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工行2.5億存款消失背后:誰該為損失買單

2022-03-22 15:49

  文|史思同

  近日,一起「工行2.5億存款不翼而飛」的重大金融案件迅速發酵,受到多家媒體及社會輿論的關注。

  廣西南寧有28位儲户曾在中國工商銀行南寧支行一位高管的高息誘騙下,在工行現場辦理了大額存單業務,存入大筆資金。但該高管卻利用職權騙取信息,悄悄轉走了他們的存款。直到其事發被查,儲户們才得知自己手中的存款賬單為假存單,存在銀行里的錢也早已「不翼而飛」。

  然而,案件的處理結果卻引發了爭議。

  受害儲户難以理解:明明是梁建紅利用職務之便誘騙存款,並騙取存單相關信息,為何為盜竊罪而非職務侵佔罪?明明儲户是合法合規在櫃檯辦理交易,為何被工行指責儲户通過非正規程序操作而導致資金流失?

  存款消失,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存款安全的關注:受害儲户的合法權益如何維護?銀行又該承擔多少責任?

存款消失「羅生門」

  3月18日,@廣西工行宣傳 微博對此事迴應稱,受害人為獲非法高息致資金損失,梁某繫個人犯罪行為,將依法處理。工行南寧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司法認定梁某屬個人犯罪行為,不屬於職務侵佔行為;同時,受害人受非法高息引誘,通過非正規程序操作,導致資金損失。工行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對違法違規行為嚴肅處理、絕不姑息,將依法合規處理此事,保障客户合法權益。

  但受害儲户段女士卻並不認可這種説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段女士表示無法接受「梁某繫個人犯罪行為」一説,並且她提出,自己所有交易均是在櫃檯合法合規辦理,不理解為何工行在18日的聲明中稱,是儲户非正規程序操作導致資金流失。

  此外,段女士在採訪中還對工行南寧分行就內部排查、資金流向等方面提出了幾大質疑:為何南寧分行涉案各網點97次主動配合將大額存單銷户?為何銀行在2018年9月份發現11起風險事件單后沒有進行內部排查?為何在2018年12月7號梁建紅偽造300萬存單事件爆發后未對其進行處理,反而其犯罪還在繼續?為何涉案97筆大額資金交易均未提交可疑交易報告?為何事發至今工行未查資金流向以及最終獲益人?為何工行在3月18日聲明中稱,儲户是非正規程序操作導致資金流失?

  然而截至發稿,工商銀行並未對其作出迴應。

  完整來看,此案件可追溯到2018年。據裁判文書梳理,從2018年9月起,原工行南寧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經理梁建紅便以「為貸款企業做存款貢獻」為由,承諾額外補貼高額存款收益等,先后吸引了28名儲户買入大額存單,而后與被害人約定好存單金額以便製作假存單進行掉包,並且約定大額存單的密碼由其指定的企業方設置,從而取得存單密碼。直至2019年5月,有受害者發現自己存單被註銷,隨后梁建紅助理向警方自首,梁建紅被抓獲,才結束這場涉案金額合計超2.5億元的金融犯罪。

  而后,一審法院認定梁建紅對儲户實施了盜竊行為,犯盜竊罪、詐騙罪、偽造金融票證罪、集資詐騙罪,而非起初涉嫌犯職務侵佔罪的罪名。最終數罪併罰,決定執行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罰金320萬元。至於工行(梁建紅所屬單位)是否退賠,南寧中院認為不在本案審理範圍之內,不予評判。

  判決結果出來后,這一案件隨即引發了爭議,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有網友認為「工行應認真對待受害儲户訴求,認真查找自身問題,不能讓儲户承擔銀行工作人員犯罪造成的損失」,也有網友指出儲户貪圖高回報,「你貪他高息,他念你的本金。」

銀行有沒有過失?

  隨着社會輿論不斷發酵,一些問題也成了爭議熱點:在銀行櫃檯存錢怎會被盜?梁建紅究竟應該是盜竊罪還是職務侵佔罪?受害儲户的合法權益應如何維護?銀行又該承擔多少責任?

