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賢義身家510億超曹德旺成「玻璃大王」 信義系資產13年增17倍多元激進風險懸頂

2022-03-28 09:43

  ●長江商報 記者 沈右榮

  「玻璃大王」換人了!「搶過」曹德旺玻璃大王寶座的,是信義系的李賢義,但這位信義系掌門人也需高度警惕多年擴張所帶來的風險。

  與曹德旺同爲福建人,同爲白手起家,35年間,李賢義一手締造了龐大的信義產業帝國。

  擅長資本運作的李賢義,持續在資本市場發力,在H股市場形成了包括信義玻璃(00868.HK)、信義能源(03868.HK)、信義光能(00968.HK)和信義儲電(08328.HK)在內四家上市公司組成的信義系。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截至2021年底,四家H股公司總資產達到1282億港元,較2008年增長約17倍。2021年,信義系四家上市公司表現亮眼,股價大漲、業績大增。信義玻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115.56億港元,同比增長79.94%。這一淨利潤水平,已經是福耀玻璃的3倍。

  李賢義身家也因此增至510億元,首超曹德旺。

  玻璃、電站、鋰電池、儲能、地產,信義系還在進行擴張佈局,但佈局略顯滯后。未來,家族底色深厚的信義系經營業績能否持續高增長還很難説,其需要警惕多元擴張風險。

  首超曹德旺爭「玻璃大王」

  儘管李賢義和曹德旺均未發聲,但在市場上,「玻璃大王」頭銜之爭已經響起。

  公開信息顯示,李賢義和曹德旺的人生路有不少巧合。二人均出生於福建,早期家庭貧困,早早外出闖蕩。

  20歲左右,李賢義開始創業,從跑運輸干起,80年代初期,他前往香港撈金,辦了一家小型汽修汽配店。1985年,李賢義離開香港來到深圳,開辦工廠,為汽車生產玻璃配件。1988年,信義玻璃掛牌成立,次年建成投產。

  隨着一步步成長壯大,到2005年,信義玻璃成功上市。

  跟曹德旺一樣,李賢義也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依靠香港的汽修廠經歷,積累了大量海外汽車製造商與供應商。藉助這些資源的幫助,信義玻璃在短短几年之間,就打通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等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汽車維修配件公司。

  2001年,信義玻璃生產的汽車玻璃,實現了70%以上的出口。

  曾經轟動世界的與美國商務部打官司,讓李賢義與曹德旺站在了一起。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公開信息中,相對而言,李賢義有些寡言少語,曹德旺雖然也甚少公開露面,但比李賢義高調不少。或許正是因此,曹德旺及福耀玻璃更為世人所熟知。

  實際上,多年來,市場更關注曹德旺及福耀玻璃,與福耀玻璃的經營業績有關。這一現象在今年3月發生了變化。

  3月17日,福耀玻璃披露2021年度報告,有人發現,其經營業績已被信義玻璃超越。

  財報顯示,2021年,福耀玻璃實現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為288.69億港元、38.47億港元,信義玻璃為311.88億港元、115.56億港元,信義玻璃的淨利潤已經是福耀玻璃的3倍。

  根據胡潤富豪榜的數據顯示,李賢義目前身家為510億元,而曹德旺身家為245億元。

  單純從淨利潤、身家而言,李賢義確實超過了曹德旺,但二者是在差異化競爭,均為各自領域的「玻璃大王」。

  福耀玻璃主要從事汽車玻璃、浮法玻璃以及汽車飾品的生產銷售,一直秉持的是當好「汽車工業的配角」。目前,公司生產銷售的汽車玻璃全球排名第一,2021年在全球汽車玻璃行業市佔率達31%,國內市佔率超60%。

  信義玻璃主營產品為汽車玻璃、浮法玻璃以及建築玻璃三大板塊,2020年,浮法玻璃市場佔比排名中,信義玻璃排名第一,佔比近12%。2021年,浮法玻璃價格大幅上漲,信義玻璃實現業績高增。

  連續分拆募資打造信義系

  與曹德旺專注於當好「汽車工業的配角」不同,李賢義的產業更為多元。

  官網顯示,信義玻璃成立於1988年,總部位於中國香港,於2005年2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為綜合玻璃製造商。

  2008年,信義光能作為獨立公司正式成立,李賢義正式開啟產業高速擴張模式。

  2012年,信義光能拿到了國家支持的金太陽項目后,進入光伏電站領域,原有光伏玻璃組件廠也順勢成爲了其電站業務的主要供應商。此時,公司擁有光伏玻璃組件及太陽能電站兩大業務。2013年,信義光能從信義玻璃拆分獨立上市。

