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3-28 15:50
一周前,拼多多財報發出后,市場就表現得相當糾結。3 月 21 日,拼多多發佈 2021 年 Q4 以及全年財報當天,拼多多即震盪下跌,收盤於 39.99 美元,下跌 6.13% ,但隨后兩天拼多多股價又反彈超 20%。3 月 25 日又小幅下跌至 44.24 美元。
機構方面也看法不一。例如,巴克萊將拼多多目標價從 71 美元下調至 41 美元。而天風證券的研報雖然下調了今年的收入預期,但仍維持買入評級。
這份財報確實有喜有憂,直觀感受有兩點,一是拼多多更堅定於賺錢、收縮支出了;二是拼多多的用户規模,可能已經到達了當下的流量策略所能抵達的極限,開始見頂了。
不過,相比用户增長,營收、毛利率等核心數據,客單價的變化更值得普通用户關注。
拼多多這次公佈了 2021 全年的 GMV 規模為 2.4 萬億元,同比增長約 46%。同時全年總訂單量則由 20 年 383 億單,同比增長 59% 到 610 億單。簡單計算一下,2021 年客單價還不到 40 元,甚至低於上一年(當然這有一部分原因是社區團購業務的影響)。
也就是説,從 2019 年開始的百億補貼,儘管在拉新方面相當成功,並沒有讓用户在拼多多上多花點錢。
百億補貼的最佳效果是,用户買了平臺自己挑錢補貼的手機后,順手又買了自己需要的充電寶和鞋。但從實際數字來看,恐怕這些用户只順手買了手紙和水果。
問題來了,我們會失去熱愛的拼多多百億補貼嗎?
總體而言,拼多多在 2021 年的表現並不差:年收入 940 億元,同比增長 58%;而且,從交易規模來看,拼多多的 GMV 增長達到了 24410 億元,同比增長 46%。考慮到社會零售消費下行,且疫情不斷反覆的情況,這樣的表現超出市場預期。
最重要的是,拼多多全年實現了 77.69 億元的淨利潤,和 2020 年同期的虧損 71.8 億元形成天壤之別。這樣的大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拼多多從去年開始逐步縮減營銷費用。到四季度,拼多多的銷售和營銷費用下降至 113 億元,同比減少 23%;二是財報和業績會中提到的,服務商給拼多多提供的一次性返傭,暫時提振了當季業績。
但賺錢在這個情境下並不能完全算作一件好事。因為,隨着營銷費用的減少,拼多多的用户增長几乎陷入停滯。在四季度,拼多多的月活用户為 7.3 億,同比只增長了 2%,環比甚至還出現了下跌。從全年來看,年度活躍買家達到 8.687 億,同比增長僅為 10%。
從公允的方向講,拼多多的用户數量已經接近中國移動互聯網網民規模,所以再花大價錢來拉新,效果也不會太明顯。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達到 8.687 億,同比增長僅為 10%,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當前中國網民規模為 10.11 億人。
考慮到用户規模相當的阿里在 Q4 還新增了 1900 萬用户,這樣的表現顯然不是能用探頂就能解釋的。更不要忘記,微信的月活用户數量是 12 億,是真正超越中國網民極限的全民產品。
歸根結底,這份年報證明了拼多多的用户增長和補貼確實正相關。補貼一多,用户增長就快;補貼一收,用户馬上離開。根據 20 社瞭解,有數位日常習慣在拼多多購買日常用品的用户,都發現這些貨物的補貼變少了,實際提價了,然后就換了平臺。
單就這份財報來説,似乎拼多多放棄了補貼,而轉向專心搞錢?
也不得不説,百億補貼的效果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這個從 2019 年拼多多率先投入重金打造的營銷模式,在引發了全行業跟進后,並沒有把拼多多打造成另一個天貓。
這種情況下,再繼續大力補貼,並不划算。
百億補貼的推出, 曾經帶來了另一個天貓的想象空間。 前提是,拼多多必須擁有和 天貓 體量相當的品牌入駐。
在過去一年,作為運營負責人阿布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大幅提高拼多多平臺品牌交易額佔比,只有品牌正規軍進來,拼多多的 GMV 和客單價才能被大幅拉昇,成交大盤才能穩固,比如天貓之於淘寶。 而且,作為一個手握 8 億月活用户的平臺,拼多多也必須要滿足用户多層次的需求,不可能永遠只賣拼工廠的紙巾,和 9.9 元一大盒的橡皮筋。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和 2019 年黃崢要求「力出一孔」、全力拉高用户規模不同,拼多多內部因為目標不值一提所造成的的拉扯已經很大。 當負責商品化的「超星星小組」拿着阿布希望能夠拉進來的品牌名單去找秒殺小組時,秒殺小組的一級負責人反問,GMV 怎麼辦?
