琅玕」的記載,或許是綠松石更早的稱呼。
南宋詞人、學者周密在其所著《癸辛雜記》中曾記錄:劉漢卿「去燕數萬里……碧殿子數尺高,豈所謂琅玕者耶」。有學者認為,這里的「琅玕」疑為碧殿子,即綠松石。但也有人認為,古籍中的「青琅玕」除了可能是綠松石,還可能是綠青——孔雀石類的礦物,也可能是珊瑚。
上世紀50年代,著名地質學家、礦物學家王嘉蔭先生提出,「青琅」似屬綠松石之類,在宋元之前綠松石可能被稱為「青琅」或「琅」。
早在9000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生息在中原大地的賈湖先民,就成為全世界製作使用綠松石的先驅。考古發現,當時的人們已把天藍、月白、墨綠的綠松石作為飾品。同屬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綠松石飾品的精美程度和製作工藝逐步提高。
賈湖遺址出土的全世界最早的綠松石飾品,不加雕琢,色彩豐富。研究發現,賈湖遺址的綠松石還可能存在瞑目功能,這也是綠松石瞑目葬俗的最早例證。在賈湖遺址第八次發掘中,綠松石不僅出土量大,而且較為集中,還發現了大塊綠松石墜飾與小型圓鼓狀綠松石飾搭配使用的現象。曾擔任賈湖遺址發掘領隊的張居中教授透露,賈湖遺址所見人骨眼眶中的綠松石,有可能是后世玉瞑目現象的萌芽形態。所謂「瞑目」又叫「玉瞑目」「玉覆面」,即玉質喪葬面具,有綴玉面罩和整玉面具兩種,發端於新石器時代,流行於中國西周直至漢代。
此次展覽還有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新石器紅山文化綠松石鴞,這件動物形作品着意雕刻出動物的細部特徵,雕工細緻精美,看起來栩栩如生,反映了紅山文化玉器工藝的較高水平。
山東博物館藏新石器大汶口文化玉串飾,玉片磨製輕薄,玉色瑩潤,呈色有青有白,造型豐富靈動,其中綠松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史前先民組合項飾的傑作,體現了大汶口時期人們的愛美之心。考古研究發現,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骨雕筒,其上有綠松石鑲嵌,這也是我國石器時代最為古老的鑲嵌技術。
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也發現了綠松石嵌片和綠松石珠,浙江良渚博物院所藏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綠松石鑲嵌片即是代表作之一。專家認為,這些綠松石片可能鑲嵌在當地流行的漆木器上,以漆液作為黏着劑。這種綠松石鑲嵌飾片發現很多,表明鑲嵌工藝的廣泛使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綠松石腕飾,是新石器龍山晚期的作品。松石片以下普遍有一層黑色膠狀物,至今仍有一定黏度。
「金玉共振」
開啟東亞青銅時代
時至夏商,綠松石成為禮儀用器,被視為王權的象徵。二里頭文化時期,綠松石製品的製作和使用產生了巨大的發展變化,出現了精美的鑲嵌銅牌飾、大型龍形器等綠松石製品。商文化時期,綠松石的製作技術進一步發展,鑲嵌器的比例更大,出現了鑲嵌於青銅兵器、骨器上的綠松石製品。
1984年出土於河南二里頭遺址的夏代嵌綠松石銅牌飾保存完好,珍藏於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是最具二里頭文化特色的重器之一,是集鑄造和鑲嵌於一身的神祕藝術品。牌飾表面用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綠松石小片鋪嵌成饕餮紋圖案,數百片綠松石嵌片絲絲入扣,雖歷經三千多年,綠松石片無一松動脱落。青銅與綠松石結合所形成的金玉共振的局面,開啟了東亞的青銅時代。它將我國成熟的鑲嵌工藝由春秋戰國提前了一千多年。
湖北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藏商代綠松石鑲金飾件,是盤龍城遺址首次發現的金玉鑲嵌飾品,也是中原文化系統出現最早的成型金玉鑲嵌飾件,對於研究我國早期金器和金玉鑲嵌工藝具有重要意義。考古人員初步推測這件飾件是一件獸面形器物破損后而形成的兩個部分,其中右側部分較為完整。這件獸面形器物由金箔片和綠松石片組合而成,其中可見金箔片5個、綠松石片496個。面部長約13釐米,殘寬約5釐米,眉毛、眼睛、牙齒是由金箔片裝飾而成,軀干及尾部長約10釐米,寬約2.5釐米,可能原本是鑲嵌在漆器或木器等有機物上。
出土於金沙遺址祭祀區的嵌玉片漆木器,是目前成都地區發現的最早使用鑲嵌工藝的漆器,屬晚商西周時期。它表面雕刻獸面紋飾,在巴掌大小的殘片上,採用十幾種白色薄玉片和綠松石片鑲嵌圖案,最后以紅漆勾勒輪廓。這件文物整體紅綠相間,色彩豐富,層次分明,是古蜀時期鑲嵌工藝的代表。