  事實上,法院就梁建紅不構成職務侵佔罪的原因也作出瞭解釋:梁建紅具有銀行高管的身份,但其知道無法利用職務便利釆用虛假手段,從銀行賬户中直接支取被害人已真實存入銀行的存單款,故其才通過上述方式完成對被害人存單款的非法佔有,其行為符合盜竊罪的犯罪構成要件,並不符合職務侵佔罪的犯罪特徵。

  但受害者認為,在梁建紅長期實施犯罪過程中,銀行卻並未及時發現以及管控,內部存在很大問題。

  有律師也表示,按盜竊罪來看,犯罪嫌疑人梁建紅侵犯的是儲户的財產所有權,儲户作為該起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其財產損失主要是由犯罪嫌疑人來承擔,但這並不意味着銀行可以免責。

  律師指出,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慣常做法,一審只是審結了刑事案件,對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進行了認定,受害儲户與銀行之間的民事責任還未進行審理。

  而在該起案件中,銀行作為管理者,根據其在員工的選任與管理、資金安全監管等方面存在的過錯程度、作用大小等方面,需要承擔部分相應的賠償責任,刑事判決結束后,受害儲户依然有機會通過民事訴訟進行索賠。

  高收益的背后常常與高風險掛鉤,法律人士提醒廣大消費者,在投資理財時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以及防範戒備心理,抵禦高收益的誘惑,不能輕易將卡號密碼、個人身份信息對外泄露。

銀行業務投訴居高不下

  大額存款的消失,受害客户對銀行的信心受到打擊,銀行的業務亂象也被曝光。而實際上,銀行業的亂象並不止於此,信用卡、理財、貸款類業務投訴不斷,凍結賬户、資金流失、誘導銷售等事件頻發。

  《財經天下》周刊在黑貓投訴【投訴入口】搜索發現,「銀行」相關投訴量高達464164條,新網銀行、興業銀行等市場比較活躍的銀行,成爲了黑貓投訴網上近期的「常客」。而在銀保監會統計的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里,工商銀行2021年的投訴量更是排第一位。

  而一條日期為2月23日的投訴信息顯示,興業銀行工作人員宣傳信用卡辦理時稱免年費,但該名投訴人在其后續使用過程中發現,信用卡連續兩年扣年費共1000元,並且沒有進行通知。因此,該用户投訴興業銀行信用卡宣傳年費問題,並要求退還所扣除的1000元年費。

  還有一位匿名用户投訴,自己存進新網銀行的活期存款,取款老是系統顯示繁忙,無法取出,找銀行反饋了3天無任何進展,而客服只會進行機械式的回覆,並表示「急用錢,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意」。

  此外,貸款和催收問題也頻遭投訴,包括貸款利息不合理、套路貸以及惡意催收等。

  有位名為「用户7691277814」的用户投訴興業銀行第三方催收人員惡意催收問題,「其工作的緣故,最近資金方面確實緊張,而興業的第三方催收和客服,一直打電話騷擾,頻繁打到單位、甚至上門來單位惡意催收,態度惡劣,並且對方要求必須全款處理,沒有別的協商方案,拒絕協商一切款項。」

  事實上,近兩年銀保監會連續發佈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以來,銀行業的投訴量一直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21年銀保監會累計處理投訴為340714萬件,且每個季度的投訴量同比、環比均有所上升。其中,2021年第四季度,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處理消費投訴總量達90595件,較上季度環比增長3.8%。

  從投訴的業務類型看,信用卡類業務持續成為投訴「重災區」,個人貸款、理財類業務緊隨其后,三類合計投訴量為295266件,佔銀行業全部投訴的86.66%。

  從銀行來看,體量較大的銀行相對投訴量較高,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光大銀行三家在2021年全年投訴量中位居前三。其中,工商銀行更是穩居第一,投訴量高達22605件,佔比為6.63%;農業銀行、光大銀行次之,投訴量分別為21003、18532件,分別佔比6.16%、5.44%。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