在百億補貼帶來的珍貴窗口期里,拼多多並沒有和這些品牌的目標消費者結成穩固的信任關係,進而也無法吸引説服這些挑剔的品牌商。
我們可以看到,在拼多多平臺上,包括百雀羚、珀萊雅、卡姿蘭、美津濃等主打性價比的品牌,都有旗艦店入駐。但是,大部分知名的國際品牌、奢侈品牌的產品,依然通過經銷商或者奧萊渠道,和拼多多保持謹慎的聯繫。
和天貓相似,拼多多也為旗艦店在搜索結果中設置了半屏卡片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 2021 年初拼多多所定下的目標,也就是:提高品牌交易額(GMV)佔比、DAU 峰值同比漲幅 50%、多多買菜業務大盤(GMV 總和)超過美團優選。可以説,拼多多確實實現了提高品牌交易佔比,但還未趕上此前自營業務規模。
在這樣的撕扯中,Q4 數字可能會對未來產生兩種影響:其一是,拼多多從此只能退而求其次,通過利潤增多,和同行一樣講一個降本增效的故事;或者,再造一個百億補貼式的項目,向市場證明自己還有極大的增長潛力。
或許應該先討論一下,為什麼拼多多錯過了過去三年的窗口期?一位熟悉拼多多的業內人士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百億補貼助力平臺從下沉向上發展的同時,拼多多並沒有放棄原有的流量模式,「這套玩法實在太成功了」。
就在財報發佈前一周,拼多多因為「六萬人砍價不成功」登上熱搜。遊戲主播「超級小桀」在直播中,邀請網友共同參與拼多多 「 砍價免費領手機 「 活動。有網友推算,在數萬名粉絲的關注與助力下,該主播已將價格砍到了大約小數點后 6 位,卻仍沒領到手機。隨即相關話題衝上熱搜。
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話題,小數點后 6 位早就成了拼多多的一個梗。再早之前的 2021 年 3 月,律師劉宇航當時參加了拼多多的「砍價免費拿」活動,但邀請多人砍價后,始終差「0.9%」。他覺得平臺數據不真實后,以使用虛假數據隱瞞規則已構成欺詐為由,向法院遞交了起訴材料。據劉宇航稱,審理過程中,拼多多表示因頁面顯示所限,0.9% 實際上是0.9996427%,也就是説小數點后面還有 6 位。
拼多多的迴應是,「砍價免費領」活動真實有效,本期共有 1200 余款商品參加,已累計送出 709 萬件商品。
不過對於用户來説,小數點后六位的概率同樣真實有效。因此,就算拼多多在超級小桀直播后更正了一些細節問題,但相信看到熱搜的大多數人,直覺上就先相信了這條消息。
不得不説,拼多多這套流量玩法效率十分可觀,但是,在屢遭曝光后,仍然沒有改變,也有點讓人意外。考慮到過去一年品牌入駐不如人意,砍一刀多多少少也讓拼多多自己困在小數點后六位里。
橫向看一下這個財報季其他互聯網大廠的數據,降本增效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選擇。拼多多當然也不例外,不過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拼多多可能原本就是人效全互聯網行業最高的公司,一臺運行起來過於嚴絲合縫的機器。
而且,拼多多也並不愁未來的賺錢能力。
相對淘寶京東,拼多多的核心能力在於,能夠把賣家的價格壓到最低,站穩了低價這個優勢。
如果不出意外,這個優勢未來仍然能夠牢牢握在手里。
拼多多員工數一直遠低於阿里京東,人力成本相對較低。而我們曾在此前的報道中提到,拼多多會讓實習生去和賣家談價格,這些不講情面的年輕人,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壓價。因此,拼多多往往能拿到最低價。
此前最大的燒錢業務社區團購,也早就過了不計成本的擴張階段。據虎嗅報道,從 2021 年下半年開始,美團優選已經在提高對「盈利性」的重視程度。一位業內人士對 20 社説,拼多多去年的擴張更為謹慎,開始看這塊業務的 ROI 還早於美團。
從收入一端來看,電商平臺的收入主要來自於搜索排名和多場景營銷。除了果園種菜小遊戲、多多視頻、電商直播等,拼多多也在培育新的流量池。不久前,原本在個人中心的「多多視頻」升級到拼多多首頁底部一級入口,取代了原來的「直播」。
視頻 入口升級,運營手法是對下沉市場最有效的現金激勵
對於這個擁有超過 8 億活躍用户的電商平臺,拼多多隻要想賺錢,就肯定能賺到。
因此,對於拼多多來説,收縮燒錢項目,繼續原來的流量玩法,是一個舒服而容易賺錢的選擇。當然,這套組織嚴密的業務模式下,如果平臺開始收網,也可能會帶來一些連鎖反應。例如,賣家的承壓能力。據一位業內人士稱,公司一直不乏虧錢賣家上門「鬧事」的情況發生。
而且,拼多多創始人黃崢曾經説過,以拼多多的增長速度,他們可能會在短時間面對淘寶十年面對的所有問題,所以一定要高效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勝出。
過去幾年,拼多多靠着砍一刀+百億補貼,成就了增長神話。相對來説,改變原有的業務模式講一個新故事更加困難。這不僅意味着,要在百億補貼模式之上再做創新,拉動品牌入駐、用户下單,更重要的是,這也意味着打破原有的流量運營思維。
而目前,是不是一個放緩速度的合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