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平安被低估了嗎?

2022-03-25 11: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 / 一燈

出品 / 節點財經

增長見頂、投資踩雷、股價大跌,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平安(601318.SH、0312.HK)正在經歷艱難的時刻。

3月17日,中國平安發佈2021年年報,全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479.61億元,同比增長6.1%;因對華夏幸福計提減值準備43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16.18億元,同比減少28.99%。

與此同時,公司A股和港股股價均已跌出2018年以來新低。

而在稍后的業績會議上,其首席執行官及首席財務官姚波表示,過去一年外部環境波動及壽險周期性等因素影響,中國平安股價確實存在低估情況,「希望市場給予耐心和時間。」

究竟是價值低估還是價值歸位?股價繼續尋底還是迎來「覺醒」?平安這份年報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 01 /

壽險和健康業務依然承壓

投資平安,首先關注的一定是壽險和健康險。概念不再重複,大家都懂得,就是生老病死那些事。

重要是的,這是平安最具價值的板塊,也是平安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和業績生長「引擎」,長期貢獻公司6成以上營運利潤。

2021年,平安壽險+健康險部分新業務價值378.98 億元,同比下降23.6%,較前三季度進一步擴大5.79 個百分點;新業務價值率27.8%,同比下滑5.5 個百分點,較前三季度30.7%進一步走低,創出近十年最低。

通俗地講,新業務價值就是每年銷售的新保單預期未來產生的稅后利潤折現值,並經過有效業務價值、內含價值,最終轉化對股東的回報。他反映的是保險公司的業務拓展能力和后續成長潛力,可以粗略理解為是淨利潤的加速度。

理清了這層關係,分析平安的邏輯就很清晰了。要想做大「盤子」,保持利潤高增速,歸根到底還得落實到新增保單和保費上。

但在2021年,這一關鍵指標無論是量(新業務價值)還是質(新業務價值率)都不太好看。

對此,平安給出的解釋是受儲蓄型產品佔比上升導致新業務價值率下滑,以及公司堅持高質量人力發展,轉型期間代理人數下滑的雙重影響。

拆解新業務價值的構成情況,盈利能力最強的「長期保障型」險種在2021年大幅減少51.4%,佔比從52%下降至33%,而盈利能力較弱、久期短的「儲蓄混合型」險種和短期險佔比提升明顯。用大白話説就是低價值產品賣多了,削弱盈利能力。

觀察上述一升一降的變化,折射出的其實是面對當下疫情和經濟不明朗形勢,人們的消費越來越偏向於短期,今朝有酒今朝醉。至於價值率更高的長期保障型產品,往往被棄之腦后。如果任這種短期消費思維固化,對平安是不利的。

當然,這當中不乏平安為搶佔市場,主動為之的價格戰行為,通過銷售低價值甚至沒價值產品引流拉新。

代理人方面,2021年平安壽險月均代理人數量脱落到79.6萬人,較2020年月均代理人數量105.5萬人,同比減少24.5%。截至2021年底,平安壽險代理人60.03萬人,比2020年底減少了42.35萬人,降幅41.4%。

同時,代理人的創收能力也沒有太大進步,其人均新業務價值和2020年基本持平,但-4.1%的速度和22%的人均首年保費增長或許可以阿Q精神一下,體現出一定的止跌跡象,畢竟2020年平安代理人為公司創造的人均新業務價值縮水28%。

隨着人口紅利消退和數字化進步,保險市場由重規模轉向重質量,節點財經認為平安代理人隊伍大概率會繼續脱落,深化人力改革,提高隊伍能級會越來越被重視。長期來看,這是一個好事。

小結下來,平安的基本盤還在承壓中,真正的問題在於新業務頹勢未見扭轉拐點,進而從財務勾稽角度在二級市場形成負面的連鎖心理反應——拖累營運利潤增長,隨后拉低公司的分紅率,從而影響投資者拿到手的真金白銀,最后傳導到對公司的估值上。

所以,我們看到,即便2021年至今公司在資本市場多次回購股票,加大現金分紅力度,但股價仍然處於底部反覆震盪的行情中。

/ 02 /

銀行、資管表現相對亮眼

銀行和證券是平安2021年年報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財報顯示,得益於財富管理業務、理財業務等帶來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增加,以及債券投資等業務帶來的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增加,2021年平安銀行(000001.SZ)實現非利息淨收入490.47億元,同比增長22.4%;歸母淨利潤363.36 億元,同比增長25.6%。

同時,不良貸款率從1.18%下降到1.02%,撥備覆蓋率從201.4%增長到288.42%,資本充足率從13.29%增長至13.34%。三大指標都表現出向好的趨勢,風險抵補能力加強。

至於外界聚焦的房地產風險敞口,平安在年報中主動披露,截至2021年末,平安銀行對公房地產貸款余額2889.2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69.60億元,佔其發放貸款和墊款本金總額的9.4%,較上年末下降0.8個百分點;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0.22%,較上年末基本持平。

僅從數據來看,平安銀行涉房風險總體可控,但在當前地產債務環境還沒有切實改善的情況下,投資者仍需保持謹慎,比如寶能、新力等房企,都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和平安銀行對簿公堂。

