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網上捐款籌款可能被多收費,大病籌款告別免費時代?

2022-03-31 19:09

網上愛心籌款或捐款的同時,還得多交一筆費用?不少網友近期反饋稱,多家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向捐款者收取「支持費」,甚至捐款1元也被收取3元;此外,水滴籌近期在部分城市開始試點收取服務費,向籌款者收費。

為何帶有公益色彩的各家大病籌款平臺,紛紛開啟商業化收費舉措?水滴公司為什麼會打破從上線以來堅持已久的「大病籌款0服務費」模式?這對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行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捐款:

有平臺默認勾選3元「支持費」

「莫名其妙就被扣了三塊,很不爽!」近期多名網友在投訴平臺【進入黑貓投訴】爆料,在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上捐款時,一不小心就多交了3元費用,甚至捐款1元也被收取3元。多名網友吐槽道:「我只是想捐點兒錢,誰還有時間去研究平臺規則呢?」

記者測試發現,收取「支持費」成為行業慣例,用户不勾選相關選項就可以避免扣費,費用可退。但部分平臺默認收取該項費用,用户不仔細閲讀規則就會被多扣款。

在水滴籌平臺,部分籌款案例的捐款金額下有「支持平臺3元錢」的選項,默認為關閉選項。根據説明信息,水滴籌投入大量運維成本保障對大病患者的服務,讚賞3元可幫助平臺更加健康運營,服務更多大病患者,也可隨時申請退款。

在安心籌平臺捐款時,平臺會默認勾選「加入安心大家幫」,需要額外支付3元,信息顯示「隨時可退款,最高可獲得30萬大病救助金」,哪怕捐款1元錢,點擊「立即支持」后收費顯示為4元錢。記者諮詢客服人員,對方稱「3元是參加安心幫的費用,可申請獲得30萬元或10萬元的互助金,進入‘一人生病,眾人分攤’的流程」。

在輕松籌平臺,記者未發現有相關收費選項,不過有網友表示,在部分頁面捐款時也會看到「助力費」選項。「平臺未收取任何服務費用,也無誤導支付之意,如您有愛心願意幫平臺繼續運營,請留下您助力我們的費用,您需要退費也可申請退費。」輕松籌工作人員表示,「助力」選項為用户自願選擇,以資助平臺更好地為大病患者服務。

籌款:

水滴籌試點收取3%服務費

除了從捐款方收「支持費」,也有平臺從籌款人募集到的款項中抽取一定費用。

記者瞭解到,水滴籌於今年1月17日起在全國十余個城市試點收取服務費,包括廣西百色、江蘇徐州、山東臨沂等。除此前第三方收取的0.6%支付渠道費之外,水滴籌在試點城市對每筆籌款收取3%的平臺服務費,單個項目服務費上限封頂5000元

在此之前,水滴公司財報顯示水滴籌並不貢獻任何收入。實際上,第三方支付平臺扣除的0.6%渠道手續費自水滴籌上線時就一直存在,2020年1月以前,這筆費用一直由水滴公司承擔。

水滴籌收取3%服務費的做法,是否會推廣到更多城市?據瞭解,水滴籌方面目前還沒有考慮大範圍鋪開,還是以獲取更多的建議為目的。下一步,水滴籌試點推行將會增加少量一二線城市,廣泛徵集媒體、社會公眾方的意見和建議。

記者諮詢輕松籌相關負責人獲悉,輕松籌平臺目前在大病籌款業務上不收取任何費用;安心籌客服人員介紹,籌款提現時,平臺扣除2%手續費,第三方支付平臺扣除0.6%費用。

探因:

「導流變現」生意難做

「我們並不希望通過收取服務費來實現盈利,而是希望能夠維持合理的運營成本,保證平臺正常運營下去。」水滴籌業務負責人郭南洋表示,水滴籌常常被認為是公益組織,實質上平臺自身是一家商業公司。平臺的運營成本和人力成本是長期存在的,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只有通過收取一些費用才能實現可持續運營,才能為籌款人、社會愛心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水滴籌發展早期,零服務費和籌款顧問團隊是水滴籌規模迅速擴大並趕超同行的「利器」。水滴籌上線即宣佈不收取服務費,為平臺贏得了大量用户,其他籌款平臺紛紛跟進,不收服務費成為行業慣例。水滴公司將「籌款+互助+保險」導流變現的商業模式發揮到了極致,隨着去年水滴互助關停,籌款成為保險業務的主要流量入口。

近年來,圍繞水滴公司的運營模式及水滴籌的性質一直爭議不斷。公眾往往會將「免費」和公益關聯起來,誤認為水滴籌為代表的大病籌款平臺是公益組織。水滴公司創始人兼CEO沈鵬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水滴籌作為一款大病籌款工具,其本身只是公司旗下的一項業務,並非公益慈善組織。

「大病籌款場景能激發用户購置保險的意願,用户在捐款后往往會收到保險產品推薦內容,保險業務依賴籌款帶來的流量。」一位不願具名的大病籌款平臺從業者透露。但爲了快速、大規模地獲取流量就得「燒錢」,業內通常用賣保險的收益來支撐籌款團隊的運營成本。這位從業者表示,去年8月,銀保監會下發《關於開展互聯網保險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導流變現」的生意難做了,籌款業務必須要考慮「造血」補貼運營成本,多家平臺開啟收費模式。

郭南洋介紹,水滴籌參考公益組織通常收取5%至7%的項目執行費進行測算,加上公司其他商業模塊收入反哺,認為收取3%的服務費能覆蓋水滴籌基本運營成本,可以保障平臺正常運轉,3%的收費標準未來不會增長。

「在兩個多月的試點過程中,84%的籌款人理解並認同收取3%服務費的方式,這些用户充分認可籌款服務的價值。」他透露,平臺下一步將通過透明公開的方式,向社會公示服務費信息。

觀點:

平臺應設合理服務費機制

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是近年來我國大病救助社會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醫保、商保之外形成了一條醫療資金供給的有效補充渠道。它一開始就頂着「公益慈善」的光環,實際上卻是一種商業服務,在公益和商業邊界間,作為新生事物的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亟需探索自己的發展路徑。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副祕書長宋佔軍表示,目前無論是《慈善法》還是相關監管文件,並沒有禁止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模式,國家層面無論是民政部門還是醫保部門都在密切關注網絡大病籌款平臺的規範發展。這一類平臺關乎千百萬弱勢羣體的救助,目前仍主要依靠公司自律來約束。他建議,下一步在各平臺進一步擴大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基礎上,應通過修改《慈善法》等法律法規,將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納入監管範疇

「免費的服務方式不足以支撐業務可持續發展,對平臺進一步發揮社會力量救助作用形成掣肘。」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的建議中表示,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面臨着監管缺位、准入門檻低、缺乏鼓勵措施、免費服務方式不足以支撐業務可持續發展等矛盾和問題,應引導建立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機制,尤其設立合理的服務費機制。他認為,作為具有效率優勢的互聯網平臺,可以參照現行基金會管理費標準,設立合理的行業服務費標準,從而促使行業良性持久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謝瓊同樣認為,收取服務費用一定程度上比「商業反哺」的模式要有益,但要謹慎規定收費費率,確保可持續發展。除了對求助人的經濟救助,還要鼓勵平臺鏈接更多資源。

也有業內觀點認為,在保障捐款人知情權方面,一些平臺的做法有所欠缺。各互聯網籌款平臺能否持續提升服務水平,確保求助信息的真實性,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這些同樣是公眾關心的議題。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呂本富看來,大病籌款行業亟需信息監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金融部門協同發力,建立一套從籌款信息鑑定到慈善收益比例審查、再到募集資金后續追蹤的監管體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