  2019年,信義光能分拆光伏發電站業務,命名為信義能源,並在H股上市。

  此外,在2016年,信義玻璃還將信義香港分拆出來,更名為信義儲電,也成功在港股獨立上市。

  信義香港原本專注於向香港的私家車、出租車等提供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服務。從2016年第三季度起,公司開始進行產業轉型,生產鋰電池等產品,即用於調峰調頻及穩定供電的大型製造設施電源及家用儲能設施。

  至此,通過連環分拆,李賢義打造了由四家港股公司構成的信義系,產業覆蓋各類玻璃、光伏發電站、鋰電池及儲能實施等。

  2021年,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之下,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鋰電等市場行情向好,尤其是限制浮法玻璃新增產能的新審批導致浮法玻璃價格大漲,直接帶動着信義繫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增長。

  根據年報,2021年,信義系的核心資產信義玻璃實現營業收入311.88億港元,上年為187.84億港元,同比增加124.04億港元,增長幅度為66.03%。

  營業收入年增超百億,信義玻璃創了紀錄。

  此前的2014年至2020年,信義玻璃的營業收入穩定在百億級,從108.74億港元到187.84億港元,6年增加79.10億港元,增長幅度為72.74%。2021年一年營收增長額超過去6年增加額之和。

  與之對應的淨利潤,2021年為115.56億港元,較上年的64.22億港元增加51.34億港元,增幅為79.94%。

  2015年到2020年,信義玻璃淨利潤持續增長,從21.13億港元增長至64.22億港元,四年增加43.09億港元。顯然,2021年一年港元增加額也超過此前的4年增加額之和。

  信義系第二家重要上市公司信義光能,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61.72億港元,同比增長30.89%,淨利潤為49.24億港元,同比增長7.96%。

  信義能源實現營業收入約為23億港元、淨利潤12.32億港元,同比分別增長33.33%、33.62%。

  規模最小的上市公司是信義儲電,2021年實現的營業收入為5.06億港元、淨利潤為0.63億港元,同比增長幅度高達132.11%、215%。

  整體而言,4家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01.66億港元、淨利潤177.75億港元,盈利較強。

  激進風險與管理弊端

  一定程度上,信義系4家上市公司經營業績高速增長,與其曾經實施的高速擴張計劃有關。

  自從2008年信義光能作為獨立公司正式成立,李賢義正式開啟產業高速擴張模式。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通過連續分拆,李賢義為旗下資產拓寬了融資渠道,而正是藉助直接融資及再融資,有力支撐了信義系高速擴張。

  數據顯示,2008年,信義玻璃、信義光能總資產分別為64.98億港元、6.60億港元,到2021年底,二者的總資產分別約為565億港元、491億港元。

  2021年底,信義能源、信義儲電的總資產分別約為212億港元、14億港元。信義系四家公司的總資產合計爲1282億港元,較2008年底的71.58億港元增長超過1200億港元,增長了約17倍。

  僅從信義光能來看,2014年至2020年,公司的投資現金流淨額分別為23.28億港元、36.13億港元、48.97億港元、24.90億港元、30.35億港元、22.62億港元、31.95億港元,7年合計爲218.20億港元。

  wind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信義光能通過增發配股等直接再融資金額合計爲118.55億港元。

  信義儲電也在頻繁再融資,2018年直接融資約2億港元,2021年11月再融資約2.29億港元。

  信義系還在擴張。2021年12月,信義光能和信義玻璃聯合公佈,擬投資40億港元成立「信義晶硅」,進軍多晶硅原料領域計劃在雲南曲靖市的項目總產能將達到6萬噸/年。

  高速擴張的信義系,需要謹防擴張過程中暗含的風險。行業高景氣之時,一些潛在風險往往被掩蓋,一旦市場風雲突變,風險就會不期而至。

  未來,4家上市公司業績高增長能否持續尚是未知數。2018年、2019年,信義玻璃淨利潤同比增速為個位數,2014年淨利潤同比下降幅度超過60%。信義光能在2018年出現營收淨利雙雙下降,信義儲電尚處在培育期,2019年、2020年淨利潤同比均在下降。

  唯獨信義能源的經營業績表現爲持續增長,但信義能源與信義光能之間存在上下游之間的關聯交易,其間的交易價格是否公允,令人起疑。

  信義系家族企業特徵明顯。董清世擔任信義香港董事局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其兄弟董清波擔任董事,二人系李賢義配偶董系治的兄弟。現任信義集團深圳市湛寶實業發展董事總經理的施能獅,系李賢義的弟弟,信義光能控股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李友情,乃李賢義的外甥,其父親李聖典,系信義玻璃控股股東之一。此外,李賢義的兒子李聖根擔任信義玻璃執行董事等。

  家族氣息濃厚的信義系,也需要加強公司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李賢義還佈局有較大規模的房地產業務,經營狀況如何,暫不知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