圖源:平安銀行年報

圖源:平安銀行年報

此外,2021年平安銀行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快速走高,從2020年的2.3%上升到3.19%,説明正常類貸款變成不良貸款的機率在增加,疊加關注貸款佔比1.42%,較上年末上升0.31 個百分點,實際資產質量可能在變差。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財報中平安對平安銀行的表述,「平安銀行作為集團團體業務的 「發動機」,渠道優勢凸顯。2021年,銀行推保險規模、銀行推融資規模同比分別增長 20.7%、16.8%。」

換言之,未來平安銀行要承擔更多賣保險、抗利潤的任務了。2021年,銀行業務產生的營運利潤佔平安總營運利潤比重為14.2%,上年則為12%。

資產管理業務方面,主要通過平安證券、平安信託、平安融資租賃和平安資產管理等公司展開。

2021年,平安證券實現淨利潤38.29元,同比增長23.4%;平安其他資產管理業務實現淨利潤98.94億元,同比增長47.4%。

不過,因為信託業務跟隨國家大戰略調整,由房地產轉向新基建、新能源、高端製造等實體產業生態,淨利潤自由落體式下滑90.8%至2.3億元,對整個資產管理業務板塊稀釋嚴重,整體利潤增速降至13.5%,淨利潤為139.52億元。

/ 03 /

科技板塊表現平平

科技業務是平安最近十年花大力氣培育的新增長極,包括汽車之家、平安健康(平安好醫生)、金融壹賬通、陸金所。

分公司看,2021年,陸金所實現營收618.35億元,同比增長18.8%;淨利潤168.04億元,同比增長36.0%。

金融一賬通和平安好醫生仍未扭虧,前者淨利潤為-12.82億元,小幅收窄5.31%;后者淨利潤為-15.38億元,大幅擴大62.2%。

汽車之家,2021年營收和利潤雙降,營收同比減少16.4%至72.37億元,淨利潤同比減少33.96%至22.49億元。

加總計算,平安科技業務總收入達 992.72億元,同比增長9.8%;歸母營運利潤79.48億元,同比增長19.5%。總而言之,增速算不上多出眾,但在平安基本盤不振的情況下,對集團整體業績還是起到有效的拉動作用。

資本市場對這幾家公司的態度也相當冷淡,股價早已跌成「白菜價」。節點財經認為,內里既有對商業模式的糾結迷茫,也有對其前景的不看好。

尤其是陸金所和金融壹賬通,依賴平安集團「輸血」,成長性終究是個問題;平安好醫生概念很好,空間想象力也很大,但本質仍然是家賣藥、賣營養品的網站,2021年包括在線商城在內的健康服務收入佔比近7成,其着力宣傳的在線醫療服務核心競爭力並不突出。

汽車之家這邊,去年底已有消息傳出,中國平安正在尋求出售其所持有的44%股份。

放長視線,整個科技板塊已發展十年有余,其對平安營運利潤的貢獻一直很有限,2021年只有5.4%。

綜上,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平安2021年財報,「道阻且長,挑戰任重」。平安從2019年開始進行壽險改革,2022年為最后一年,目前尚未看到拐點,這是市場最擔憂的。

儘管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心穎在業績會上談及「平安壽險改革最終成效如何」時表示,「公司管理層對目前壽險改革的階段性成效還是滿意的,相信隨着改革的推進,相關成效會逐步呈現。」

但從保險最基本的邏輯出發,如果沒有新業務價值正增長和新業務價值率提升,公司就好比失去水源的綠洲,一步步走向平庸,一步步枯萎。

回到資本市場,縱然現在平安的股價已足夠低,A股和港股動態市盈率都在8倍左右,但斯以為巴菲特最大的貢獻不僅僅是「撿菸蒂」理論,而是擴充了價值投資的內涵,即價值投資不止是「便宜」。投資者在尋找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價格具有吸引力的「好」企業時,成長的概念是被納入價值計算當中的。

當然,透過平安2021年年報,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和以往的不一樣,一些向未來的信息。

醫療健康領域,公司首次單獨披露了「以醫療健康打造價值增長新引擎」章節,用了非常長的篇幅詳述HMO+O2O+家庭醫生的模式。開篇的董事長論述環節,更是將目標定位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相比2020年報提到的「醫療是公司未來時」后,這次的用詞最為宏偉。

具體而言,將以「HMO+家庭醫生+O2O」 為核心的集團管理式醫療模式,打通供給、需求與支付閉環,提供最佳性價比、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反哺金融主業。

膚淺地預期,「保險+醫療」或是平安后續的發力方向和差異化競爭之道。2021年擊退強敵泰康人壽,拿下北大醫療,加上深圳平安醫院,一南一北,不難看出,平安深化醫療健康產業戰略佈局的意圖。

謹慎樂觀看待,以平安「大象」的規模和實力,佐以較早涉足醫療的先發優勢,這塊的再成長邏輯可以被期待。

但要強調的是,做「中國版聯合健康」,想在醫療健康和商業保險雙賽道「摘果子」,我們的市場環境與美國有根本區別。

中國市場現有診療的核心資源大都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的,是非市場化的,企業如果想和聯合健康一樣從醫生、醫院切入,難度很大;另外,聯合健康的前身是Charter Med Incorporated,由一羣醫生和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創立,而平安是保險公司做醫療。

總的來説,平安2021年年報展現的狀態還是較為低迷,新的東西也還處在迷霧中,有待觀察。然而,我們仍然寄予希望,正所謂「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