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2-03-26 05:30
本報記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報道
繼鷹瞳科技(02251.HK)、創新奇智(02121.HK)之后,又一家AI(人工智能)新股遭遇上市破發的「尷尬」。3月17日,格靈深瞳(688207.SH)以每股39.49元的發行價登陸科創板,首日開盤即跌破發行價。3月24日盤中最低價報31.8元/股,創上市以來新低,截至收盤,格靈深瞳每股報32.00元,總市值59.19億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儘管AI技術公司的上市熱潮持續,但資本市場的熱情正趨於理性冷靜。這不僅從格靈深瞳、創新奇智、鷹瞳科技等新股均遭遇首日跌破發行價的「尷尬」可見一斑,而且「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688256.SH)自2020年7月上市以來,市值一度飆漲至千億元以上,截止到3月24日收盤,寒武紀股價約63.35元/股,總市值約254億元。作為港股規模最大的AI公司,商湯科技(00020.HK)以3月24日收盤價計算,總市值約2151億港元,相比上市初期的3000億港元高位也出現明顯的回調。
資本市場迴歸理性的背后,實際上是對AI企業商業模式的持續關注與拷問。從多家AI公司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目前大多數企業仍處於產品小批量生產或者行業解決方案定製化的階段,規模化應用仍有侷限,再加上前期高額的研發投入難以攤薄,運營成本較高,一直處於「燒錢」多、難盈利的局面。
市場趨於理性
格靈深瞳成立於2013年,為計算機視覺識別公司,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等同處視覺類AI賽道。視覺識別技術是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最為成熟、應用最為廣泛的熱門技術之一。
成立九年以來,格靈深瞳既頭頂過「明星公司」光環,一度被徐小平、沈南鵬等知名投資人喊出過千億級美元的估值,也經歷過業務試錯、資金鍊告急、高管動盪等「低谷」期,終於叩開二級市場大門。
據格靈深瞳招股書披露,該公司在2018~2021年分別實現營收0.52億元、0.71億元、2.43億元和2.94億元,淨虧損分別為0.75億元、4.18億元、0.78億元和0.69億元,四年累計虧損額約6.4億元。從營收結構來看,格靈深瞳的收入主要來源於三大業務場景,包括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業零售。其中,城市管理產品及解決方案的營收貢獻佔比超過一半。2021年上半年,城市管理產品及解決方案營收佔比約66%,智慧金融、商業零售的這一數字分別為30%、5%。
本報記者梳理對比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發現,無論是員工規模還是營收體量,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這幾家公司,都是格靈深瞳的數倍之多,當然虧損額也均比格靈深瞳多,如商湯在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累計虧損達242億元,曠視科技自2017年至2020年9月累計虧損130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商湯科技已於2021年12月30日登陸港交所,雲從科技、曠視科技分別於2021年7月、9月過會,目前正在等待最后的IPO批文,而依圖科技在2021年7月已終止IPO。不難看出,格靈深瞳搶在了雲從科技、曠視科技之前登陸科創板,儘管目前整體股價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事實上,開盤破發的故事不只在格靈深瞳上演。2022年1月27日,創新奇智登陸港交所,發行價和開盤價均為26.3港元/股,結果很快跌破發行價,截止到3月24日收盤,創新奇智報每股15.38港元,總市值約86億港元。
而更早之前,2021年11月5日,另一家在港股掛牌交易、發行價定為75.1港元/股的AI醫療公司鷹瞳科技,同樣發生開盤破發、「上市即巔峰」的景象。截至3月24日收盤時,該公司股價報18.40港元/股,總市值約19億港元。
某投資機構的一位分析師向記者指出,科創板註冊制剛開閘時,因虹軟科技、寒武紀、中芯國際等AI公司上市,再加上商湯科技2021年底頂住美國打壓成功登陸港股,對AI領域起到了明顯的示範效應,疊加當下的貨幣周期、國際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儘快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融資是AI企業謀求競爭優勢、增加資金流槓桿的迫切需求。即使資本市場的熱情在消減,但AI公司上市的步伐未來幾年內仍不會停止。
上市迫切,何時盈利?
如果以2020年底作為這一輪人工智能技術公司IPO競賽的開端——彼時,雲知聲、依圖科技、雲天勵飛、雲從科技等紛紛遞交IPO材料,申請在科創板上市,那麼一年多后,中場得分榜似已揭曉:雲知聲、依圖科技折戟退場,雲從科技、曠視科技、雲天勵飛陸續過會,商湯科技港股率先港股上市,而今年以來,鷹瞳科技、創新奇智、格靈深瞳相繼「上岸」。除此之外,決策類AI公司第四範式在IPO狀態「失效」之后迅速更新招股書,再度向港股發起衝擊。與此同時,等待「進場」還有OCR(光學字符識別)廠商合合信息、AI語音獨角獸思必馳、機器人廠商優必選等。由此可見,AI獨角獸們的IPO競賽遠未落幕。
AI技術只有落地賦能千行百業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這已成為業界的共識。以人工智能領域中佔據最大市場份額的視覺類技術應用為例,包括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格靈深瞳等AI公司均已在商業落地中探索多年。側重點各有不同,包括城市安防、金融、交通、消費、政務等行業領域的產品及解決方案構成了視覺類AI公司的營收來源。
記者查閲招股書等公開資料獲悉,商湯科技的收入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四個板塊,通過銷售軟件應用許可、軟硬件一體產品解決方案和軟件訂閲實現收入,其中智慧商業、智慧城市兩個板塊的營收貢獻佔比合計超過八成。曠視科技的消費物聯網業務細分為移動終端類和雲端SaaS(軟件即服務)類,在總營收的貢獻佔比已從2018年時的48%降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28%;2015年開始涉足的城市物聯網業務在近3年里開始擔綱營收主力,2020年1~9月,貢獻佔比接近65%;從2017年開始進入的供應鏈物聯網,是曠視科技重點開拓的新賽道,貢獻佔比約7.5%。雲從科技在招股書中按應用領域將營收來源劃分爲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和智慧商業4部分,2020年全年,智慧治理收入4.34億元,佔比57.7%,第二大營收來源則是智慧金融,貢獻比例為24.0%。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認為,AI公司依賴高額投入換取在市場上的高速發展,投入大,產出卻相對較小。一方面,視覺識別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涉及用户個人信息保護,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市場的增量難以最大程度地打開;另一方面,不少視覺算法公司面向的是政企市場,政府預算的縮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存量。
針對何時能扭虧為盈,格靈深瞳在回覆上交所首輪問詢函時表示,結合公司的業務發展規劃、在手訂單、行業前景等綜合因素以及相關條件假設,公司扭虧為盈的預期時間為2023年。
另外,雲從科技此前也曾對外給出了時間表,「公司雖然處於虧損階段,但營收年均增長率達到358.47%,仍在高增長階段,預計未來兩三年將觸及盈虧平衡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湯上市之時,商湯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立也曾感嘆道:「先有持續的大規模技術投入帶來創新,再有商業模式的發展,這是一條罕有人走的路,艱難之處在於商業上的不確定性。」
產業界期盼AI技術在滲透並賦能千行百業的同時,能夠迎來商業模式的重大突破。而對於何時扭虧為盈,業界莫衷一是,還有待時間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