相較其他材質的文物,漆木器對保存環境要求更高。由於它木胎完全腐朽,僅剩漆皮黏在泥土上,剛出土時就被緊急封存在有機硅膠中保護起來。此前,它曾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兩次臨時展覽中短暫露面。此次來與觀眾見面非常難得,也是這件文物首次外出展覽。
此外,在金沙遺址發現了較多的綠松石珠,一般體量較小,兩面穿孔,打磨精細。它們幾乎都散落分佈於金、銅、玉、石器中,沒有完整的組合形式。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綠松石珠、管可能原來是作為串飾使用。
「秦劍之星」
依然光華奪目
兩周之時,周王直接統治的帝京一帶與諸侯國都把綠松石視為裝點富麗的珍寶;秦漢一統,綠松石裝飾工藝日臻精湛,綠松石文化也呈現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藏鑲綠松石銅豆,是戰國時期的文物。這件銅蓋豆飾以綠松石鑲嵌的聯鳳紋、鳥首龍紋。通體採用嵌錯法,這是典型的戰國青銅裝飾工藝。豆是一種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用於盛食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陶豆,青銅豆從商代晚期開始出現,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有趣的是,1976年,在山東濟南長清崗辛戰國墓,也曾出土戰國錯銅絲鑲綠松石蓋豆,通體飾紅銅絲與綠松石鑲嵌而成的幾何勾連雷紋,是濟南出土的重器。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藏的金柄蟠虺紋鑲嵌綠松石鐵劍,是東周黃金鑄造工藝登峰造極之作,被稱為「秦劍之星」。它的發掘實屬意外,而其主人的身份更是疑霧重重。上世紀90年代初期,考古隊在陝西省寶雞市南郊的一座僅有5平方米的古墓發掘中,發現大量珍貴文物,其中一把鐵劍最令專家震撼。劍體為純鐵製作,劍柄為純金打造,主題紋飾為蟠虺紋,鑲嵌綠松石和料器飾件。金柄鐵劍採用了澆鑄、鉚合、鑲嵌相結合的工藝技法,用兩種熔點不同的金屬鑄造同一柄劍,對工藝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充分說明了春秋時期的秦人不僅掌握了金與鐵的冶鑄技術,而且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相隔數千年,展露在世人眼前的「秦劍之星」依然光華奪目。研究人員認為,這件文物上鑲嵌的綠松石色澤均勻,製作工藝高超,十分具有代表性。
內蒙古博物院展示的嵌寶石虎鳥紋金牌飾,它是戰國時期文物。出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阿魯柴登匈奴墓,圖案以虎形為主體,其張口露牙,四肢前屈,虎身鑲紅綠寶石七塊。北方遊牧民族以猛虎來寄寓自己的族星——昴星(二十八星宿之一,由七顆星組成)。
此次展覽,還有來自雲南的多件古滇文物參展,其中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西漢珠被,可能就是古文獻中所謂的「珠襦玉柙」,相當於「金縷玉衣」,既表明了古代貴族的身份,又體現了貴族們對「長生不老」的渴望。
魏晉隋唐以來,綠松石以天藍水碧之色,躋身諸多名貴玉寶之間,備受宮廷推崇。草原民族和雪域吐蕃也甚為青睞,既用於美化裝飾,也以其寄託信仰。像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藏吐蕃時期嵌松石立鳳金頭飾就是一件珍品,它採用錘揲、鏤空等工藝製作而成。其造型最上一層為纏枝卷草紋,下面為葉片狀,中間為一立鳳。鳳鳥腹部呈魚鱗狀,雙翅由金片錘揲而成,其邊緣飾鑲嵌松石的聯珠紋,製造非常精湛。
從早期的賈湖遺址到明清時期,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綠松石文化的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及文化的包容和交流,也證明了長江和黃河同爲中華文明的搖籃。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認為,綠松石的考古研究是世界性的學術問題,作為我國首個集中呈現中國古代綠松石文化的展覽,這些文物珍品可以讓觀眾從綠松石文化的切面窺見不斷包容互鑑、交流發展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